第14章 做一個“可能主義者”
書名: 創業第二課作者名: 江游 歐陽文道 邱恒明本章字數: 2958字更新時間: 2019-11-21 10:08:15
把自己當個大人物,意味著創業者要心存高遠。心存高遠對創業者大有裨益,在說明這一點之前,先講講一個故事:
一位退休英國教師無意間發現以前學生寫的一疊作文簿,題目為《未來我是……》。學生們對于自我的未來設定多種多樣,教師感到很有趣,并且萌生了一個念頭,想看看這些學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沒有。于是,這位教師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尋人啟事”,收到了許多學生的來信,唯獨一位叫做戴維·布倫基特(David Blunkett)的學生缺席了。一年后,教師收到內閣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說:他正是戴維,而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當年的作文里寫著,未來他將成為內閣大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認為你是什么的時候,你就是什么;當你認為你可能成為什么的時候,你就可能成為什么。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是“自我意象”,大概意思就是:我是我認為的我。一個人總是對自己說“差不多這樣就可以了”或者“隨便吧”的時候,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會是“差不多就可以了”。一個人總是對自己說“還不夠”或者“要做就做最好”的時候,積極向上就會成為他的生活方式。如果一個人不斷對自己強調“我要成為大人物”,他在未來就更有可能成為“大人物”。
這在心理學上也叫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力量很強大,完全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言談舉止。
在日本,孫正義以“擁有盲目自信和野心”著稱,不論是在美國求學還是經營軟銀的過程中,都曾經放出不少狂言,甚至有“吹牛大王”的綽號,而這個特質來自父親孫三憲的“天才教育法”。所謂“天才教育法”,是孫三憲經??滟潈鹤訉O正義為天才的一種夸張式的鼓勵教育法。
也許是因為陪伴孫正義時間太少的緣故,以至于父親孫三憲在采用他獨創的“天才教育法”時,有些不顧事實地給孫正義盲目表揚。至今孫正義依然記得自己剛剛會數數沒多久,父親僅僅是聽到孫正義數出了“一、二、三……”,都會大驚小怪地叫道:“哎呀,我的兒子不就是個天才嘛!”
當問起孫三憲為什么總是這樣不顧事實地夸贊孫正義時,他認為只要不停地說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那么也許孩子們真的會因此把自己當作無所不能的天才,“只要我想做,就沒有做不到的。堅決不滿足于普通,因為我是全日本第一的天才?!倍鴮O正義后來形成的強烈的自信就是小時候父親種下的種子。長大之后,父親的鼓勵早已根植于孫正義的心底,他也認同“自己是一個干大事的人”這樣的想法。
現在看來,孫正義剛創業時的“野心”無疑是非常離奇的,超出了常人的理解,但他還是從未放棄過自己那個看似“不切實際”的夢,因為他堅信,凡是能成功的人必是心懷強烈的成功欲望?!拔页晒κ且驗槲抑驹诔晒??!?
孫正義的成功看來離不開長期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有科學依據的。美國《研究季刊》曾報道過一項實驗,證明心理練習對改進投籃技巧的效果。實驗將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每天實際練習投籃,第二組學生不練習,第三組學生用頭腦想象投籃。20天后,第一組進球量增加了24%,第二組毫無進步,第三組進球量增加了26%。這項實驗表明,想象中的練習和實際練習一樣,也可以提高實戰經驗。因為一個人在想象中建立的自我意象,會對現實中的行動起到了奇妙的影響作用。
心理暗示有幾條規律,可以啟發我們如何更好地利用這種暗示方式。
期望定律。如果我們對某件事物懷著非常強烈的期望,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
重復定律。任何事物經過不斷的重復,將會得到不斷的加強。只要在你的潛意識里不斷地重復一些人、事、物,它們最終都會在潛意識里變成事實。
慣性定律。任何事情經過你持續不斷的加強后,它最終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顯現定律。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持續尋找、追問答案的時候,這些答案最終都必將顯現。
這些規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暗示自己是位“大人物”,暗示創業可以實現一個很大的目標,它最終都將成為現實。就像很多人都會采用的一個方法:每天清晨起床對著鏡子說“我能行”,久而久之,我們會真的覺得自己能行,做起事情來就更有信心,也更能成功。
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在《人生不設限》(Life Without Limits)一書中提到:有只小獨角獸沒有翅膀,不能飛翔,有一天一位小男孩給它做了一對塑膠翅膀,對它說它一定能飛起來,結果小獨角獸真的載著小男孩飛了起來。他在書中說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是一位“可能主義者”。“可能主義者”是勵志作家諾曼·文生·皮爾(Norman Vincem Peale)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說過:“要成為‘可能主義者’,無論你的人生看起來有多黑暗,請拉高你的視野,看看有什么可能性?!?
阿健從小就是個“可能主義者”,他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很大的目標,并且認為它完全有可能被實現。早在青少年時,他就在心底埋下一個志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無論涉足哪個領域,一定要在那個領域里做到最好!這正是他的野心,想在某一個領域造成轟動性的影響,從而讓自己的名字不被淹沒在茫茫人群里。因為抱持著這種可能主義,他非常自信和努力,最后成功創業,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現在他在水處理領域已大有名氣。
出名圖的不是簡單地滿足虛榮心,獲取他人的贊譽和吹捧。出名是為了證明自己曾經在這個世界留下一個痕跡,而且還是一個不小的痕跡。這種感覺能讓我們心安,讓我們覺得自己的存在富有意義,就像流星一樣,即使短暫,也曾經照亮過整片天空。
在自媒體大爆炸的時代,也許要有點名氣并不算太難。你可以造勢,造出一個影響力來,甚至可以依靠一些丑事來出名。可是這樣的名氣有意義嗎?沒有。我們希望后人聊起我們的時候,他們聊的是我們的能力,我們勵志的故事,而不是一些令人不屑的笑話。因此,作為創業者,我們只能通過當下的努力,通過把自己的產品和企業真正地經營成功,提高知名度。
對于心存高遠者而言,不斷地尋找爬升的階梯,去觸碰自己心愛之物,這才是他們的宿命。只要爬升到那一層放置著自己夢想的階梯,他們才會心甘情愿地停下腳步,這就是心存高遠者的廣闊視野。在這種廣闊視野中,他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更容易去解決一些瑣碎的小事。這正是全局性思維,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大局觀。把自己當成大人物,同時也是培養自己全局觀的過程。
不過,另外一番景象也出現了。
當下我們周圍的世界在不斷拓寬,但我們的志向卻變得越來越渺小,小到只想站立于方寸之地,只想獲取眼前的利益。我們的腦容量越來越大,但心胸卻變得越來越小,小到除了個人的得失、情感的糾結外,便再也容不下其他東西。
時代進步得越來越快,我們追隨的腳步也越來越快,快到眼中只能看見自己的腳尖,而忘記了仰望無垠的天空、俯瞰遼闊的大地。
對于常人來說,這種“小時代”心態無可厚非,但創業是一場戰爭,一場實現夢想的戰爭,如果不把自己當成這場戰爭中的最后勝利者,加入這場戰場又能有多大的意義?創業者如果想永遠保持心存高遠,不怕周圍人的嘲笑是最重要的一點。
一個人在說出自己的偉大志向時,會被嘲笑。
一個人在說出偉大志向后,一時半刻卻無法實現,會被嘲笑。
一個人在說出偉大志向后,最終失敗,也會被嘲笑。
那些擁有偉大志向的人,只有在成功的時候,才不會被嘲笑。
人言可畏,嘲笑可以擊敗太多人的斗志,壓縮太多人的志向,最后讓他們龜縮起來,被迫承認自己只不過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所以,創業者在確定偉大志向后,在把自己看成一個大人物后,就不要畏懼旁人的笑聲。
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既不需要通過別人的同意,也不需要講述給別人聽。
給自己加油,給自己打氣吧!需要安慰的時候,只要有一面鏡子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