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可轉讓記錄立法的“單一性”難題和破解
- 郭瑜
- 639字
- 2019-11-29 16:21:49
(二)“紙質”要求的目的:保證“請求權單一”
傳統法律要求“紙質”是看中了紙質“獨一無二”的特性。那么要求“獨一無二”性又是為了什么呢?
《ETR示范法》制定時,最早達成的共識之一,就是確認傳統法律中對可轉讓單據的“紙質要求”是為了保證“請求權單一”(singularity of claim)。在第四工作組第四十五屆會議上就曾指出:“雖然紙質可轉讓單據依賴的推定是,只存在一份原始正本單證,但此種要求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確保只有一方當事人有權要求履行可轉讓票據所體現的某種義務。”[20]“因此,設計一種涵蓋電子可轉讓記錄的法律制度時,面對的關鍵挑戰是界定一種功能等同機制,處理此類記錄的獨一無二性或單一性要求。在這方面,必須指出獨一無二性或單一性的功能是提供適當的保障,保證只有一個債權人對履行單證所體現的義務享有權利。這一點是通過消除有多份體現相同權利的可執行單證流通的可能性來實現的。”[21]
那么可轉讓單據制度下又為什么要求保證“請求權單一”呢?因為“請求權單一”是單據“可轉讓”的基礎。提單和倉單是物權憑證,代表貨物本身。“一物一權”是物權法上的基本原則。一票貨物對應兩個物權憑證,違反了“一物一權”的基本原則。票據是廣義貨幣。簽發票據必須有真實的交易關系。一個債務對應一份以上的票據,違背了“真實的交易關系”的要求,會導致類似于貨幣超發的效果。可轉讓單據制度是一個加速權利轉讓的制度,而不是無中生有,創造新貨物或新資金的制度。如果不能保證請求權單一,可轉讓單據制度的性質就會發生根本改變,由此會產生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