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律與鏡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問題史
- 翟海魂 柳靖
- 4330字
- 2019-11-29 16:26:20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職業的發展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為了謀生和發展而從事不同的職業。職業是相對穩定、有收入、專門類別的社會勞動。勞動者在職業中獲得了自己的社會角色,他們通過職業勞動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和責任,獲得相應的收入。職業是一種社會勞動崗位,其產生和發展是由技術進步和社會分工造成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職業也不斷擴展和變化。
馬克思和亞當·斯密都認為勞動分工是經濟生活的核心。“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產力……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18]技術進步為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提供了基礎,社會分工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職業和職業教育都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人類的社會分工史就是技術進步史,技術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也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一、社會分工與職業的產生
在非洲草原旱季到來前,大象們會將金合歡樹推倒,以便吃到枝頭頂端的嫩葉,但大象這種進食方式對非洲蜂來說是致命的攻擊,因為蜂巢就建在金合歡樹上。因此,每當有工蜂發現大象向蜂巢靠近時,非洲蜂的“作戰艦隊”就會迅速集結出動。體重達七噸的大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非洲草原的統治者,其他動物都會懼它三分,但非洲蜂則不畏強敵。如果和它們發生沖突,大象會穩操勝券嗎?答案可不一定。因為非洲蜂有明確的分工,蜂王、守衛蜂、偵查蜂、采集蜂、哺育蜂和工蜂共同生活在一個蜂巢當中,它們各司其職,采集花蜜、繁衍生息、守衛家園。雖然大象的皮膚十分厚實,但聰明的非洲蜂會進攻它的弱點——相對嬌嫩的耳朵和鼻子。結果常常是,體型龐大的大象被擊退,非洲蜂保衛了自己的家園。
由于非洲蜂有嚴格的分工,甚至連大象這種體型巨大的陸地動物都對它們敬而遠之。同樣明確的分工也存在于螞蟻的王國。分工使非洲蜂和螞蟻足以抵御其他動物的進攻,但是它們的分工還是自然狀態的分工,有意識的分工則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認為,原始經濟是建立在耨耕水平上的游牧農業經濟,且和漁獵經濟相結合。低下的生產力水平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共同參加生產勞動,首領會根據性別、年齡和每個人的特長進行臨時性勞動分工。這種極具臨時性和偶然性的自然分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個人的生產效率,并使其在勞動中不斷得到提高。例如,在狩獵時,青壯年男性中善于奔跑的人負責圍趕獵物,其他人負責捕捉;在采集時,擅長攀爬的人負責爬樹采果,其他人則負責在樹下撿拾。這種自發的分工提高了人們的勞動效率,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卻沒有出現固定從事各項專門工作的人群,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并未產生。但自然分工提高了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使原初民擺脫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狀態,并開始有了剩余的物質生產資料。這為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和真正意義上職業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原始社會的人們“饑則求食,飽則棄余”,不懂得稼穡和畜牧,在生產勞動上無法實行固定的分工。法國社會學家愛米爾·涂爾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認為,社會分工是人類意志與智慧中發生的一種社會制度,也是“自然的社會現象”。作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分工是“一種特殊的、有專業劃分的、進一步發展的協作形式”[19]。
馬克斯·韋伯認為,在漁獵、耨耕和飼養牲畜等不同的農業經營方式中,最早出現的是兩性之間的勞動分工,女子管家、制備食物和衣服;男子制造工具、狩獵和作戰,女性的勞動是連續不斷的,而男性的勞動則是間歇性的。勞動分工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公社化的形式:以女性為中心的家庭和田間勞動的公社化,以及以男性為中心的漁獵和軍事的公社化。勞動分工推動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
18世紀初的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1670—1733)在《蜜蜂的寓言》(Fable of the Bees)中把人類社會比喻成蜂巢,認為在以分工為基礎的社會中,每名社會成員都需要通過勞動來滿足自身和其他人的需要。將勞動進行細分有很多益處:第一個人全身心地制造弓箭,第二個人提供食物,第三個人建造房子,第四個人縫制衣服,第五個人制造器具……每個人各專一業。“各行各業在同樣的年數里會比五個人雜亂地進行生產有較大的提高”[20]。
曼德維爾認為勞動分工、社會制度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不斷豐富,都是人類實踐活動循序漸進的產物,他關于勞動分工的論述為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提供了借鑒。亞當·斯密認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21]勞動分工的發展促使生產演變為越來越精細的專業化作業;同時,勞動分工使勞動者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亞當·斯密認為勞動分工帶來的職業劃分有三大裨益:提高勞動熟練程度,勞動者因專事一業而熟能生巧;減少工作轉換造成的損失;發明了簡化和縮減勞動的機械,使一個人能做多個人的工作。例如,在早期農業社會,一個人一開始既制陶又種田,后來發現自己更擅長制陶,于是就專門制陶,并用多余的陶器去換自己所需的糧食,這樣要比二者都干效率更高。久而久之,就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陶工。
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后,社會分工和生產力都發展到了新的水平,手工業生產活動和商業活動等都成為獨立的職業。無論出于主動,還是出于被動,每個人都必須選擇一種職業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自覺的職業性社會分工比原始社會自發的自然分工更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在亞當·斯密生活的時代,扣針制造就被分為十八種操作,分別由專人負責抽鐵線、拉直、切截、削尖線的一端、磨另外一端(以便裝上圓頭)、做圓頭……分工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十人的小工廠一天可以做十二磅扣針。每種職業都是一種社會分工,生產力的發展和三次社會大分工的完成,使人類社會的職業日趨多樣化。
每個人都要通過一定的職業勞動獲得必需的生活資料,并為社會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日益精細的社會分工和不斷發展的生產力促進了技術進步,進而促使職業不斷分化和演變,職業的轉換和變動也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亞當·斯密是最早關注技術進步對就業影響的古典經濟學家。他認為技術的進步會帶來就業結構的變化。“人們的職業興趣轉移的情況是隨時代而異的,在一個社會里成為智力精英的興趣中樞點的種種事業,在另一個社會里則很少受到注意。”[22]
第一次工業革命前,人類以第一產業為主,職業種類不僅少,而且發展緩慢,不同職業等級間的流動也很少。19世紀前,英國的職業變動大多在一個職業內進行,一個技術工種衰落,人數減少,則另一個技術工種就會興旺,人數會增多。
工業革命的完成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隨著生產的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產業、經濟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改變,第二、第三產業的興起提高了職業的專業化程度,愈益精細的社會分工促進了職業的更替。
二、技術進步與職業的變遷
職業結構的更替和變化是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管理、組織形式的變化,新技術的不斷引進,營利性組織的增加,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經濟過程的廣泛化等,這些都影響著職業結構。市場需求瞬息萬變,工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工作過程的不斷改進使專業類、管理類和技術類職業迅速增加,機械的廣泛運用使對手工勞動者的需求不斷減少。進入20世紀后,機械和動力等傳統工業逐漸被時代淘汰,信息服務業成為主導職業,非體力勞動部門的就業人數越來越多,社會對腦力勞動者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表1-2列出了1950年和1984年英國三次產業從業人員占所有從業人員的比例。
表1-2 1950年和1984年英國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例(%)

(資料來源:居占杰.產業結構演進問題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03.)
20世紀50—80年代,英國的職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從業人員更多地轉向了高科技工作崗位。表1-3列出了20世紀50—80年代英國不同職業類型中人口的分布情況。
表1-3 20世紀50—80年代英國不同職業類型中人口的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理查德·斯凱思.階級[M].雷玉瓊,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3.)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的“后工業社會”理論認為,“工業社會”在向“后工業社會”過渡,“后工業社會”具有五大基本特征:① 在經濟上,由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② 在職業上,專業與技術人員處于主導地位;③ 在中軸原理上,理論知識處于中心,是社會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④ 在未來的方向上,控制技術發展,對技術進行鑒定;⑤ 在制定決策上,創造新的“智能技術”。[23]
“后工業”的提法更著重知識技術這個主要的中軸原理,后工業社會是以服務行業為基礎的,第三產業及個人服務部門開始發展,保健服務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色,人們之間競爭的制勝法寶不是純粹的體力或能源,而是信息。
20世紀初,美國每10名工人中有3人就職于服務業,7人進行商品生產;1950年,二者之比接近平衡;1968年,每10人中已有6人從事服務業;1980年,隨著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每10人中有7人在服務業部門工作。1900—1980年,在各部門就業人口的比例完全改變的過程中,美國經濟出現了兩個結構性的變化:一是轉向服務業,二是公共部門成為主要的就業領域。表1-4列出了美國1870—1980年商品制造業和服務業就業人數分布情況。
表1-4 1870—1980年美國商品制造業和服務業就業人數分布情況(萬人)

(資料來源:根據丹尼爾·貝爾.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第二章“工作部門和職業”部分146—147頁的數據整理。)
后工業社會不僅表現在勞動力在勞動部門分布情況的變化上,而且表現在勞動力在職業類型分布情況的變化上。1920年以來,白領工人一直是美國增長最快的社會職業群體。1956年白領工人的數量首次超過藍領工人,1980年二者比例為5∶3。而最驚人的變化是農業就業人口。1900年,農業仍然是美國規模最大的職業類型,1250萬的從業人口約占勞動力總數的37.5%;1930年,雖然農場經營者和農業工人在總就業人數中的份額開始下降,但是其絕對數字還在繼續上升;1940年,農業勞動者的數量開始迅速下降;1968年,農業就業人數為350萬;1980年,農業就業人數降至260萬,占勞動力總數的比例從1968年的4.6%降至2.7%。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職業結構和內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職業類型不斷分化。新興產業和新型職業對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類、專業類和技術類工作在職業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雖然核心職業結構經歷了從農業到工業再到信息服務業的變化,但是職業的重心始終是勞動、技術和技能。在單純體力勞動日益減少的同時,職業中腦力勞動的含量越來越高,人類創造物質財富主要依靠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結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法律、會計、計算機、物流、美術、教育和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會逐漸淪為“蟻族”,而人體器官培養師、納米醫師、高科技農民、記憶拓展技師和太空飛船駕駛員等將成為未來新興的熱門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