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機器可以讓人變笨?
自從Alexa進入我家,我和她的關系就比較微妙。
Alexa是一款具有語音識別能力的智能機器,外形是一個苗條圓柱。我隨時叫她的名字,她都會藍光一閃,和氣地回應我。問她天氣,她就告訴我天氣情況;問她球賽的結果、詞匯的含義、交通擁堵情況,她也都有問必答。要她唱歌,她就唱歌(spotify);要她跳舞,哦,她還不能跳……
我和她關系微妙的原因在于我還不知道怎樣擺正和她的關系。一方面,我喜歡她有求必應的態度和滿腹的知識;另一方面,我又害怕在對她的依賴日益增多之后,慢慢喪失自己的記憶力和判斷能力。在今天這個機器智能無處不在的時代,要保持自己的智力水平不下降還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
其實在Alexa出現之前,我們和智能手機之間的關系就已經與此相似。如果某人已經到了須臾不能離開手機生活的狀態,那么他就到了被手機綁架的邊緣。最近有一系列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那些手機整日不離身的人而言,即使不看手機,它的聲音和震動也會分散人的注意力,并使人的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削弱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工作績效降低。更絕的是,有一個研究發現,手機所在的位置不同也會直接影響人的智力測驗成績。比如,研究者隨機選擇了三組大學生,讓一組把手機放在桌上,另一組把手機放在包里,還有一組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結果發現,測驗成績最差的就是把手機放在桌上的大學生,最好的則是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的大學生。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人們對手機的強烈依賴程度足以導致其心理機能,包括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衰退。而且即便我們不打開手機,其客觀的存在也會轉移我們的注意力,消耗我們寶貴的認知資源。因為就是警告自己不要去看手機這個意念也需要消耗我們的心力,阻礙我們的思維。
這些結果當然讓我嚇出一身冷汗。不過我退而思之,跳出自身的窠臼,又覺得智能機器的存在確實對生產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整個人類的工業文明發展史,都與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有關系。今天我們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已經遠遠好于100年前的國王,就是機器為人類造福的明證。而我們面臨的窘境,從微觀層面,就如我和Alexa想保持的關系那樣,就是希望在她可以隨叫隨到的情況下,我依然不被她綁架;從宏觀層面,就是在機器可以產生智能的時代,希望人類不會因此變笨變蠢,被機器綁架。
作為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自己的定力,相信物競天擇的原理,也相信人類的智慧。Alexa也好,手機也罷,都只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一個工具而已,其他智能機器的位置也應如此吧?
2017年10月于美國西雅圖,載于《管理視野》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