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書系)
- 郝清杰 楊瑞 韓秋明
- 2643字
- 2019-12-21 14:36:06
二、加強生態學研究是時代的強烈呼聲
“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1]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向整個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提出了嚴峻挑戰。學者們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和思考,使生態學說逐步成為各國學者共同關注的一個“顯學”,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啟蒙者——蕾切爾·卡森女士于1962年出版了《寂靜的春天》。在這部引人深思的著作中,她在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考察、對傳統行為和觀念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指出:地球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現在,我們正站在兩條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這兩條道路完全不一樣,更與人們所熟悉的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中的道路迥然不同。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行駛的這條道路使人容易錯認為是一條舒適的、平坦的、超級公路,我們能在上面高速前進。實際上,在這條路的終點卻有災難在等待著。這條路的另一個岔路——一條‘很少有人走過的’岔路——為我們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機會讓我們保住我們的地球。”[2]這些重要思想,是人類應對環境污染的早期認識,也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雛形。
時隔10年后,環境保護運動的先驅組織——著名的羅馬俱樂部于1972年出版了《增長的極限》。這再一次給人類社會的傳統發展模式敲響了警鐘,進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環境保護熱潮。在這部引起世界各國關注的著作中,學者們認為,地球的支撐力將會由于人口增長、糧食短缺、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等因素在某個時期達到極限,使經濟發生不可控制的衰退;避免超越地球資源極限而導致的世界崩潰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長。他們的最終結論是:
1.如果在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方面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這個行星上增長的極限有朝一日將在今后100年中發生。最可能的結果將是人口和工業生產力雙方有相當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2.改變這種增長趨勢和建立穩定的生態和經濟的條件,以支撐遙遠未來是可能的。全球均衡狀態可以這樣來設計,使地球上每個人的基本物質需要得到滿足,而且每個人有實現他個人潛力的平等機會。
3.如果世界人民決心追求第二種結果,而不是第一種結果,他們為達到這種結果而開始工作得愈快,他們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這些結論是如此深刻,而且為進一步研究提出了這么多問題,以至于我們十分坦率地承認已被這些必須完成的巨大任務所壓倒。我們希望,這本書將適合于許多研究領域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引起其他人的興趣,提高他們所關心的事情的空間和時間的水平,和我們一起理解和準備這個偉大的過渡時期,即從增長過渡到全球均衡。[3]
20世紀70年代末,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人類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相結合,尋找指導解決生態問題及人類自身發展問題的一種嶄新的理論學說——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本·阿格爾、詹姆斯·奧康納、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法國的安德烈·高茲等。他們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態危機的聯系上對資本主義進行系統批判,通過重新解讀自然,賦予自然歷史和文化的內涵,改造傳統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會勞動之間的關系,以此重構歷史唯物主義,并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深刻復雜的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面對影響日益加劇的生態危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應對。人類生活在同一個時空里,國際社會越來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世界越來越成為命運相連的地球村。直面環境危機,如何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力度,成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緊迫問題,成為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時代挑戰,也成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課題。面對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和惡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整個地球的環境問題,僅靠技術上的修修補補是無濟于事的,要保護地球家園、解決生態問題必須有全球的視野、辯證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必須有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與合作。
面對關系整個人類生死存亡的重大的時代挑戰,世界各國都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國際社會也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努力。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該宣言宣布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如提出“人類享有自由、平等、舒適的生活條件,有在尊嚴和舒適的環境中生活的基本權利。同時,負有為當代人及其子孫后代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莊嚴義務”等重要思想和主張。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指出“我們需要有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不是僅能在若干年內、在若干地方支持人類進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遙遠的未來都能支持全球人類進步的道路”。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27項基本原則,如提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環境保護工作應是發展進程的一個整體組成部分,不能脫離這一進程來考慮”等重要思想原則。200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指出,《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中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沒有實現,地球仍然傷痕累累、沖突不斷;應重點關注水、健康、能源、生物多樣性和農業。
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發布的《我們憧憬的未來》提出:“我們認識到,消除貧窮、改變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方式、推廣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方式、保護和管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自然資源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和基本需要。我們也重申必須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持續、包容性、公平的經濟增長,為所有人創造更多機會,減少不平等現象,提高基本生活水平,推動公平社會發展和包容,促進以可持續的方式統籌管理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支持經濟、社會和人類發展,同時面對新的和正在出現的挑戰,促進生態系統的養護、再生、恢復和回彈。”這些重要思想,體現了國際社會的合作精神,展示了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對確立全球可持續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通過簡單勾畫生態學研究的軌跡和聯合國環境保護的進程,我們可以明確地認識到,生態危機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大挑戰,生態學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各國學者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生態保護運動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289~2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美]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132~133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于人類困境的報告》,17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