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幸福心理學
  • 張璟
  • 12992字
  • 2019-12-06 20:16:07

幸福秘笈

幸福到底是什么?是一種情緒,就像快樂一樣,還是沒有痛苦?快樂、狂喜、滿足,這些字眼經常被作為幸福的代名詞,但是它們都不符合現代心理學對幸福的理解。這些情緒上的東西會像時間一樣飛逝,它們給人的感覺很好,但是卻無法成為衡量幸福的標準,更不能成為幸福的支柱。真正的幸福不應該是絕對沒有不良的情緒,而應該是經得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

目前學術界關于幸福的定義非常多,在此不一一列舉,僅給大家展示目前最受大家認同的幸福觀點,即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的幸福觀點。本-沙哈爾認為(2013),“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這種解釋絕不僅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時刻,而是人生的全過程。即使有時經歷痛苦,人在總體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快樂代表現在的美好時光,屬于當前的利益;意義則來自目的,一種未來的利益。簡言之,幸福就是快樂加意義。現在我們解析一下快樂和意義。

一 幸福是一種快樂感受

快樂是一種情感。

情感,在我們所有的追求中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很難想象一個缺乏情感的生命是什么樣子。假設有一個機器人,除了沒有情感之外,和人類一模一樣,想法與行為毫無二致。它可以研究深奧的哲學,也可以推演復雜的邏輯,甚至還懂得建筑工程。這個機器人雖然精細無比,但是沒有表達能力,不能表達情感。機器人感覺不到食物的美味或是想去吃東西的需要,它也感覺不到挨餓的痛苦或是任何滿足感。聲望、財富和愛情等對它而言仍然毫無意義。

試問,有誰愿意成為這樣的機器人嗎?顯然大家都不愿意。

情感對于人有多重要呢?情感把我們帶入了有渴望和欲望的世界,給了我們一種動機,促使我們行動。神經病學家安東尼奧·戴姆西奧(Antonio Damsio)在記錄他的一個切除腦瘤的病人的時候,提供了一個情緒與動機關系的真實案例。手術后,這名叫埃利奧特(Eliot)的病人的認知能力——記憶、數學能力、感性知覺以及語言能力都沒問題。但是在手術中,埃利奧特的情感思維能力卻受到傷害。這時,埃利奧特的情況和之前所說的機器人相似,他有著和其他人一樣的生理基礎,認知功能也沒有差異,但其“感受和情感”系統卻受到了損害(柳博米爾斯基,2014)。

埃利奧特的生活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手術前,他是一個成功的律師,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但是手術后,他的行為讓周圍所有人都無法接受:冷漠,沒有任何情感的表達,沒有渴望,沒有工作的動力。他的妻子離開了他,他也失去了工作,而且很長時間內無法找到新的工作。最讓人震驚的是,他變得對這一切都無動于衷。

所以,如果我們喪失情感,并因此失去行為的動機,我們將不再對生活心存任何渴望,我們將對自己的行為與想法及其后果漠不關心。

當然,光有情感是不夠的,如果要幸福,我們就必須體驗積極的情緒或情感,因為快樂是滿意生活的先決條件。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曾說,快樂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要。在完全沒有快樂且頻繁感受痛苦的生活中,幾乎沒有幸福可言。

我們需要快樂,那幸福是不是一直快樂呢?答案是否定的。幸福的人同樣會經歷情緒上的起伏,經歷生命中因失敗或失去導致的悲傷。事實上,期盼無時無刻的快樂只會帶來失望和不滿,并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雖然幸福的人也會經歷各種負面情緒,但他們會在整體上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盡管經歷憤怒或內疚等負面情緒,但不會為之所控制。對他們而言,快樂是常態,而痛苦只是小插曲。

關于快樂,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人快樂了就能幸福嗎?那些吸毒的人,還有那些整天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的人,他們真的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幸福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

所以對于幸福而言,僅有快樂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另一個重要的成分,那就是意義。

二 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

哲學家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在《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Anarchy,State,and Utopia)中描述了一個假想的實驗,幫助我們區分幸福與縱欲帶來的快樂。讓我們想象有這樣一部快樂機器,它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任何我們期望的快感,而且做到像是真的一樣。你會選擇一輩子都靠著這部機器來讓自己感到幸福嗎?我想大部分人不會選擇它。如果選擇它,跟通過毒品、酒精、性等手段來逃避情感有什么區別?

事實上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快感而已,更需要這種快感的來源是有意義的。人們總想證明自己的行為能夠改變世界。人類和動物的區別除了人可以思考和反思之外,另一區別是,人類是有靈性的。牛津英文辭典中把靈性定義為“真切地感受到事件的意義”。人需要感受事件的意義,過著有靈性的生活。

那做什么事,人才會感受到意義呢?一般來講,通過從事某些超越自我的事情,人們就能體驗到意義感。如果可以證明自己的行為能夠改變世界,人們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來改變世界。”

對于不同的人而言,有意義的事是相同的嗎?當然不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愛好,所以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情里找到意義。“真我的呼喚”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在創業、做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做家具的過程中,人們會找到各自的意義,覺得自己為世界變得更美好做出了貢獻。

因為發揮了自己的才能,要做超越自我的事情,人們更能體驗到意義感,所以意義感的體驗不僅與當前相關,更涉及人們對未來事件的期望。人們總是希望未來自己能做到一些符合自己價值和愛好,又能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事,這些未來的事就是人們發自內心想達到的目標。當我們有這種目標感時,那種感覺就像是聽到了“真我的呼喚”,即使命感。就像喬治·伯納德·肖(George Bernard Shaw)所說:“這才是生命的喜悅,那種為了源自真我的目標而奮斗的感覺。”

所以說,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這就是目前大家比較認同的幸福的定義。它能比較好地解決諸如央視幸福感調查中受訪者關于幸福的種種問題。因為生活滿足不能解決意義問題。同時,它也能很好地幫助大家進入一個比較好的追求幸福的軌道上來。既關注快樂的感覺,又注重快樂來源的意義,注重生存的意義;既關注當下的快樂與美好,又關注未來的利益,過著有靈性的生活。

三 幸福的影響因素

根據以上幸福的定義,我們來解釋以下問題。

1.有錢會更幸福嗎?

“如果我有……,我將會多么幸福啊!”相信很多人無數次地說過這樣的話。

研究者們相繼做了一些調查。1995年,迪納(Dienier)的研究發現:一個國家的國內總產值與幸福感水平之間的相關性很高;蓋爾盧珀(Gallup)與英格爾哈特(Inglehart)也證實了國家的財富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確具有高相關。在世界價值調查中,研究者也發現,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分數與國家購買力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研究表明,隨著收入的增加,幸福感水平會相應提高。

有趣的是,另外一些心理學家與社會學家的研究卻發現,盡管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的財富奇跡般地增長,但國民的幸福感水平并沒有顯示出相應的變化。也就是說,在許多富裕國家中,財富的增長并沒有伴隨幸福感的提升,這說明經濟增長與幸福感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直線關系。

溫霍芬(Veenhoven)認為,經濟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受到邊際遞減規律的影響。當個人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時,更多的金錢帶來的幸福感呈遞減趨勢。金錢的邊際效應不斷下降意味著,當一個人擁有越來越多的物品時,自由和真情之類的其他需求會比以前更加彌足珍貴。收入的增加會導致人們把關注的重心從金錢問題向更加難以控制的其他社會要素轉移,此時人們會更加關注自身發展以及人際關系等問題。

2.長得好看會更幸福嗎?

曾經有一個實驗,讓一群法律專業的學生為兩名犯罪嫌疑人定罪。兩名嫌疑人的罪行以及各種條件都相當,只是其中一名嫌疑人長得比較好看。結果可想而知,長得比較好看的嫌疑人被判得很輕。的確,長得好看的人會得到更多的寬容與諒解,也能獲得更多的資源。那是否可以說,長得越好看,幸福感就越強呢?顏值是否影響或決定了一個人的幸福感呢?

美國美容整形外科學會(ASAPS)報告說,在美國每年進行整容手術的人越來越多。與2003年相比,2004年進行整容手術的人數增長了44個百分點。其中,肉毒素注射手術創歷史新高,高達280萬例;果酸換膚手術110萬例;數以萬計的人接受了隆胸手術、眼瞼手術、吸脂手術等。絕大多數人在術后短時期內都對自己整容后的外表非常滿意,感覺很幸福,但時效非常短。由此可見,通過整容獲得的幸福感并不會持久。

為什么整容無法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幸福呢?為什么美貌不會對幸福產生重大影響呢?這是因為當我們思考自己有多么幸福時,并不只是考慮漂亮的外表,也會參考許多其他因素。如果你問長相出眾的人是否因自己的出眾外表而感到幸福,他們一定會回答“是的”。但是,當問起他們的整體幸福感時,外表就不會有什么影響了,即便有也非常小。

埃德·迪耶內(Ed Diener)和他的同事們做了一系列非常出色的實驗,證實了這種說法。

在實驗室中,他們為一些感到幸福和不幸福的大學生志愿者拍照、錄像,然后把照片和錄像給一組評委看,請他們根據這些志愿者的外表來評判他們幸福與否。迪耶內對一些志愿者沒有提出要求,卻對另外一些志愿者提出“不做任何修飾”的要求,如不能化妝,不能佩戴任何珠寶首飾,必須戴一頂白色的浴帽蓋住頭發,還要穿一件實驗室里的白大褂蓋住自己的衣服,或者把自己藏在一塊大紙板后面,只將頭部從橢圓形的窟窿里露出來。

結果顯示,感到幸福的人的相貌并不比其他人更漂亮。

3.有朋友會更幸福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1993年,米漢(Meehan)的研究指出,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人們的積極情感就會越多,它們之間是正相關關系。當人們面臨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時,可以阻止或緩解應激反應,從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負性情感。

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增加人們的幸福感,而劣性的社會關系則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眾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穩定的、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是跨越生活空間最活躍的因素,人際關系的質量與幸福感具有強烈的、普遍性的關聯。正如雨果(Hugo)所說:“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4.有良好的家庭與婚姻會更幸福嗎?

科學家發現婚姻對幸福的影響也是短暫的。夫婦二人在婚后的前兩年中幸福感會增加,之后這種幸福感就會返回到他們最初的幸福定位點上。但良好的婚姻關系對幸福的增加有益,如可以減緩生活的困境,得到情感和經濟支持。這就說明,婚姻能產生積極的幸福感。

美國國家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發現,四分之三的已婚者認為自己的配偶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五分之四的已婚者認為,如果可以再次選擇伴侶的話,還會選擇現在的配偶。

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調查中,表示“很幸福”的已婚者占39%,表示從未結過婚但依然“很幸福”的人有24%,孰多孰少一目了然。許多研究顯示,沒有配偶陪伴的人比有伴侶的人體會到的幸福感低很多。1985年,威妮·姆修(Wayne Musui)研究發現,從生活質量得分情況來看,已婚者要比無配偶者得分高得多。

可見良好的婚姻關系是有助提升幸福感的。

5.成功會讓人更幸福嗎?

一個人的追求不同,具有的幸福感也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成功帶來的幸福感大多稍縱即逝,幸福其實源自內心的追求。

香港菁英會主席洪為民在“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上提出:成功感與幸福感應分開。他認為,成功感是要你想得到的,幸福感是享受你得到的。本-沙哈爾也提到,成功是獲得幸福的一種方式,成功是手段,幸福是目標,然而大多數人本末倒置,為了追求成功犧牲了享受幸福。

6.工作會讓人更幸福嗎?

工作與主觀幸福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因為它可能提供使人們發現快樂的最佳刺激和積極的社會聯系,以及一種合理的社會認同和意義。調查表明,失業的人具有很低的生活滿意度和較高的自殺傾向。

工作不應該與消極相聯系,人們應在工作中體會到正面情緒,即使有時會感到疲累,也應該欣然接受。如果工作是自己不喜歡的,那工作將成為負面情緒和壓力的來源,將導致人們長久的不幸福。

7.有遠大志向會讓人更幸福嗎?

迪耶內認為,不能簡單地把幸福感等同于身體的快感。幸福感反映著人的價值和目標的實現程度,涉及個人生活意義的追求,它反映了超越生理的快樂和瞬息情緒,它蘊含著深刻的價值觀。例如,伯倫斯坦(Brunstein)等人研究發現,動機和目標的協調可以促進幸福感的提升,動機和目標的不協調會導致幸福感水平的降低。研究者認為,目標涉及自我的定向和定位,從而影響幸福感。幸福感產生于需要的滿足及目標的實現。當人們趨近并達到目標時則產生快樂,反之,目標偏離或失敗則導致痛苦。生活有目標使人感到生活有意義,并產生自我效能感。同時,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能幫助人們應對各種日常生活問題,使人在社會生活和困境中保持良好狀態。伯倫斯坦等人認為,當一個人能以內在價值和自主選擇的方式來追求目標并達到可行程度時,幸福感才會增加,即目標必須與人的內在動機或需要相適宜,才能提高幸福感水平;而當目標與個人需要不一致時,即使達成目標也不能增加幸福感。卡瑟和瑞恩(Kesser & Ryan)認為,與自我接受、助人、愛和性等有關的內在價值目標,是天生自然需要和生長需要的表達,比美貌、名譽、金錢等外在目標對幸福的意義更大。

顯然,目標是幸福感模型的調控裝置,是資源與幸福感之間的調節器。目標使人感到生活有意義,通過自我效能這一中介變量影響著幸福感。成功的體驗會使人們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從而提高幸福感。人們為了實現人生目標,就必須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在各種困難的環境下充分發揮自己最大的功能,即使再苦再難再險,也應該是幸福的。

8.好運會讓人更幸福嗎?

20世紀70年代有一項非常經典的研究。當時,心理學家采訪了一些幸運的人,這些人曾在美國伊利諾伊州抽中過50萬到100萬美元不等的彩票大獎。在中獎后的一年中,他們自稱過得并不比那些沒有獲大獎的人更幸福。以前讓他們覺得很享受的日常生活,如看電視、出去吃飯,都變得沒有那么有趣了。正如周國平在《幸福與運氣》中提到的:“誰都不愿意運氣特別壞,但是,運氣特別好,太容易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是否就一定好?恐怕未必。”

為什么會出現享樂適應這種現象呢?罪魁禍首就是不斷高漲的欲望和攀比心理。例如,你得到一筆意外之財后又買了一幢大房子,但經過一段“潛移默化的常態”后,你就開始想要更大的房子了。又如,你搬到一個新社區,看到新朋友有一輛寶馬轎車,你就覺得自己也應該有一輛。結果,雖然人們每年累積的財富都在增加,但整體的幸福感卻沒有什么變化。

9.歹運會讓人更不幸福嗎?

你認為一個人患有晚期腎衰竭會降低他的幸福感嗎?

想象一下,每周他都要接受長達9小時的血液透析。透析時,他的身體連著一臺儀器過濾他的血液。他還必須嚴格控制飲食,控制肉和鹽分的攝入量,甚至連水都不能多喝。大多數人一定會認為這樣的生活一定不幸福。

研究人員進行了實驗。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是健康的人,另一組是需要透析的患者。實驗要求這兩組人在一周內隨身攜帶掌上電腦,每隔90分鐘這臺電腦就會發出聲音提醒受試者把他當時的情緒記錄下來(滿足、快樂、焦慮,或是痛苦)。

結果顯示,腎病患者和那些健康受試者的幸福感是一樣的。這些患者似乎很快就適應了他們的病情。此外,腎病患者也深信,如果自己沒有得這種病,他一定會過得更加幸福。

雖然聽起來令人震驚,但是人類的確對身體的殘疾,如癱瘓、失明或其他重要身體機能的喪失等有著很強的適應性。在生了一場大病或是遭遇嚴重事故后,這種非凡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走出傷痛,重新獲得幸福。

2008年,我國汶川發生大地震,很多家庭妻離子散,然而災難過后,人們越來越體會到災難事件對幸福感的“積極”影響。

陳昌凱等人的研究指出:“個人對滿足的敏感性,均可能在災難性事件發生后有所增加。”災難后的幸福感更容易產生。巨大災難或病癥過后,人們會更加關注諸如親情、生活的美好等問題,會重新意識到擁有家人和朋友的重要性,并努力維護這種積極的關系,也會將注意力從追求財富、成功等外部價值轉到實現內部價值、重視內心世界上來。

10.健康會讓人更幸福嗎?

疾病通常會讓人不愉快或痛苦,讓人感到對生活不滿意。

如果你去問一位老者“什么是幸福”,他一定會回答,“健健康康活下去就是幸福”。通過對老年人的生活狀況的研究,我們發現在各種影響因素中,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最為密切。鮑林(Bowling)的研究甚至表明,對于85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只有健康狀況對幸福感有顯著影響。

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健康狀況越好,幸福感越強。

11.自我接納會讓人更幸福嗎?

自我接納,即接納自己的一切。悲傷、喜悅、懷疑、嫉妒、焦慮、失望,這些都是一個人本性中擁有的情感。對于一些消極情感我們不必否定,只需很好地接納它們。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相關,這一結論在西方社會可重復證實,但不具有普遍性。

自尊—主觀幸福感跨文化調查發現,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二者相關系數很低。關(Kwan)等人研究發現,在美國,自尊和生活滿意感有很強的相關性。另外,在集體價值高于個人價值的社會文化中,高自尊并不一定意味著高幸福感,這其中就表現了一定的文化差異。

自尊與幸福感相關,這一結論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迪納的研究認為,自尊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呈正相關,也就是說,高自尊的人有更強的幸福感。拜魯赫和巴思(Baruoh & Barne)在研究中年婦女的主觀幸福感時,將自尊、愉快、壓抑作為幸福感的三個維度,他們發現自尊與幸福感呈正相關。自尊與幸福感的積極聯系在很多文化中均得到了證實。

擁有自尊便擁有了人際關系的和諧,人生態度的豁達。每個人作為獨特的個體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擁有不同的知識背景、人生閱歷,對事物的見解必定會產生分歧。笑對生活中的摩擦碰撞,欣賞他人的優點,寬容他人的缺點,彼此尊重,彼此諒解,接納自己,也接納別人,這便是幸福的哲學。

自尊分為個人自尊和集體自尊,對自尊與幸福之間關系的研究由來已久。早期針對個人自尊的研究發現,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與積極情感的相關系數達到0.46和0.34,與消極情感的相關系數達到-0.40和-0.46。

現在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外顯自尊與內隱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一些研究表明,在高外顯自尊個體中,高內隱自尊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低內隱自尊個體。在低外顯自尊個體中,內隱自尊沒有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沈杰對師范類學生研究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主觀幸福感與內隱自尊顯著相關,這說明內隱自尊水平高的個體,其主觀幸福感也比較高。

由此可見,外顯自尊、內隱自尊或許是更好地預測主觀幸福感的指標。

12.人格因素會影響幸福嗎?

人格因素即使不能被稱為主觀幸福感最好的預測指標,也至少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什么性格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與幸福感密切相關的穩定的人格因素是否存在呢?幸福感本身是一種人格變量嗎?這些問題已經被關于幸福問題的研究者注意到了。

德尼夫(DeNeve)研究發現,幸福感是一種與多種人格特征有關的變量,很多人格特質明顯地與幸福感相關。大量研究顯示,樂觀、自尊和外向的性格是幸福者普遍擁有的個性特征。

近年來各國的研究者都集中于研究主觀幸福感與外傾和神經質之間的相關關系。盧卡斯和藤田(Lucas & Fujita,2000)研究發現,外傾與愉快的相關系數為0.38。而且,當運用復合的、種類不同的測量方法來研究外傾和愉快之間的關系時,相關系數經常達到0.80。藤田(Fujita,1991)在用結構方程建模評估神經質和消極情感之間的相關強度時,也得到了類似的高相關。由于這些研究結果的一致性,許多研究者認為外傾和神經質提供了人格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主要聯系。

外向的人能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而神經質者更有可能體驗高度的消極情緒。

德尼夫和庫珀(Cooper)指出,外傾性和適宜性與幸福感具有穩定的正相關,而神經質與幸福感則有穩定的負相關。迪納和盧卡斯認為,外傾性格是一種積極情感的特征,而神經質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負性情感的同義詞。責任性、適宜性、開放性與幸福感相關較低,因為這些特征更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換句話說,與個體差異一樣,這三個因素的功能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但是,外傾和神經質也許更具有遺傳性。

具有外傾性人格的個體之所以更容易體會到幸福感可能是因為他們具有更好的社交技能,更擅于處理人際關系。有相當一部分研究表明,有外傾性人格的個體,其幸福感大多來自與朋友良好親密的社會交往,他們也因此更容易獲得積極情緒。阿蓋和盧(Argye & Lu)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對37項休閑活動,如聚會、出游、聊天等進行因素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是否參加這些活動以及參與的頻率都與幸福感和外傾性顯著相關。

然而,正如德尼夫和庫珀(1998)所指出的,單獨地集中于外傾和神經質可能會過于簡單地陳述人格和主觀幸福感之間復雜的聯系模式,一些寬泛的維度和范圍相對較窄的特質均顯示了與主觀幸福感有一致的相關。

例如,德尼夫和庫珀指出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和盡責性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系數大約為0.20,一些范圍相對較窄的特質,如抑制性防御、信任、控制源、控制欲和能吃苦等,都顯示出與主觀幸福感具有中等的相關。

13.你所在的社會文化會影響幸福嗎?

社會文化可分為個人取向文化和集體取向文化。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平衡之間的相關在前者中比在后者中明顯。在個人取向的文化中(如歐美國家的文化),個人較注重自身的主觀體驗,傾向于區分自己與他人,直接表達個人態度和內心感受的行為受到鼓勵,和自我相關的情感,如自尊,與主觀幸福感關系尤其緊密。而在集體取向的文化中(如中國的傳統文化),個體必須和外界社會規則保持一致,個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區分自己與他人,而是與他人保持和諧一致,個人理想往往是所屬群體的理想,個人的感覺、情緒、思想不被看作行為的決定因素,因而在集體取向的文化中,有關自我的情感取向對決定生活滿意度顯得不那么重要。

迪耶內認為,不同國家的人對幸福的觀念也不一樣。盡管所有國家的人都認為主觀幸福感很重要,但對幸福的追求卻紛紛不一。拉丁美洲國家以及太平洋周邊的亞洲國家的人將幸福感置于更高的位置;一些東南亞國家的人更傾向于為了達到他們所認定的重要人生目標或社會理想而放棄眼前的利益,放棄積極體驗。正如在中國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中,革命者為了革命的勝利和民族的未來,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他們強渡激流,翻越雪山,穿過草地,換來偉大的會師,革命的勝利。

四 幸福方程式

幸福,從古至今都是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之人寧愿傾其一生去探究、去追求的,沒有人可以給幸福下一個準確的定義,然而這世上的每個個體都能體會到自己的幸福。

關于幸福的影響因素,心理學中也有過大量的探索。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rman)等人(2012)經過研究與整合,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H=S+C+V。

快樂(Happiness)=定位點(Setpoint)+條件(Conditions)+自發性活動(Voluntary activities)

定位點(S):遺傳的快樂起點(幸福基因)。

條件(C):一些外部因素,如財富(金錢)、關系(人際關系、婚姻與親密關系、社會支持)、成就、工作環境的提升、對壓力來源的掌控、文化等。

自發性活動(V):冥想、運動、學習新技能、放假(休閑)等。

1.幸福定位點

幸福定位點是通過遺傳得來的幸福的起點。有關幸福定位點最有力的證據源于一系列有關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的研究。雙胞胎研究可以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幸福基因,主要是因為雙胞胎共享的遺傳基因已經確定:同卵雙胞胎共享的基因完全一致;而異卵雙胞胎只有50%一致,與其他普通的同胞兄弟姊妹是一樣的。因此,通過評估雙胞胎幸福感的相似程度,我們就能夠推斷出基因將對幸福感產生多大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否一起長大,異卵雙胞胎的幸福水平都不具有任何關聯。從這一點來看,他們和其他同胞兄弟姊妹一樣。

這些發現充分強調了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由基因決定的幸福定位點。也就是說,50%的幸福水平差異是由幸福定位點決定的(不要忘了,還有10%是由環境決定的),除此之外,剩下40%的幸福是由我們自己掌控的。

2.生活條件

所謂的個人生活條件,包含自己不能改變的事實以及自己能改變的事實。比如,人的種族、性別、年齡以及殘障情況等條件是我們無法自己決定的,但是還有一些諸如財富、婚姻狀況以及居住地等條件是會隨著生活、思想觀念、交往環境以及自身社會實踐的變化而改變的。這些生活條件起碼會在我們人生中持續一段時間,所以我們大抵都能適應。

3.自發性活動

自發性活動是出自個人選擇的活動,如冥想、運動、學習新技能、放假等。這些自發性活動一定是出于個人選擇,且需要人們花上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因此這些自發性活動在我們意識中消失的方式與個人本身生活條件消失的方式就會有所不同。自發性的活動能帶給個人更多快樂。

4.重大改變后回歸幸福定位點的現象

生活中發生的任何重大改變如開始一段新戀情或遭遇車禍,都可能會導致幸福水平上升或者下降,從而使我們回歸到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幸福定位點上。

這一現象已經得到了相關研究的證實。1981年到1987年,研究人員曾對澳大利亞的城鎮居民每兩年進行一次追蹤調查。研究發現,他們所經歷的積極或者消極的事件都會影響他們的幸福感水平和生活滿意度,但隨著這些事件的結束,他們的幸福感就會返回到最初的起點。

美國另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這些學生經歷的所有事情都會加強或者削弱他們的幸福感,但這種影響僅在事情發生后的3個月內比較明顯,之后一切就又回歸到原先的水平。因此,雖然生活中的各種際遇可能會讓你興奮或者痛苦,但最終你都會不由自主地回歸到你的幸福定位點上去,而且這個定位點是無法更改的,也是固定不變的。

但是,幸福定位點不易更改并不代表你的幸福水平是無法更改的。

五 為什么要追求幸福?

本-沙哈爾的著作《幸福的方法》的譯者汪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泰勒博士并沒有讓我們看淡成功、財富或者地位,而是讓我們反思一個現象,即我們努力追求成功是為了獲得幸福,但成功之后,我們卻發現自己并不比以前幸福很多。”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接著,汪冰給出了回答:“其實,那是因為我們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權力、金錢都是獲取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標。”他列舉了與一位朋友的談話:“我問一個朋友他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說‘睡懶覺’,我說:‘那你為什么讓自己忙碌到沒有時間睡懶覺?’”

1.幸福是生命的一種基本需要

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說過:“如果幸福在于肉體的快感,那么就應當說,牛找到草料吃的時候是幸福的。”僅從這一層面來說,就像草料之于牛一樣,幸福之于生命也是一種基本的需要,是人活下去所必需的。生活中體會不到幸福感,便猶如行走在荒漠中,沒有水源滋潤,沒有意義地茍活,沒有方向地亂跑亂撞。

幸福有的時候很短暫,很微小,也許只是加完班回到家后看到熱騰騰的飯菜,周末陪同父母妻兒去郊外野游,口渴時喝下一捧清涼甘甜的泉水。幸福也可以很宏大,很高遠。100多年前,眾多仁人志士為了心中的一個愿景,前赴后繼,為后人奉上一片和平,以至于到了今日,我們依然為了那一個愿景,走在奮斗的路上。

生命中需要幸福感,它將是使生命之花恒久綻放的甘露瓊漿。

2.追求幸福可以使人幸福

愛因斯坦(Einstein)曾說過:“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如果人一生都在忙忙碌碌追求這些世俗的目的而犧牲了感悟幸福的光陰,豈不是很可惜?

每個人都有對幸福的標準,那為什么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感到幸福呢?我們最好根據塞利格曼的幸福公式,在幸福定位點的基礎上,考慮自身的不可控條件并盡力改變可控條件,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自發性活動,目標不宜過低,因為觸手可及便沒有了挑戰性,也不宜過高,因為盡全力卻仍不可得,容易產生挫敗感。

幸福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尋找幸福本身就是一種幸福,追求幸福的過程可以使人更幸福。艾爾弗雷德·蘇澤(Alfred Souza)曾說過一段話:“一直以來,我都覺得生活——真正的生活似乎即將開始,但是在前面總有些東西攔在那里,如未完成的工作,要奉獻的時間,該付的債,等等。當這些事解決后你才能開始自己的一天。后來我才醒悟,這些障礙本身就是我的生活。”

人們總以為獲得成功、積累財富后便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去追求幸福,尋找幸福,于是每日疲于奔波忙碌。殊不知,幸福潛藏在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個角落,而大多數人卻舍本逐末,若能及時醒悟還好,若非,只待時光飛逝而去,才嘆“當時只道是尋常”。

3.幸福的人更成功

國內外的許多研究表明,幸福感是與一些人格特征相聯系的。樂觀、自尊、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樂觀的人更加自信,與人交往更加從容,從而也更加容易成功。許多研究發現,樂觀者比悲觀者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機遇更多。幸福與成功是相互影響的,取得成功會增加人的幸福感,而被幸福的溫熱包裹,內心溫柔平和的人也會更容易成功。

汪冰指出,除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獲得幸福的途徑,譬如家人和朋友、興趣愛好、工作本身。如果我們能體會這諸種幸福,我們的心態將更平和,身心將更和諧。

六 如何追求幸福?

在講如何正確追求幸福之前,我們來看看常見的幾種追求幸福的心態或行為模式。

本-沙哈爾在其著作《幸福的方法》中提出了幸福的漢堡模型。為了準備接下來的一次比賽,他非常注意自己的飲食,嚴格控制蛋白質以及糖分的攝入,并下決心,在比賽結束后一定要瘋狂地吃垃圾食品。當然,比賽一結束,他就跑去漢堡店,一口氣買了四個漢堡。然而,他坐在這四個漢堡前,卻忽然不想吃了。他靜靜地想這是為什么,然后慢慢總結出了幸福的“漢堡模型”(見圖1-1)。

圖1-1 幸福的漢堡模型

第一種漢堡是標準的“垃圾食品”,代表了享受當下卻出賣未來的享受主義型。“享受主義型”便是及時享受眼前的利益,不為未來的事情負責,即使會出現負面的后果也不在乎,以后的事以后再看。

第二種是營養豐富卻口味極差的漢堡,代表了勞碌奔波型。這種類型與享受主義型剛好相反,為了未來的目標可以犧牲眼前的利益,現在多吃點苦無所謂,只要可以達到目標都不在乎。

第三種漢堡很讓人無奈,它既不好吃又不健康,代表了漫無目的的虛無主義型。虛無主義者聽天由命,不僅現在感到無聊,而且對未來也不抱什么希望。(聽天由命與“習得性無助”的相關實驗見超級鏈接。)

第四種漢堡既美味又健康,是“幸福型漢堡”。幸福的人既享受現在付出的努力,又可以通過目前的行為獲取更滿意的未來。

本-沙哈爾用坐標圖形象地分解了四種追求幸福的模型,如圖1-1所示。

本-沙哈爾把追求幸福的形式進行了形象的分類。他告訴我們,生活要幸福,既要考慮現在的利益與快樂,又要顧及未來的利益與意義,二者缺一不可。但對于如何具體追求,這個模型是不能回答的。

七 本課程如何幫你掌握幸福的方法?

很多人對德國哲學家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所寫的《寧靜之禱》(Serenity Prayer)都非常熟悉,12步治療計劃中也廣泛采用了這個禱文:“上帝啊,請賜予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一切;請賜予我智慧,讓我能夠分辨兩者的不同。”那么,你如何才能知道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可以改變的呢?

讓我們回到幸福方程式:快樂(Happiness)=定位點(Setpoint)+條件(Conditions)+自發性活動(Voluntary activities)。我們可以看出,定位點由天定,我們不能改變,只能接受。有些條件我們很難改變,如文化、顏值、災禍、性別,甚至人格等,我們只能接受。有些條件我們可以改變,如財富、成功、健康、人際關系、婚姻、工作(學生的學習)。在快樂方程式中,我們能做的事就是通過自發性活動,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

如何做才能加強或者維持幸福感呢?答案就在這個幸福方程式中。回想一下,幸福感有50%源于幸福定位點,有10%由生活環境決定,而剩下的40%則是由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決定的,這就意味著提升幸福的秘密就在于這40%。如果我們認真觀察那些幸福的人,就會發現他們不會坐等幸福從天而降,相反,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創造幸福。

我們的主觀性活動會對幸福水平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只要行動起來,堅持不懈,就能遠遠超越幸福定位點以及生存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因此,一個不幸福的人可以通過學習幸福的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來獲得幸福。

在本課程中,我們綜合考慮幸福的影響因素、幸福的維度等,提取了一些重要的、通過個人努力能改變的內容(見本書目錄第二章到第十章),并幫助大家通過努力,掌握獲得幸福的方法。我們將幫助大家通過自發行動,掌握積極情緒的力量,使自己生活得更開心(第二章);找到生活的意義,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第三章);發現自己的優點,使自己更悅納自己(第四章);設立生活的目標,促進自我成長(第五章);掌握交往技巧,增進人際關系(第六章);提升愛的能力,建立親密關系(第七章);發現自我積極的人格優勢(第八章);主動利他,增進幸福(第九章);找到時間管理的方法,增進控制感(第十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嘉善县| 沁源县| 金塔县| 筠连县| 新昌县| 天柱县| 镶黄旗| 蒙阴县| 陕西省| 南汇区| 龙陵县| 玛纳斯县| 襄樊市| 慈利县| 荣昌县| 毕节市| 法库县| 乐陵市| 邵阳市| 舟曲县| 乐东| 白河县| 枞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景德镇市| 阿合奇县| 和静县| 勐海县| 晋城| 岐山县| 绵竹市| 嘉荫县| 南涧| 宜宾市| 明水县| SHOW| 云南省| 林口县| 天全县|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