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
- 盧風
- 905字
- 2019-12-06 20:08:27
二、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
古老的中華文明于19世紀末遭遇了空前的危機和“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和欺凌,國人對自己的文明傳統失去了信心。自上個世紀初,國人逐漸形成共識:現代化是中華文明的唯一出路。
湯因比等歷史學家認為,文明總是要發展的。文明的發展就源自人們超越的努力。超越可大致區分為兩類:內向超越與外向超越。內向超越是改善自我的超越,儒家講的修身,道家和佛教講的修行,都屬于內向超越,即改變自我——養成德行、提高境界、追求智慧——的努力。外向超越是改變外部世界的努力,是獲取、占有、積聚身外之物(難得之貨)的努力,現代人修高速公路、鐵路,建各種電站(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等)和工廠,制造飛機、火車、汽車和各種機器,興建或擴大城市等,皆屬于此類。
國人于20世紀初形成現代化共識乃世界形勢使然。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新型現代化建設卓有成效。如今,城市家庭幾乎家家有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等,幾乎人人有手機,許多家庭有汽車。40年前極度稀缺的工業品如今不稀缺了,但清潔空氣、清潔水、安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卻嚴重稀缺了。中國的美麗山河受到了嚴重污染,中國大地的生態健康受到了嚴重破壞。至此,我們發現:現代化帶來的并非全是美好的東西。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明顯標志,實現現代化就是建設工業文明。然而,工業文明是不可持續的。古老的中華文明必須經由工業文明而走向生態文明。
中華古代文明的發展是內向超越優先的發展。在現代西方賢哲看來,內向超越的空間是有限的,不過就是“敬重法則”或“保持同情心”而已,而外向超越的可能性卻無法窮盡。實際上相反,外向超越是有極限的,地球生物圈的承載力就是外向超越的極限,而內向超越因指向“精神空間”所以是無極限的。唯當人類能以內向超越平抑外向超越時,文明才是可持續的。
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工業文明各有優長。我們能不能既繼承中華古代文明的優點又繼承現代工業文明的優點呢?這正是生態文明論要回答的問題。
建設生態文明是“闡舊邦以輔新命”的偉大事業。“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走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我們才能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盧風
2018年10月16日于清華園新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