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書系)
- 郝清杰 楊瑞 韓秋明
- 5461字
- 2019-12-21 14:36:07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根本趨勢
人類文明在經歷了漫長的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進化之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內在危機,生態文明就是在化解人類生存危機的過程中,涌現出來的一種高于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它是人類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文明形態,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革命性飛躍。
(一)敬畏與探索
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以后,經歷了上百萬年的原始社會階段。在這個漫長的發展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只有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生產工具以加工和打制石器為主,采集和漁獵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物質生產活動,人類把自然界直接提供的東西作為生活資料。人類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賜予,他們既要抵擋強大自然的侵襲,又要同饑餓、嚴寒、疾病等抗衡,生存異常艱辛,對自然的開發能力和支配能力極其有限。
人工取火是繼制作石器后人類物質文明的一大飛躍。從利用自然火并保存火種不滅,到學會人工取火,人類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大大擴展了。人類從自然界的雷擊、山火等獲得火種,學會了用火來燒烤獵物、塊根,學會用火來御寒取暖、驅暗照明。這樣,火就成為人類隨時可利用的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關于人工取火,《韓非子·五蠹》中記載: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在漫長的原始文明時期,人工取火是人化自然的代表性成就。正如恩格斯所說,“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1],人工取火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第一個偉大勝利。
隨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生產工具不斷改進、更新,加之在長期生產活動中的經驗積累,人們開始了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活動,由依賴自然的采集、漁獵活動躍進到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從而有了較為穩定的食物來源。恩格斯在談到動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對自然界影響的差別時指出,“動物也進行生產,但是它們的生產對周圍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面前只等于零。只有人能夠做到給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記,因為他們不僅遷移動植物,而且也改變了他們的居住地的面貌、氣候,甚至還改變了動植物本身”[2]。
盡管如此,人類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依然顯得非常弱小,人類對自然界的支配和適應能力很差,并把自然視為威力無窮的主宰、某種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對自然頂禮膜拜、奉若神明。恩格斯曾說:“在原始人看來,自然力是某種異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東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經歷的一定階段上,他們用人格化的方法來同化自然力。正是這種人格化的欲望,到處創造了許多神;而被用來證明上帝存在的萬民一致意見恰恰只證明了這種作為必然過渡階段的人格化欲望的普遍性,因而也證明了宗教的普遍性。”[3]
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在自然面前雖然表現出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但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仍然停留在表層,只能盲目地適應和順從自然,受自然的主宰。當然,隨著人類探索自然、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類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著自然界人化的過程。并且隨著適應自然能力的增強,同時,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人類長期進行著過度的狩獵和采集,這導致人類所到之處資源被消耗殆盡,甚至大量生物種群滅絕的現象,使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為了生存下去,人類通過遷徙和改進生產方式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和發展需要,從而推動著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二)改造與對立
經過上百萬年的探索和發展,人類文明迎來了第一個重大的革命性轉折——由原始文明社會進入農業文明社會。農業的出現,不僅緩解了原始人的生存危機,而且使人類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這種與土地密切聯系的農業文明,以植物生產和動物馴化為標志,被稱為“產食革命”,極大地顯示出人類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這一時期,人類具備了改造自然的一定能力,人們不再只是適應自然,而是在生產活動中有意識地改變著自然。當時,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種得到生長和繁衍,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人類對自然力的利用已經擴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畜力、水力等),鐵器農具使人類勞動產品由“賜予接受”變成“主動索取”,經濟活動開始主動轉向生產力發展的領域,人類開始探索獲取最大勞動成果的途徑和方法。由此,人類開始了真正改造自然的征程。
在這樣一個發展時期,日益增加的人口要求生產出更多滿足人們消費需要的生活資料,而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技術則使人類在所到之處大肆砍伐和毀燒森林,不遺余力地開墾土地和草原,濫捕、濫殺、濫采各種動植物,結果造成很多地方森林植被的喪失、水土的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使局域性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積聚中心和貯藏庫。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當他們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護的那同一種樅樹林砍光用盡時,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就把本地區的高山畜牧業的根基毀掉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同時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4]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瑪雅文明,作為人類農業文明史上極為重要的文明形式,都曾經輝煌一時,但最終卻因為自然環境破壞等,走向衰落甚至消失。正如美國一位生態學家所說,“文明之所以會在孕育了這些文明的故鄉衰落,主要是由于人們糟蹋或者毀壞了幫助人類發展文明的環境”,“文明人跨過地球表面,在他們的足跡所過之處留下一片荒漠”[5]。
從總體上看,由于農業文明時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類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響和局部地改變自然生態系統,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基本上是利用和強化自然的過程,缺乏對自然實行的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因此,農業文明尚處于人類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初級階段,人類的活動強度不夠大,那時的生產主要是“生物型”生產,對自然環境的沖擊和破壞比較小。同時,當時的自然環境包容力比較強,由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所表現出來的人類對自然的驕妄、貪婪和無知所造成的局部環境問題,并未引起大規模的社會問題,也沒有對人類居住的地球造成大的威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整體上講還是相對平衡與和諧的。
(三)繁榮與惡化
18世紀發生在英國的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它實現了人類歷史的偉大飛躍。由工業革命所推動進而建立起來的工業文明,成為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文明的終結者。這種新的文明,不僅從根本上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創造出巨量的社會財富,而且從根本上變革了農業文明的方方面面,完成了社會的重大轉型。經濟、政治、文化、精神,以及社會結構和人的生存方式等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人類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工業文明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繁榮的時代。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豐碑,不斷推進整個人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言:“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6]資料顯示,工業革命以來,全球修筑了約120萬公里的鐵路、2860萬公里的公路、138萬公里的油氣運輸管道,建設了46500座機場,生產了無數汽車、飛機、輪船和消費品。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事業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世界步入了現代化、城市化時代。[7]工業革命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大大超越了以往社會發展階段的成果。
不可否認,工業文明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人類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關系,特別是在這一過程中發明和創造了近現代科學技術,使人類的認知能力和生產力水平空前提高。但是,在令人目眩的輝煌后面,“人類好像在一夜之間突然發現自己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大量危機:人口危機、環境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原料危機……這場全球性危機程度之深、克服之難,對迄今為止指引人類社會進步的若干基本觀念提出了挑戰”[8]。人類處于農業文明時,雖然也產生環境問題,但那只是局部性、暫時性的環境污染或破壞,多數沒有超出自然的承載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并未影響整個自然界。而工業文明開始后,人類借助科學技術,以氣吞山河的雄心壯志,開始大規模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最終破壞了自然固有的生態平衡,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威脅。正因為如此,工業文明又被稱為“灰色文明”。從一定意義上講,一部工業文明的繁榮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類征服自然、盤剝自然、破壞自然,并最終自食惡果的辛酸史。所以,“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9]。恩格斯的這一忠告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尤為令人深思。
(四)轉型與超越
大自然給人類敲響了警鐘,歷史呼喚著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這個新的文明時代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時代。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分野首先在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同。工業文明立足于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生態文明則要求人類尋求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因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建設生態文明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揚棄和超越,使工業化、生態化相互融合,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努力在人與自然共處方面實現新文明形態的超越。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后人類努力實現的新文明形態,是現代工業高度發展階段的產物,也是人們在深刻反思工業化沉痛教訓的基礎上,探索出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路徑。
20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日益蔓延,人類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發達國家在經歷了痛苦的環境污染和破壞之后,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環境保護運動也隨之蓬勃興起。西方社會的有識之士對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及自然觀和價值觀進行了深刻的環境反思和生態批判,最終在20世紀中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與新理念,如生存主義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現代化理論等西方生態學理論,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這些理論及其研究成果,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被人們重視。1987年6月在全國生態農業研討會上,生態農業科學家葉謙吉教授針對我國生態環境趨于惡化的態勢,呼吁“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首次提出生態文明概念,引起與會者的共鳴。他指出,“所謂生態文明就是人類既獲利于自然,又還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系”。他認為,人類社會劃分為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蒙昧時代,是指人類根本沒有意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社會的人還沒有產生的時代。野蠻時代,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在一種征服與被征服的基礎上,人類把自身當成自然界的主人,看成自然界的征服者的時代。而文明時代,則是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統一的關系,人利用自然,又保護自然,是自然界的精心管理者的時代。他明確指出,“21世紀應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世紀。人與自然應成為和諧相處的伙伴”[10]。此后,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研究日益成為理論界的一個熱點話題,這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這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強烈期盼的回應與承諾。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致力于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以有效地解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需求同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供給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促進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3卷,4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3卷,85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6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4卷,3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美]弗·卡特、湯姆·戴爾:《表土與人類文明》,3頁,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87。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1卷,40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參見《黨政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讀本》(上),61頁,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
[8][美]M·梅薩羅維克等:《人類處在轉折點》,36頁,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51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0]轉引自成亞文:《真正的文明時代才剛剛起步——葉謙吉教授呼吁“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載《中國環境報》,198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