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家搬到太行山區以后,吃的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因為交通不便,東西運不出去,購買力又很低,物價極其便宜。盡管文件三令五申,不許買賣統購物資,甚至不許公職人員買私人出售的東西,但是,山區里沒有副食供應系統,不買私人的東西就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除了鹽可以到供銷社去買,其他的副食幾乎都沒有公家的供銷點,總不能讓大家吃鹽花吧。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地買農民自家出產的菜,而管事的人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即使管也管不過來。
由于生活不方便,只能向大自然索取。冬天買不到劈柴,就要到松樹林里揀松塔,摟松毛,家家幾乎都要燒柴灶。夏天蚊蟲很厲害,沒有化學制造的驅蟲藥,就到集市上買曬干了的蒿草編成的火繩,一毛錢可以買一大捆。傍晚時分,點著了,一股清香隨著清煙彌散開去,蚊子就不再飛過來。這種蒿草大概就是曹操詩篇《蒿里行》所說的蒿,就是在最平常的生活細節中,也會遭遇歷史。有一段時間,連暖水瓶的蓋子也買不著,精通樹木品質的人出主意,可以到山上砍一些軟木,鋸開以后削一削做成瓶蓋子。醫療條件也很差,冬天感冒咳嗽是多發病,一般是托進山的人帶一截陰沉木回來,放在水里煮,湯可以治咳嗽哮喘。春天在野地里采蒿芩的嫩芽,加上紅棗和一個雞蛋,煮成湯喝了有預防肝炎的功效。
這里的野菜品種明顯地多于平原地區。野蔥和松蘑,都是上好的野蔬品種。路邊地角生長著開白花的薺菜,母親看見了很高興,說在老家南方,家家園子里都種著這種菜,只是比這里的棵子大一些。她挖了好多,用手絹兜回來,放在開水里炸軟,剁碎以后,與豬肉和在一起包餃子,味道鮮美異常。這有點像古代“挑春”的風俗,開春以后,不論貧富,女人們都從居室院墻中走出來,挖野菜也是游春的一種方式,活動身體的同時也舒展了精神。這樣的風俗至今盛行,只是沒有古代的風雅名稱。我工作的校院里,野菜破土的那幾天,采挖的人遍地都是,不論職業,也不分男女。至于植物園中,挖野菜的人更是絡繹不絕。母親出身山地,且是性情中人,每到生活比較安定的時候,她就要想方設法地改善家里的伙食。她把散落在地上的玫瑰花瓣撿回來,加進一些白糖,放進玻璃瓶子里腌,蒸豆沙包的時候當作調料,便有了玫瑰的香味。她把小白菜切碎,裝進玻璃瓶,倒著扣起來,不久就有一種很香的酸味。她說,這是老家腌菜的方法,名字就叫倒菜。她在野地里采來野薄荷的葉子,貼在我們的太陽穴上,一股清涼浸透腦仁,驅除了酷暑引起的煩躁。她用曬干了的薄荷葉子沖涼茶,是防暑的最佳飲料。成年之后,我才能理解,母親是以這樣的方式,圓她的思鄉夢,也在苦難中滿足一點優雅的精神需求。
我在農場的時候,又重新遭遇了拾荒的場面。只是,這次我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我不再是一個拾荒的人,而是一個與土地有著聯系的護秋的人。從麥收到秋收,每年兩次的護秋是農場的重要工作。一般都由青壯年的男工承擔,也有需要女工助陣的時候。每年幾乎都要發生一些斗毆傷殘的事件,而且來拾荒的不都是女人和孩子,有許多是年輕力壯的男人。他們人多勢眾,與其說是拾,不如說是搶。地緣很長,而人力有限,經常是趕走了這邊的,那邊又涌進來。據說有一年,經過周密的組織動員之后,一秋的糧食都被搶光了。周圍都是鹽堿地,水災頻繁,種什么收成都不好。農民們終年吃的東西是“三紅”:紅高粱、紅辣椒和紅蘿卜。紅蘿卜即胡蘿卜,因為抗鹽堿而產量比較高。蒸熟以后當飯吃,也可以曬干了當零食吃。小的時候,我曾經吃到過胡蘿卜干,那是父親的同事從家里帶回來的。拾荒幾乎是當地的農民獲取糧食的唯一途徑,所以傾巢出動,不能錯過一年僅有的兩次收獲。因為是機械化的收割,遺失在地里的莊稼很多。連收胡蘿卜和花生,都是用拖拉機拉著五鏵犁把地先耕一遍,其他的人則拿著大麻袋跟在后面,拾取從土里翻出來的果實。在收秋之后,先是讓本場的工人和家屬們先拾,這近似于福利待遇。曾聽說有一個分場的職工,一個人一個早晨拾到的花生就有一臉盆。然后才容許附近的農民們拾荒,他們所得也不會太少。
我已經過了好熱鬧的年齡,不太容易被情勢所裹挾。糧食定量足夠我吃,又沒有積攢過日子的長遠打算,吃集體伙食,也沒有做飯的工具,所以不再參與拾荒的運動。只是站在地邊上驚怯地看各種爭斗,不知道誰更有道理。我在那里也挖過野菜,那是生地黃,暗綠色的寬大葉子上凸起紫紅色的筋脈,上面有一層油亮的光澤,貼在地面上生長,麥子地里特別多。寫信告訴母親。母親回信說這種野菜性涼,根可以醫治中耳炎,讓我挖一些帶回家,給小弟治耳朵。麥收過后,請假回家。先到地里找到大棵的,挖出地下的根,那是像小拇指一樣粗細的短根。帶回家,母親把根里的汁搗出來,滴進弟弟的耳朵。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治療,弟弟多年的耳疾大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