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制度:從一國到多國的演進(1917—1991)
- 孔寒冰 項佐濤
- 4996字
- 2019-12-06 20:10:28
第三節 列寧去世后聯共(布)的黨內斗爭
一、關于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的爭論
1924年1月21日,列寧去世,享年僅54歲。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自身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理論先行,由理論指導實踐,而理論的提出者往往是黨的最高領袖。從這兩個方面說,此時的蘇聯都處于關鍵時期。就前者而言,蘇聯這樣一個落后而又處于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國家,能否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社會主義?如果可以建成的話,那么,社會主義應當怎么搞?這些都是沒有現成答案的疑問。就后者而言,列寧身后沒有一個可與他的政治地位和理論水平相提并論的接班人,而有若干個各有所長的領導集體,即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和李可夫。誰能接替列寧,成為蘇聯黨和國家新的最高領導人,同樣是沒有現成答案的疑問。這兩個方面的疑問合在一起,列寧去世后蘇聯黨內就發生了以理論爭論為載體的領導權之爭。
圍繞蘇聯一國能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爭論,發生在1924—1927年,爭論的一方是聯共(布)中央總書記的斯大林;另一方先后是以中央政治局委員、陸海軍人民委員和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為首的反對派,以中央政治局委員、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季諾維也夫和中央政治局委員、勞動和國防會議主席加米涅夫為首的新反對派,以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為首的聯合反對派。
這次爭論是由托洛茨基挑起來的。托洛茨基認為,單靠一國的力量,蘇聯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之所以如此,托洛茨基提出的根據有兩個。第一,“工農敵對沖突論”。他認為,俄國有2500萬小農戶,它們是資本主義勢力的根源。執掌政權之后,俄國無產階級掌權后不僅會同資產階級發生敵對沖突,“而且會和那些協助過它取得政權的廣大農民群眾發生敵對的沖突。在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落后國家內,工人政府所處地位的矛盾,只有在國際范圍內即在無產階級世界革命舞臺上,才能求得解決”[27]。第二,“世界經濟分工論”。托洛茨基認為,在帝國主義時代,世界經濟已形成一個整體,生產力已“沖破了民族國家的界限”[28]。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應該高于資本主義。但是,經濟技術十分落后的俄國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高速發展經濟,為此就要加強同外界的聯系。這就“意味著增加我們對世界市場、對資本主義、對它的技術和經濟的依賴”[29]。“如果我們企圖忽視世界經濟中的分工”,搞“社會主義的‘門羅主義’”,又“必然會大大減低我們經濟發展的速度”。[30]所以,“實際上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直接或間接地)處于世界市場的相對控制之下”[31]。基于上述觀點,托洛茨基認為:“俄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真正高漲只有無產階級在歐洲幾個最重要的國家內獲得勝利以后,才會是可能的。”[32]
托洛茨基認為,蘇聯一國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不斷革命論”。他認為,解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面臨的上述內外矛盾的出路就是把革命推向歐洲。只有西方無產階級取得勝利以后對俄國實行“直接的國家援助”,蘇聯才能建成社會主義。當然,“這決不是說,我們的建設是非社會主義的,也不是說,我們不能夠和不應當全力以赴地推進社會主義建設”[33]。托洛茨基雖然反對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但是認為一國能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那么,如何在蘇聯建設社會主義呢?托洛茨基主張實行“超工業化”政策,即用超經濟的手段——以行政的、強制的手段,而非通過正常的市場關系為工業化積累資金。具體地說,就是用提高工業品價格、降低農產品價格、以高額賦稅剝奪農民的辦法,把資金從農業抽到工業方面以保證工業的高速度發展。這種理論是托洛茨基派主要理論家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論,即把小生產當成社會主義工業的“殖民地”,用剝削非社會主義經濟(主要是小生產)為工業化積累資金。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認為,這是經濟上落后國家社會主義積累的基本規律。[34]
當托洛茨基聲稱蘇聯一國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的時候,斯大林奮起反擊,闡述了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觀點。在這一場爭論的背后,實際上是權力斗爭。
斯大林認為,蘇聯具備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內部條件,因為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意味著蘇聯用自身的力量戰勝本國的資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專政的建立奠定了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基礎。[35]在斯大林看來,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關鍵在于,把農業和社會主義工業結合成一個整體經濟,使農業服從社會主義工業的領導,從而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蘇聯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夠達到這一點。[36]在工業和農業的關系(也是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關系)問題上,斯大林堅決反對“工農敵對沖突”論,認為農民經濟是站在十字路口的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道路使絕大多數農民貧困破產,而社會主義道路則使勞動農民生活能夠不斷提高。無產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和國民經濟命脈,因而能夠吸引勞動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這樣就使一國建成社會主義有了重要的內部條件和保證。至于工業化的資金問題,斯大林反對托洛茨基提出的“超工業化”政策,認為不能把農民當成“殖民地”和“剝削”的對象,而要靠國有化的土地、工業、運輸、信貸、貿易等為工業化積累資金。[37]
同時,斯大林還認為蘇聯也擁有建成社會主義的外部條件。斯大林提出,從當時的國際環境看,世界上的各種矛盾,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和殖民地、附屬國的解放運動,各國無產階級以各種形式對蘇聯的支持和援助,這些使蘇聯取得“喘息”時機,可以在帝國主義包圍之中獲得建成社會主義的國際條件。[38]關于蘇聯經濟同世界經濟的關系,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國家都需要互通有無,這種依賴是相互的,同各國經濟獨立是兩回事。不僅如此,斯大林還主張把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同社會主義的最后勝利分開。前者是戰勝本國資產階級問題,后者是戰勝世界資產階級、保證資本主義制度不能復辟的問題。后者只有在國際范圍內,通過若干國家的無產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39]
繼承列寧的遺志,對蘇聯建成社會主義充滿信心,僅憑這些斯大林就在同托洛茨基的爭論中占了優勢。1925年4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會議的決議支持了斯大林的主張,決定將列寧關于社會主義能夠首先在蘇聯取得勝利作為黨的指導方針,譴責了托洛茨基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觀點。會后不久,聯共(布)黨內出現了以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為首的新反對派,他們雖然認為在一國范圍內建設社會主義是有保證的,可能性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但實際上是重復了托洛茨基的主張,即蘇聯一國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在同年年底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同新反對派展開激烈的爭論。這次大會認定斯大林關于蘇聯一國能夠建成社會主義的觀點是正確的,建成社會主義是黨的基本任務,而完成這一任務的前提就是,“反對那種不相信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態度”[40]。
為了共同對抗斯大林,1926年7月,托洛茨基反對派和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新反對派結盟,成立了聯合反對派。他們堅持認為,蘇聯一國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因為蘇聯的國民經濟不僅要依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而且會越來越處于世界經濟之下。斯大林則提出,蘇聯經濟雖然要依靠資本主義經濟,但資本主義經濟也依靠蘇聯。這種相互依賴不意味著各國經濟會喪失自己的獨立性,更不會阻止蘇聯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站在今天的高度回過頭看,聯合反對派講的有一定道理,蘇聯崩潰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外于世界。但是,斯大林打著捍衛列寧思想的旗號,所講的內容更能贏得人心。
結果,這場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問題的爭論就以斯大林的勝利而告終。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不僅失去了黨政領導職務,而且還在1927年年底被開除出黨。與此同時,一些擁護斯大林的人補充到中央政治局。斯大林的地位不斷得到鞏固,總書記的職能開始由負責日常事務性工作向壟斷權力方向轉變。
蘇聯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表面上看是一次重大理論爭論,但在更深層次上是激烈的權力之爭,因而使爭論的問題更加復雜化、尖銳化。由于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叫建成社會主義,本身想象的成分極大,而爭論雙方的標準又不盡相同。托洛茨基堅持的是,“消滅階級,然后就是國家消亡”[41]。斯大林則把標準降為“戰勝國內資產階級”,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標準不同,各說各的,結論自然也就不可能一樣。但是,斯大林的結論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是他獲得勝利的重要原因。蘇聯能夠建成一個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這對向往美好未來、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黨和工人階級來說,對一個充滿民族自豪感和救世主義的民族來說,無疑具有很大吸引力,能夠為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所接受。
二、關于一國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爭論
在蘇聯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的爭論取得勝利之后,斯大林開始按自己的設想領導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這種背景下,聯共(布)黨內又出現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爭論。如果說前一場爭論帶有很強的權力斗爭色彩,那么,這場爭論則圍繞著在蘇聯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展開,其實質是如何對待列寧倡導的新經濟政策。
當然,斯大林也舉著新經濟政策的旗幟。1926年,他在做《關于蘇聯經濟狀況和黨的政策》報告時提出,新經濟政策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921年開始,其特點是從農業開始并且主要依靠農業。從1925年開始,新經濟政策進入第二個時期。在這個時期,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以工業為重點,要依靠工業的直接擴展。之所以如此,斯大林指出,由于蘇聯處于資本主義的包圍中并且工業技術也比較落后,蘇聯必須實現工業化,而這個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重工業,這樣才能保證蘇聯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獨立。不僅如此,蘇聯還要高速度地實現工業化。斯大林說:“高速度發展工業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盡量增加工業的基本建設投資。”[42]如果快速地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所需要的巨額資金從何處籌集呢?斯大林主張要依靠蘇聯的國內積累,主要依靠向農民征收“貢稅”。具體的做法是,農民在購買工業品時要因價格高而多付一些錢,在出賣農產品時則因價格低而少得一些錢。斯大林主導的蘇聯工業化就是通過“剪刀差”從農民那里獲得資金。
就其實質而言,斯大林主張和實行的剝奪農民以積累資金來快速地實現工業化的政策,是廢止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與托洛茨基等人主張的“超工業化”非常相似。對此,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真理報》主編布哈林提出了不同看法。
在一國能不能建成社會主義問題的爭論中,布哈林是斯大林的同盟者。但需要指出的是,與斯大林不同,布哈林在同托洛茨基的爭論中著力闡發列寧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堅持執行新經濟政策的主線。根據戰時共產主義實踐的教訓和俄國的國情,布哈林指出:“我國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它在其發展的長時期內將是一種落后的社會主義”,但“它將畢竟是社會主義”。[43]這種社會主義的顯著特點就是過渡時期長,“發展將非常緩慢,我們將以烏龜速度爬行,但我們終究在建設社會主義,并且我們定將建成它”[44]。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市場關系的存在是政策中的決定性因素,必須使“市場常態化”。在市場關系中,使各種經濟成分相互促進,共同繁榮,[45]通過“進化”和“改良”的辦法,和平步入社會主義。這里有合作,也有階級斗爭,有時階級斗爭甚至很尖銳。用競爭、經濟斗爭的辦法,來排擠、改造和戰勝私人資本,“這就是我們現時情況下的階級斗爭”。[46]布哈林認為,農民在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反對在農村進行“第三次革命”,主張通過合作社使家法式的農民經濟(包括富農經濟)和小商品經濟長入社會主義。[47]不僅如此,布哈林還特別強調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以及各部門內部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必須平衡發展的理論。在工農業關系的問題上,他反對“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論”和“貢稅論”,不同意通過剝奪農民而積累資金來高速發展工業的方針,認為這是殺雞取卵的目光短淺的、愚蠢的政策,布哈林主張通過不斷擴大農村市場的辦法來解決工業化資金積累的問題,而只有農民富起來,農村市場才能擴大。
但是,此時已經重權在握的斯大林聽不進布哈林的意見,更容不得后者挑戰自己的權威,認為布哈林的主張是黨內的“右傾危險”。1929年4月,斯大林在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的聯席會議上專門做了《論聯共(布)黨內的右傾》報告,首次公開點名批判以布哈林為代表的“右傾反對派”。在這次會議上,布哈林被撤銷了《真理報》主編的職務,不久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也被撤銷。斯大林的勝利也意味著新經濟政策的徹底終止。12月27日,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者土地問題專家代表會議上稱:“我們所以采取新經濟政策,就是因為它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當它不再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拋開。”[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