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公司擁有未來?
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能元年,在許多談未來已來的文章中,“無人”二字幾乎成為未來世界的象征。從無人飛機,無人工廠,到無人駕駛的汽車,無人管理的商店、圖書館,不一而足。仿佛只有在一個不需要他人為本人服務的社會,才是未來的樣子。
這使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剛到美國時的經歷。那是20世紀80年代末,伊利諾伊大學的校園里已經有了很多自動售貨機,出售點心、三明治、飲料、咖啡,還有郵票。也有自助取錢的柜員機(ATM),一天二十四小時工作。此外,伊利諾伊大學已經開始使用電子郵件,和老師、同學溝通時不再需要見面或者打電話,只要通過電腦發送電子郵件即可。這些機器的存在,確實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可我同時也發現,我可以幾乎不說一句話、不和任何人交往就過完一天!幾個星期之后,只覺得自己與現實的疏離感越來越強,全身心都被孤獨浸透。那時的思鄉之情以及對朋友的思念,恐怕是我這輩子中最強烈的。
“無人”的世界也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美妙。機器雖然能夠給人帶來許多方便,卻顯然不能治療人類的孤獨。人類作為社會動物,最深層的需求之一其實是建立與他人有意義的聯系。我個人認為,那些本著這個原則所創建的公司,或者所創造的產品和服務,才是摸到了人類的命門。這類公司、產品或服務不管是在線下還是在線上,只要它們扮演平臺或橋梁的角色,就一定擁有未來。它們可以連接商家和消費者,也可以連接作者和讀者;它們可以連接老師和學生、演員和觀眾、醫生和病人,也可以連接有可能結緣的陌路人,甚至普羅大眾。只要它們的存在可以讓人和人之間的連接變得更為有效,就可以有光明的未來。相反,如果一類公司、產品或服務的存在會削弱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抑或取而代之的話,它們的前途可能就不那么光明了。
照此推理,倘若一家公司能夠滿足人類的深層需求,就應該有持續發展的潛力。除了與他人的聯系,人類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對精神的追求,需要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展現自己的價值和個性色彩;需要可以隨時獲得或傳播信息和知識,了解和感知這個世界;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并且感覺到自己的影響力。因此,那些可以幫助個體了解自我、實現自我、延伸自我、超越自我的公司,也應該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2017年12月末于美國西雅圖,載于《管理視野》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