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中國民生發展報告:改革是民生發展動力之源
-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 3017字
- 2019-12-06 20:00:27
2.1 40年改革帶來中國民生發展的偉大成就
40年改革開放,40年風雨征程,40年中國民生發展的歷史性成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再創中國民生發展的偉大輝煌的重要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2.1.1 民生發展的基礎:經濟實力大幅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戶籍、鄉鎮企業、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的3679億元迅速躍升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整個歐元區的GDP只比中國多了不到2000億美元。2018年中國的GDP(名義GDP)預計達到約13.2萬億美元,超過19個歐元區國家的12.8萬億美元。中國GDP占世界GDP總和的比重從1978年不足1.8%,上升到2017年的15.2%,穩居世界第二位。40年間,中國年均GDP增幅達到9.5%,而世界經濟同期的年均增幅是2.9%。按照國際組織的數據,1980年中國在148個國家中,以人均GDP312美元排在第130位。2017年中國在232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均GDP排位上升到第70位,達到了9481美元。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1978年是206億美元,2017年超過了4萬億美元,居世界貨物貿易第一位。中國對外投資近幾年上升很快,累計達到了1.9萬億美元,已經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位。中國制造業產值在2010年首次超過了美國,占世界的19.8%,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下降到第二位,占全球制造業產值的19.6%。2016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占全球的25.5%。2005年,中國GDP增加16.8%,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06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英國,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2007年,中國GDP增速為13%,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僅僅3年之后的2010年,中國GDP便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可以說,當今中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
2.1.2 民生發展的治理結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
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給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重塑中央與地方關系、調整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中國治國理政模式實現了“權威—民主—法治”的動態平衡,基本形成了以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為核心職能,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為框架和以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務型現代治理新模式。截至2017年年底,國務院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3以上,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資質資格認定事項壓減44%,多數省份行政審批事項減少50%~70%;中共黨員總數達到8956.4萬人,黨的基層組織達到457.2萬個;全國社會組織數量突破80萬個;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達到66.2萬個;經過微博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達到173569個。
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優化了民生發展的治理結構,有助于民生改善和發展,使得中國人民的民生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大大增強。
2.1.3 改革實現了從落后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
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此后,經過采取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經濟特區、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被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截至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8%,一半以上的人口成為城市居民,并且產生了一大批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以及人口高度密集、經濟一體化的超大城市區域,創造了新的財富、新的產品、新的文明、新的生活方式。對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轉變成一個以城市居民為主的國家,同時以高鐵、互聯網為主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得不說是巨大的成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領域的具體落實。未來中國社會,將是一個城鄉互動共融、協調發展的城鄉融合型新社會。
2.1.4 改革實現了從溫飽向全面小康的整體性轉變
40年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了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的減貧事業,使得7億多人口脫離了極端貧窮。中國脫貧人口占全球脫貧人口的76%,為世界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78年,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11元,恩格爾系數為57.5%,到2017年,分別變為24445元(增長了78倍)和28.6%;1978年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16元,恩格爾系數為67.7%,到2017年,分別變為10955元和31.2%。城鄉居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開始走向更加富裕、多元化消費的生活;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3歲,發展到2017年的76.7歲。新時代,隨著交通、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創業、文化、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進一步建設,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從“有沒有”變成了“好不好”,高品質生活成為新的追求目標。
2.1.5 改革實現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跨越式轉變
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是民生的核心內容。長期以來,中國實行二元體制,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不平等,大量優質的公共服務集中在城市,絕大多數的農民享受不到醫療、養老、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將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以改革促進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首先,創新公共服務的理論、制度和方法,在借鑒世界上優秀的公共服務理論的同時,結合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質的公共服務改革理論,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加快形成一系列有利于公共服務發展的市場制度、產權制度、投融資制度、分配制度、人才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勞動就業、教育、社會服務、醫療衛生、人口生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文化體育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務制度,再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學技術創新成果,瞄準公共服務的瓶頸制約問題,制訂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發展出一系列公共服務的新技術、新業態、新平臺、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改革打破了城鄉二元體制,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等舉措,推進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再次,改革促進了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實施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加快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服務發展,加大了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最后,改革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具體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在勞動就業、教育培訓、社會服務、醫療衛生、人口生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文化體育、交通通信、公用設施、環境保護等方面亟須相關具體制度的相互溝通、相互協調。
- 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 治理與戰略論文集(2):治理與發展卷
- 新常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探索:四川省高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研會2015年年會暨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 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需要把握的重點
- 府際關系:新興研究議題與治理策略(臺灣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兩岸學術合作叢書)
- 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
- 像鐵人一樣工作
-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講錄
- 文明(英文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
- 民族復興中國夢
- 公平正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四川省社會管理創新發展報告
- 當代中國的中央地方關系
- 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改革與社會治理(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年會獲獎論文集(2015·長沙))
- 中國市制的歷史演變與當代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