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書系)
- 郝清杰 楊瑞 韓秋明
- 3448字
- 2019-12-21 14:36:07
三、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黨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概念寫入黨代會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的戰略高度,將五者并稱為新時期的五大建設,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內涵
當前,我們面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階段和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都是非常重要的目標。但無論是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或者是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形成,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從進一步發展經濟的角度來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在創造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跡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自然資源枯竭、環境污染,使經濟可持續發展遭遇資源環境瓶頸。1978—2003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4%。但是,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付出了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沉重代價。有限的自然資源條件以及嚴重的浪費、污染和破壞,使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性資源提前面臨枯竭、耗盡的命運,比如土地資源的嚴重退化、水資源的短缺和嚴重污染、某些礦產資源的耗竭等。這些因素已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美國蘭德公司提出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八大瓶頸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它們對增長率的負面影響達到1.5%~1.9%,高于能源價格上漲和外商投資下降的影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中國研究報告認為,水的低質量和低效率構成中國發展的重大挑戰。[1]
因此,如果沒有生態文明的觀念、制度或規則,沒有生態理性而繼續推崇“經濟理性”“GDP至上”,那么就正如生態社會主義者所描述的“生產就是破壞”。如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文明,那么民族的復興如何實現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味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在當今,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能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無污染的安全的生態食品,都是人民的新要求、新期盼。這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條件,其本身也構成了民族復興的內涵。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多層次多領域,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根本變革,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這樣的發展,需要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是適應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發展模式。和我們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有根本的不同,循環經濟是一種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經濟活動,它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和根本,同時,也從根本上緩解或解決了當前我國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的現實問題,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
在深刻分析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特別是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退化的嚴峻形勢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四項基本任務,即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體現了科學發展最本質的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1.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
土地、礦產等國土資源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自然主體、空間載體和關鍵要素。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文明建設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包括國土資源在內的自然資源。毫無疑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期賦予國土資源部門的重大戰略任務。合理規劃、科學管控國土資源,推動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發揮技術、人才優勢,全面系統地開展耕地保護、土地整治、礦山復墾以及進一步提高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等,這些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作出了具體部署,明確了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主要方向,確定了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基本領域,提出了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重點工作。節約資源是緩解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的重要措施,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選擇,是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節約資源是創新管理理念的內在要求。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決有限資源與無限需求之間的矛盾。先進的管理理念可以提高效率,是實現盈利的“增收劑”。實現“增收”,一要合理分配、利用資源,二要有效節約資源。在當前資源短缺成為世界性難題的情況下,節約資源無疑體現了當代管理理念的創新。節約資源也是實施科學決策的本質體現。決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者決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組織活動的開展和管理目標的最終效果。科學決策就是最大的節約,而要實現節約就必須進行科學決策。節約資源還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必要途徑。管理本身就是資源與需求矛盾的產物。通過管理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同時也就實現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節約資源既是衡量管理效益的一個重要標尺,也是管理的最終目的。要把這些部署全面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確保全面促進節約資源取得重大進展。
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高度關注。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人們生存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要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能以眼前發展損害長遠利益,不能用局部發展損害全局利益。
4.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既事關發展方式,又事關人民福祉。無論是著眼于當前的環境惡化現實,還是著眼于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遠景,我們都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面來統籌發展經濟和環境治理的問題,尋找更為有效的制度性解決方案。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進一步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旨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制度密集出臺。僅以大氣污染治理為例,2012年10月,環保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該規劃要求嚴格環境準入,旨在形成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倒逼傳導機制”;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北京、河北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在第一時間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4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完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其他地方要結合地理特征、污染程度、城市空間分布以及污染物輸送規律,建立區域協作機制”。
當前,既有中央的高度重視,又有人民群眾的強烈期盼,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良好的機遇:一方面,社會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逐步增強,參與的主動性和參與的程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生態資源破壞和惡化所形成的外部約束力形成了較強的“倒逼”機制。而且,全面深化改革已經形成共識,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長期努力,推動包括生態文明體制在內的一系列改革,就會盡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注釋
[1]參見易涵:《以制度建設促進中國治水走向“良治”——著名學者胡鞍鋼專訪》,載《水利發展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