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
- 盧風
- 1376字
- 2019-12-06 20:08:27
一、贊天地之化育的農桑技術
據中國古代農書記載,神農氏最早發明了農業技術。《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白虎通》云:“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典語》云:“神農嘗草、別谷,烝民粒食。”[3]這是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即神農時,天降谷物,如下雨一樣,神農便耕地種谷子。在這之前,人們是靠打獵為生的。神農發明了耒和耜,嘗百草,辨別出谷子,教人們農作,從此使人們吃上了農作的糧食。由漁獵而進入農耕是文明的一次顯著進步。
漸趨文明的人僅吃飽肚子是不滿足的,還需要穿衣服。史書記載,神農氏衰落后,諸侯紛爭,戰亂頻仍,神農氏無法平息。軒轅氏(即黃帝)操練軍隊,習用干戈,征討叛亂者,樹立了極高威望,“垂衣裳而天下治”。據此,在中國歷史上是黃帝第一次讓人們穿上衣服而更顯文明,這得益于黃帝元妃西陵氏的發明。《淮南王蠶經》云:“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此。”[4]即西陵氏發明了養蠶制絲的技術,然后黃帝才能“垂衣裳”而治天下。可以想象,遠古人容易對首領產生無限崇拜,黃帝第一次穿衣服時的威儀一定令萬民景仰。至此,中華文明又前進了一大步。
我國的農業技術,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明清時代的精耕細作,經歷了近萬年時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馴化了大量的野生動植物,增育了數以萬計的優良品種,從而使我國成了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發源地和作物資源最富有的國家。據外國學者研究,目前世界上的栽培植物大約有1200種,其中約200種直接發源于中國。(2)開辟了大量的肥源,創造了一系列的輪作復種方法,使我國的土地利用率達到了世界上最高的水平。(3)創造了一整套精耕細作的農藝技術,使我國的糧食產量,達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單產水平。(4)總結了大量農業生產經驗,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擁有最豐富農業典籍的國家。[5]
國外著名科學家對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成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提出生物進化論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承認,中國古代關于育種的典籍已清楚地記載了選擇原理,而選擇原理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原理。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說,中國人以經驗和觀察為指導,“長期保持著土壤肥力,借以適應人口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其產量,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農業耕作方法”。[6]
李比希的評價特別值得重視。“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這對所有的前現代社會都是適用的。高級文明都必須經由農業文明而發展起來。一個民族養得活眾多人口才可能創造高水平的文明。我國從明朝開始,人口不斷大幅增長。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我國人口為5987萬人,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增至40100萬人,453年中人口增長了6.7倍。這一時期我國的耕地面積只增長了1.15倍[7]。耕地增長遠趕不上人口增長,那么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就只能靠農業技術的不斷提高。至清道光年間,中國人口已逾4億。能養活4億多人口的農業,其技術水平自然可稱得起李比希所夸贊的“無與倫比”。
與現代農業技術比較,中國古代農業技術是典型的生態技術和綠色技術。它主要利用太陽能去生產人所需要的糧食和衣物,人力只起著幫助農作物生長的作用,此即儒家所說的“贊天地之化育”。它與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及各種機器的現代農業相比,產量和效率都顯得很低,但它有一個今天看來無比重要的優點——清潔而可持續。中華文明能綿延幾千年而無中斷,得益于這種清潔而可持續的農桑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