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律與鏡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問題史
- 翟?;?柳靖
- 3616字
- 2019-11-29 16:26:20
第二節 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經濟增長的階段理論
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W. W. 羅斯托(Walt Whitrman Rostow,1916—2003)為代表的經濟增長階段論把經濟發展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傳統社會、為發動創造條件的階段、發動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羅斯托認為,一定的經濟增長階段是與特定的產業結構相對應的,產業結構的變化是經濟增長階段的重要標志。
新技術的吸收既是一個部門化的過程,又是一個和其他部門以及整個經濟交錯的復雜過程,出現創新的部門通過和其他部門的關聯,能強烈地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一個或幾個新的制造業部門的迅猛增長,這些具有新的生產函數的主導部門能產生擴散效應,進而促進經濟迅速增長。舊的主導部門的減退和新的主導部門的誕生同時進行,主導部門的更替和變化促進了經濟增長。“增長的完整序列就不再僅僅是總量的運動了,它成了在一連串的部門中高潮的繼起并依次關聯于主導部門的序列,而這也標志著現代經濟史的歷程?!?span id="73a7re4" class="math-super">[13]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的創新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一個由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新擴散三個有機聯系的環節所組成的過程,同時也是主導產業部門更替的過程。技術進步是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技術進步能夠提高各種生產要素的使用率,改善它們的結合方式,促進產出增長。每個時代的經濟發展都會為下一個時代提供技術基礎,新的產業主導部門和產品隨著技術進步不斷涌現,產業結構因應調整,整個經濟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
二、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發展
原始社會狩獵和采集等技術的發展逐漸使勞動力向農業聚集,于是農業成為產業主導部門。技術進步的速度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有了很大提高,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紡織機器方面的許多創新在16—17世紀甚至更早的中世紀就已出現,為產業主導部門由農業向工業的轉換奠定了基礎。
生產的各個環節和部門相互關聯,一個部門的技術進步必定會促進其他部門的技術改造。從哈格里夫斯的手搖紡紗機到阿克萊特(Richard Arkwright,1732—1792)的水力紡紗機,再到克倫普頓(Samuel Crompton,1753—1827)的精紡機,紡織行業的技術改進在英國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貝恩斯(Edward Baines,1774—1848)把18世紀70—80年代棉紡織業的迅猛增長直接歸因于技術的發明和擴散。在此基礎上,新的工廠生產系統不斷發展,棉紡織業首先成為英國工業的主導部門。到1831年,高速增長的棉紡織業、冶鐵業和建筑業大約占英國工業增加值的一半,而1770年僅占1/5。在傳統部門發展放緩的同時,英國的現代工業部門迅速增長。1780—1860年,棉花、鐵、工程、采礦、運輸及其他消費品(造紙、陶瓷)的年增長率達到1.8%,同期傳統部門的年增長率只有0.7%。[14]
在18世紀的最后幾十年里,英國的工業產出、投資和貿易增長迅猛:1700—1780年,工業年增長率介于0.5%到1%之間;1780—1870年的年增長率則超過了3%。1800—1860年,英國國民收入的增長率為1740—1800年的兩倍?!肮I革命將被理解為經濟結構加速變革的時代,工業產出迅猛增長,制造業所占份額快速提高,以重大技術創新為基礎的工廠生產(意味著一種不同的經濟)增加?!?span id="4z0sy4q" class="math-super">[15]表1-1列出了1700—1821年英國工業產量的增長情況。
表1-1 1700—1821年英國工業產量的增長(%/年)

說明:工業產出(加權平均)包括其他產業:1700—1790年的數據以1770年為主;1790—1821年的數據以1801年為準。
(資料來源:CRAFTS N F R. British Economic Growth,1700—1831: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83,36(2):181.)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以蒸汽機為標志的機器大工業時代的科學技術的作用時指出:“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現代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span id="2ny1hlu" class="math-super">[16]
19世紀80年代,工業發展出現了世界性的蕭條,在煤、鐵和鐵路出現報酬遞減的同時,電力技術逐漸興起。美國抓住這一契機開始趕超其他國家,對從歐洲引進的新技術、資本和勞動力進行了適合本國的修正與改造。電力技術對20世紀的影響遠遠超過蒸汽機對19世紀的影響。電氣化是一場電氣機械化革命,熊彼特所說的“創造性毀滅”并不意味著機械技術的消失,它仍然十分重要,只是以新的方式體現了出來。廉價的電力不僅是一種新能源和新材料,而且使整個生產系統和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轉變。
工業革命后,科學技術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各發達國家一致認為科學技術在促進經濟增長諸因素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20世紀初,新技術對生產力的貢獻為5%~20%,20世紀70年代則增加到60%~80%。美國20世紀60年代2/3的經濟增長是依靠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取得的,科學技術投資與經濟效益之比為1∶23。20世紀70—80年代,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3%,其中1.5%是因為勞動力的增加,其余的1.8%是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
“二戰”后,日本依靠科學技術實現了經濟的恢復和高速發展。20世紀60年代,技術在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明顯。70年代,日本政府宣布以技術立國,由引進技術轉入自主技術階段,到70年代末,技術已成為日本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80年代向尖端科技領域的進軍,不僅實現了日本產業結構的知識密集化,而且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82—1986年,日本每年經濟增長的60%都是由技術進步帶來的。
技術進步的歷史反映了人類三次產業變化的軌跡。在掌握制造石器和種植技術后,人類開始馴養動物,技術進步催生了新興產業——畜牧業和農業。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使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當人類掌握了日漸增多的手工業技術,尤其是金屬加工和制造技術后,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生產和交換的規模日益擴大,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使商業從物質生產領域中分離出來。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發現:由于產業結構的不同,各國國民收入水平出現了差異,并形成了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荷蘭的大多數人從事制造業和商業,其人均國民收入遠高于當時其他歐洲大陸國家;即使在同一國家,不同產業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不盡相同,例如,英國從事運輸業的船員的收入比農民高4倍。
配第認為,不同產業的收入差異會吸引勞動力從低收入產業轉向高收入產業。農業收入最低,工業略高,服務業的收入最高。雖然配第并未指出技術在勞動力流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附加價值的差距來源于各自的生產率,正是分工和技術進步的差異造成了三個產業生產率的不同。配第首次提出了技術進步促進各產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及勞動力從低生產率產業向高生產率產業轉移的觀點,為經濟發展理論奠定了基礎?!芭涞趯夹g進步充滿自信,提議設立‘職業學院’,在那里教授各種機械工藝,以使新發明能‘比新時裝和新家庭用具更頻繁地問世’?!?span id="6vryrwu" class="math-super">[17]
在配第研究的基礎上,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C.G. Clark,1905—1989)根據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Fisher.R.A,1890—1962)提出的三次產業的主張,考察了產業結構演進的趨勢。他指出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使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次第轉移。
世界各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顯示,工業部門的結構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工業化首先肇始于輕工業部門,而后向以基礎工業為主的重工業推進,進入以原料工業和燃料動力工業為主的階段;之后轉向加工組裝型工業。輕工業、重工業和加工組裝型工業先后進行的工業化,不僅意味著工業加工程度的不斷深化,而且意味著產品附加值也不斷提高。在工業部門結構轉換的同時,工業資源結構(勞動力、技術和資本的結合關系)也進行著有序變動:工業化初期,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多就職于輕工業,特別是紡織業;重工業化的進展使原料工業和燃料動力工業迅猛發展,使資本的地位更加突出;而當工業部門轉向加工組裝型工業時,技術取代資本重回霸主地位。工業化過程的資源結構呈現出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再向技術密集型轉化的有序發展過程。
在同一發展階段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大致相同,而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的產業結構則迥然有異,這種“異同”體現出技術進步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變化。一國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越高,第一、第二產業在產值、勞動和固定資本中的比重就越低,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就越高。產業結構是循著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次序轉移的,三次產業的不同比重在相當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國家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水平。
技術進步的歷史就是產業演進的歷史,也是產業主導部門更替的歷史。發達國家都把技術革新上的優勢看成是經濟競爭中的制勝法寶,整個20世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全世界工業總產值增加了20倍。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技術集群,技術集群的發展和變化推著動經濟不斷增長,核心技術的有效開發和應用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核心技術的進步或早或晚會進入報酬遞減階段,從而使經濟增長放緩,經濟若要再次迅猛增長,必須依靠更新的核心技術來推動。人類的核心技術經歷了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汽機、電動機、原子能、電子計算機、互聯網和可再生能源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