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日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發展目標。

(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保證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與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生態文明既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也反對極端生態中心主義,認為人雖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但不是自然生態的主宰,其核心理念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科學社會主義所追求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矛盾的解決,就是和諧社會的一種表征。其中,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當中國共產黨提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任務之時,實際上已經合乎邏輯地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立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中了。兩者之間的這種根本一致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社會發展觀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根本上是一致的,都強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反對資本主義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對自然界的無限制掠奪和破壞,強調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符合生態原則。當前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面臨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的變化,都要求它們必須擺脫原先那種片面注重經濟的發展模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新的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模式。中國的發展是綠色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

在歷史使命的實現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是一致的。科學社會主義始終把建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勞動者的自由聯合體”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自然環境的支撐。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人要實現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是不可能的。社會主義制度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的社會制度保障。

在價值追求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靠的是制度優勢。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優劣,不僅要看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高,還要看誰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誰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誰能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經濟制度,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體制,不以追求利潤的無限擴張為目的,而以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立足點和出發點,以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目標。同樣,生態文明建設也倡導建立穩定的社會體系,保障人的發展、社會平等和社會正義。在國際關系中,生態文明內在地反對生態殖民主義和環境帝國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所以,二者在價值追求上是一致的,都要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平正義。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總布局的構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即“五位一體”,明確地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建設并列,使它們具有了同等的地位。從實踐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中心,政治建設是制度保障,文化建設是重要動力,社會建設是重要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基礎。

第一,經濟建設仍然是中心。作為血肉之軀,人要生存,首先必須解決吃、穿、住、行等物質生活問題,只有這些問題解決了,才有可能從事政治、文化等社會活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物質文明發展為社會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手段。所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仍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粗放的經濟發展使得生態環境承受著巨大壓力,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一切經濟活動都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這種時代要求促使經濟必須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建設,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并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能力,改變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產模式,促使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第二,政治建設是制度保障。政治建設為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本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政治環境。借助國家權力的強制力和引導力,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動人類生態環境危機的化解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生態環境也影響著政治區域的結構、功能和政治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制約著政治區域內系統的運行以及政府高層決策者的政治舉措。因此,要正確地解決政治與環境的關系,把環境問題納入政府決策、公民政治參與、國際政治行為和政治教育等過程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需要“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與“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這一系列的論斷說明,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政治建設的保障,政治建設應該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內容。

第三,文化建設是重要動力。文化建設不僅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而且關系到能否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智力支持。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樹立全面的生態文化意識并努力建設生態文化。生態文化包括生態倫理、生態教育、生態科技、生態文藝、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等。生態文化是把人對自然的掠奪、破壞逐漸轉變為對自然的尊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人類需要不斷地豐富生態文化,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進,并用這種新文化來修復由于舊文化的不適應而造成的環境退化。因此,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生態文化建設就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第四,社會建設是重要支撐。社會建設關系國計民生,也關系著自然環境的保護與改善。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人民群眾期望的“更好生活”,也包括美好的生態環境。所以,社會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第五,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人們生存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一定的自然環境。沒有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就會失去自然載體和生態環境,人類社會就會陷入生存與發展的危機。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水平、狀況,深刻地影響與制約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和狀況。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能源資源瓶頸、環境污染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危害等問題,也從反面印證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其他四個建設的基礎性意義。

總之,作為人類文明的高級形態,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目標,是對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和升華。一方面,人與自然和諧與否成為衡量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根本標準、基本尺度與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其與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一致性。只要我們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就能夠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康县| 威宁| 托里县| 隆林| 闻喜县| 陆川县| 无为县| 体育| 虞城县| 临沧市| 内黄县| 巴青县| 泰兴市| 崇左市| 乐亭县| 大悟县| 昌黎县| 健康| 内江市| 灵台县| 永宁县| 辽中县| 景德镇市| 柏乡县| 遂昌县| 朝阳市| 屯留县| 仙居县| 图片| 澄江县| 庆城县| 县级市| 三门峡市| 平罗县| 壤塘县| 无棣县| 宁阳县| 德令哈市| 开阳县| 花垣县| 利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