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師生溝通
  • 劉翔平
  • 3358字
  • 2019-12-06 20:01:59

第三節 師生溝通中教師的不良心態與情緒

親切、熱情、善解人意、為人友善的親和性,富有責任心、公平、嚴謹有序的掌控感,富有激情、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些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學。然而教師不是集這些優點于一身的完人,教師和所有人一樣,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著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在和學生的交往過程中,總有那么一些時刻,教師會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所控制,對學生過于急躁。也總有那么一個時刻,教師會被自己的不良心態左右,對學生不夠公平。在師生溝通中,教師常見的不良心態和情緒有缺少平等心、專制、過于追求完美、急躁等。下面我們將逐一進行討論。

一、缺少平等心

平等心是指教師能夠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即沒有分別心。然而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常常遇到一些不同的情形:例如,教師說一遍有的學生就聽到了,并且照做;有些學生需要教師說三遍才去做;還有一些學生任憑教師說多少遍,都不去做。日復一日地積累下來,教師很難做到無分別心。新生報到的那一刻,張三、李四在教師心中都是一樣的,可張三學習踏實認真,遵規守紀,李四從不完成作業,常常擾亂課堂紀律。漸漸地,教師就有了分別心,缺少了平等心。

少了平等心的教師,在和學生的溝通中就會有不同的傾向性。例如,小馬和小馬兩人在跑步時,都不好好跑,在隊伍外面快步走,但小林平素學習認真,遵規守紀,積極上進;小馬卻常常不完成作業,課上走神,課下打鬧。此時教師可能大聲呵斥小馬:“作業作業你寫不完,上課上課你走神,現在連課間操跑步你都偷懶,還能干什么呀?”對小林則可能會擔心地詢問:“你怎么啦?是不是病了?”這種不公平的做法一方面會激起小馬的怨恨,違背了教育以愛育愛的初衷,另一方面會使班上其他同學覺得教師不公平,對師生關系具有破壞性影響。

此外,沒有平等心的教師在對待學生的行為時就有了不同的尺度。同樣一個行為,發生在張三身上教師可以接受,發生在李四身上教師就不能接受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一個市重點中學的高一學生學習成績總是遙遙領先,是老師、同學、家長眼里公認的好學生。某天該生突然曠課,班主任問他原因時,他的回答居然是:“就想看看班主任拿我曠課怎么辦?會不會也給個處分?”他給教師出了一道難題,挑戰教師的公平性。這就是學生,學生只希望教師公平公正,希望教師沒有分別心。

教師在和學生溝通過程中,一定要盡可能地公平,用一顆平等心溫暖學生的心。否則就會造成學生和老師的疏離,破壞師生關系。

二、專制

教育界倡導給學生呼吸的空間、成長的自由、獨立的機會很多年了,呼吁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也已經有很多年了。然而在師道尊嚴不容侵犯的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教師群體,常常不自覺地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使現在的學生即使到了中學階段依然擺脫不了教師專制的影子。這表現為學習上過度依賴教師,消極被動,行為盲從。

在一次元旦聯歡活動中,全校師生歡聚一堂。在招募搶凳子游戲的自愿者(每班一名)時,筆者看到了這樣的一幕:有的班問老師“派誰上去玩”;還有一個班的一名學生半站著,全班同學都看向班主任老師,等著老師點頭……

在師生溝通中,像“老師,我能……嗎?”“我可以……嗎?”的對話不絕于耳,小到課堂學生上廁所的“老師,上個廁所行嗎”或遲到學生的“報告”,大到某個學生違紀請家長都是教師說了算。最典型的是,教室里學生的座位鮮有不是教師安排好的,不經教師同意,學生不得私自調換座位。可筆者認為,這樣的規定有必要修改了。

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感受,就是教師不專制、不獨裁,不以自己的感受體驗替代學生的感受體驗,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學生。不管教師多么堅定地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都不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否則只會激化師生矛盾,破壞師生關系。

一位高二的班主任在晨會上說自己最受不了的事情有兩件:一是女人抽煙,二是同性戀。話音剛落,就有一位同學聲音很大地表示不滿。這位班主任當時也沒在意,學生們開始晨讀。可到上課時,那位表示不滿的同學依舊氣鼓鼓的。好在班主任意識到自己說者無心,學生聽者有意,沒有跟學生較真。后來他了解到這名同學有同性戀傾向,于是積極地采取了補救措施,這才化解了師生間的這場危機。

正如美國作家托馬斯·戈登在其《教師效能訓練手冊》一書中提到的,師生溝通中教師的專制心態會讓學生感覺自己的感受、需求或問題并不重要,自己必須順從教師的感受和需要,讓學生產生對教師權力的恐懼。這些容易導致學生的怨恨、惱怒,引起學生的敵對情感——頂撞、抗拒,故意考驗教師的決心乃至于大發脾氣。[3]

三、完美主義的觀念

教師也是普通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完美無缺。然而,人們下意識地認為,教師要成為行為的典范、學問的導師、人生的引路人、道德的楷模、情緒控制的高手。

托馬斯·戈登曾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得出了多數人眼中神話般的好教師應該具備的八條標準,我國學者屠榮生、唐思群在《師生溝通的藝術》一書中又將其擴展為十條。[4]

第一條,好教師應該是沉著而不容易激動,經常保持穩定的心情,永遠不失“冷靜”,不流露強烈的情緒。

第二條,好教師不要偏倚,要對學生沒有成見,一視同仁。

第三條,好教師能夠也應該對學生掩飾自己真實的感情。

第四條,好教師對所有學生接納的程度都一樣,心目中絕無寵兒。

第五條,好教師應該常常超時工作,為公忘私。

第六條,好教師對學生應該懷有無條件的慈愛心腸,對學生的要求有求必應。

第七條,好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激發學習興趣,營造一種既安靜又有次序的學習環境。

第八條,好教師要有高度的智慧,他們的智慧遠遠高于所有學生,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

第九條,好教師互相支持,在個人感情、價值觀、行為評估等方面,他們能對學生表現一致。

第十條,好教師是完美的化身,永遠不犯錯。

這些品質把教師推到了神的高度,使教師不堪重負。教師一定要把課講好,要在課堂上能讓學生的眼神發亮;要與時俱進,信息跟學生同步,要能聽得懂學生的語言,如“神馬”“萌萌噠”;要知道班上一女生的“老公”其實是她的姓“宮”的閨蜜;要使望子成龍的家長滿意;要保證學校的升學率。重重壓力之下,教師對自己、對學生的要求都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求不同資質的學生們都要在相同的時間內達到相同的高度。這樣高壓環境和完美主義觀念下的師生關系,不緊張也難。教師應該虛懷若谷,海納百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師不可以一意孤行,固執己見,我行我素,把偏執當個性,一味地追求完美。

四、急躁

當今中國的教育是比較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師在升學率、優秀率、及格率、低分率這四率的壓力下,大多數選擇了教書本,教教材。被淹沒在文山會海中的教師,說話、走路都很快,他們沒有時間慢也不敢慢,漸漸地忘記了曾經在自己心底駐扎過的耐心。

筆者的一位學生在班會課上言語犀利地問:“老師,為什么每次看見您,您都那么匆忙呢?我跟你說話都怕打擾到您呢!”筆者啞然。下課后,反思和學生溝通的場景,果然大多簡單粗暴,給學生講題的場景也是一個字——“急”。凡事說一遍是平靜而溫和的,說第二遍時態度也還好,一旦再有第三個人問起,就會不耐煩地說:“我都說了那么多遍了,你怎么還問?”學生唯唯諾諾地走開了,不明白的事情大概仍是不明白吧。教師的急躁使得原本跟教師親近的學生無所適從,讓觀望的學生躲得更遠,讓犯了錯的學生心生恐懼,師生關系被簡化成要求和被要求、命令和服從的關系。學生活潑的天性、生命的張力、飛揚的激情、靈動的思想都在這種急躁中受到了壓制。

宋代理學家朱熹談到如何讀書時,曾這么寫:“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育和讀書一樣都是需要時間的,都需要慢下來。教師需要慢下來,聽聽學生在說什么,看看學生在干什么,和學生一起說說心里話,一起玩個游戲……錢理群先生在為《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一書作序時也說道:“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范’。”

教育是最為誠實質樸的事業,這樣的事業是需要一種寧靜的心態和樸素的姿態的,慢下來,就會更優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屏边| 沙河市| 合水县| 离岛区| 定西市| 连平县| 涟源市| 醴陵市| 昌邑市| 棋牌| 台湾省| 宾川县| 天柱县| 逊克县| 色达县| 衢州市| 库尔勒市| 右玉县| 甘孜| 香格里拉县| 茌平县| 抚宁县| 抚远县| 津市市| 新疆| 通渭县| 正定县| 柘荣县| 清苑县| 珠海市| 巧家县| 彰化市| 廊坊市| 忻州市| 盐城市| 济阳县| 九江市| 临沂市| 抚顺县|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