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心理研究
- 申繼亮
- 1021字
- 2019-12-06 20:10:59
訪談解析:傾訴
在我們訪談的留守兒童中,小成是發展較好的一名。“留守”對小成帶來了明顯的雙重影響效應。一方面,“留守”讓小成過早認識了生活的艱辛,變得更加懂事和堅強。父母外出打工后,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家庭內部的沖突減少了,父母關系逐漸好轉,這讓小成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奶奶和二奶奶對于小成的無私照顧,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親情的缺乏,讓小成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另一方面,由于在親戚家生活,這讓小成產生了“寄人籬下”的感覺,變得比較敏感和自卑。而且,由于父母離得很遠,平時的電話聯系根本滿足不了小成對親情的渴望,小成現在非常缺乏傾訴的對象,她希望父母多關心一下她的想法。
如何緩解“留守”對小成帶來的不良影響呢?當前,小成身上主要體現了兩個缺乏:缺乏“家”的歸屬感和缺乏傾訴對象。針對這一現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作為父母,要常回家看看。訪談中發現,小成父母的主要精力在于打工賺錢,認為賺錢是頭等大事,這樣全家才能過上好日子。這種觀念上的偏差反應在行為上就是一年多回家一次,有時甚至不回來。無論是大小節日,小成都跟著二奶奶家一起過。這樣時間久了,小成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家的孩子,這不僅指現實中“有形”的家,還指精神上“無形”的家。對家的歸屬感的喪失,必然使小成產生不安全的感覺,并進一步導致對外界事物的敏感。為此,小成的父母在努力賺錢的同時,也應該盡量為孩子創設家庭的溫暖,在各種節假日的時候,常回家看看。
其次,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應多關心小成的心理感受。雖然平時小成的父母也經常打電話,但電話內容主要涉及生活方面,很少考慮小成的內心想法。用小成自己的話說“希望爸爸媽媽多問問我的想法,我現在畢竟大了”。隨著青春期的到來,處于小成年齡階段的兒童在身心方面正經歷著急速變化,他們很容易感受到心理壓力并產生各種困惑,為此,父母需要對他們進行特別關注,為其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各種建議等,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動蕩多變的年齡階段。
最后,作為小成的老師,應該多與她進行溝通和交流,不能只看表面現象。小成在外表上是一個開朗的孩子,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就沒有煩惱和困惑。因此,老師不能只看到“開朗”這一表象,認為這個孩子不需要關注,而應該定期與她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既為小成創設了傾訴的機會,也可以及時了解她的內心想法,為其在精神上提供引導。此外,老師也可以通過組織班級活動的形式,讓小成在班級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友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