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土規模、自然資源和產業發展戰略
- 鄧柏盛
- 4520字
- 2019-11-29 16:08:01
第三節 有限理性與自然資源認知的缺陷
一、理性與經濟學
理性人假設和市場出清是西方經濟學最基本的兩個假設。“理性”是一切經濟問題分析的出發點。然而,經濟學對于理性本身的認識是有爭議的,定義是不清晰的,特別是隨著科學哲學的發展,理性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3]在過去的兩百多年間,關于理性有大量的來自哲學層面的批評和批判。
具有代表性的如海森堡測不準原理[4],該原理讓人們認識到任何被觀測對象總是在隨時間而運動,而且觀察者和觀測儀器必然會對觀測對象產生干擾,從而導致測不準。從哲學的層面而言,這意味著永遠不存在“中立的客觀事實”,因此理性也就失去判斷的依據。
從數學層面來講,我們經常使用的數學歸納法用于經濟學也是不靠譜的。可以很簡單地說明這個問題,即使你見到過的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也不能保證世界上所有的天鵝都一定是白色的。這不得不讓我們認識到任何命題都不可能被最終證實,而只可能被證偽,科學的前進過程也就成為一個證偽的過程,然而科學是一個向前永無止境的過程。因此,在任何時候,人們也不可能研究出一個千古不變的范式的“理性”。為此,哲學家費耶阿本德提出了無政府主義科學理論,基于不存在作為理性的客觀真理,他提出了“什么都行”的思想,即每一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任何人都不可能找出確鑿的證據將其駁倒。然而,問題又來了,“什么都行”,也就意味著“什么都不行”,即任何一種見解都無權宣稱代表不存在的客觀理性,任何一種見解或理論都不應該具有命令他人必須遵循的真理意義。
數學歸納法靠不住,并不意味著演繹的方法就靠得住,哲學家哥德爾提出不完整性定理,即不存在自我封閉且自圓其說的公理系統。除此之外,還有說謊者悖論[5],理發師悖論[6]等。這意味著無論是過去存在的、現在流行的或者將來有可能出現的任何一種數學體系,都是靠不住的,數學的最終基礎是永遠找不到的,也是不存在的。經濟學家阿羅通過嚴密的數學推導提出了不可能定理[7]。
顯然,對于經濟學“理性”這一基本前提的批判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傳統經濟學的基本結論或者說希望得到的結論是否正確,以及是否可以實現。
二、可度量的自然資本與經濟增長
在上一節中,我們已經定義和說明了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以及經濟增長之間的基本關系。那么以當前按照功利主義準則建立起來的社會效用標準,能否保證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存量滿足dNC≥λ0條件呢?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說按照霍特林于1931年提出的不可再生資源最佳利用方式獲取利益最大化,即使將條件放寬:假設所有的資源在合理的利用水平下都能持續利用或者找到可替代品,功利主義也不能夠保證滿足dNC≥λ0條件。簡單起見,不妨設有兩種不同的資源獲取和利用路徑以滿足社會效用:路徑一以不變效用水平U1提供無限期社會效用,也就是說資源利用滿足dNC≥λ0條件,但是利用水平必須受到一定限制,如考慮價格、資源利用方式、補償制度等;路徑二仍然以不變效用水平U2為社會提供效用,但是U2>U1,且放松對資源使用的約束,由于資源無序使用從而導致只能在有限時間T內提供較高效用水平,T時間以后的社會效用為0。那么,決策者將如何決策?
假定效用在時間上的貼現率為ρ,容易得到路徑一和路徑二總效用的凈現值分別為PV1和PV2:

如果決策者運用凈現值最大化作為決策標準,那么決策者極有可能選擇路徑二,而非路徑一,這只需滿足如下條件:

解此不等式可得:
ρ>[ln(U2)-ln(U2-U1)]/T (2.15)
賦予其經濟上的內涵,假定U2比U1大10%,并將T設定為50年,選擇路徑二,容易計算出ρ為4.8%。這表明:在功利主義規則下,為了使得當代人在未來50年內平均每年的效用提高10%,決策者選擇了不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使得人類在50年后滅亡,而非選擇了一條使得人類長期存在但只具有較低效用的路徑,這一方面說明以效用為基本衡量標準的功利主義思想下,選擇的結果并非一定就是理性的;另一方面也說明功利主義有可能會帶來不合理的資源利用,導致經濟和社會不可持續發展,這從一定程度上給“資源詛咒”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8]
三、不可度量的自然資本與經濟增長
如果說可直接觀測到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本的衰竭是一種顯性危機,那么對不可度量的自然資本有意無意地破壞導致制約經濟的發展,就是一種隱性危機。上文探討主要集中于可以度量的自然資本,可度量的存量資源約束并非影響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還有一類自然資本是不能夠用存量來度量的,諸如生態環境、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氣候等。非可度量的存量自然資本,如污染、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物種消亡等同樣會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這一類因素在模型中主要是通過參數c發揮作用,同時還有可能通過c影響b值。不可度量的自然資本損失將通過幾個方面影響經濟增長。它能改變可以利用的資源總量,例如,污染可以使得可再生資源變為不可再生資源,如江河污染使得一些魚類種群消失,土地污染使得草場荒漠化甚至沙化,大氣污染使得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可供使用的土地資源絕對數量減少等。尤其是當污染超過一定水平時,一些可再生資源將不具備再生能力,這就相當于將部分可再生資源轉化為不可再生資源,即原來的(t)=c中,c值為負,與此同時,
(t)=-bN(t)中的b值也將變大,這毫無疑問將極大地增強經濟增長中的阻力
。
不可度量的自然資本破壞還會通過其他途徑影響產出,以農業為例,氣候的變化所產生的洪水、冰雹等自然災害將導致農業產出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即使是由于CO2導致的溫室效應也會使得產出發生變化。然而,更為嚴重的是氣候變化將改變生態系統,打破生態平衡,以埃及的阿斯旺大壩為例,其建設歷時長久,耗資巨大,是一項集灌溉、航運、發電為一體的綜合水利工程。然而,隨著大壩建設的快速發展,大壩負面影響和安全問題也日益顯現。由于它破壞了尼羅河流域的生態平衡,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兩岸土壤鹽漬化、河口三角洲收縮等。按照本書自然資本的定義方式,這同樣能夠在平衡路徑中得到反映,即c值為負且絕對值比較大。
如果將人類從自然界取得各種可再生資源看作是一種向自然生態系統征稅的過程,那么供給學派提出的拉弗曲線可以很自然地運用到生態領域,得到生態拉弗曲線(ecological laffer curve,ELC)。生態拉弗曲線在一定程度上為可再生資源最佳使用指明了方向,然而一個致命問題是人們無法控制此類資源的使用強度,即無法控制拉弗曲線的稅率。因為此類資源大多屬于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因此,理性人出于自身利益將盡可能多地利用它,結果導致這類資源使用過度,弱化其再生能力甚至使其無法再生,從而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如公地的悲劇。
此外,利用不可度量自然資本的過程中,通常會導致外部性。以污染為例,在一個非管制的市場上,制造污染的人不需要承擔造成污染的成本,結果就是過度污染。對于污染這一類外部性問題,經濟學上提出的解決方案通常是征稅和產權界定,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日益惡化的世界環境便是最好的回答。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目前對此類不可度量的自然資本破壞并沒有好的解決辦法。近年來世界范圍內興起的循環經濟,既不能解決不可再生自然資本的持續性問題,也沒有涉及不可度量自然資本保護問題。循環經濟倡導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也不能滿足dNC≥λ0的可持續的均衡發展條件。減量化只能延緩不可再生資源枯竭的時間,卻不能改變現有產業技術體系對不可再生資源消耗的本質。如果不在資源替代上尋找最終的解決辦法,“減量化”也無法阻止不可再生資源的最終枯竭;受制于自然界的質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再利用和再循環不具備無限性。循環經濟也沒有對不可度量自然資本提出額外要求,保護仍局限于原有的法律和制度。
四、理性與自然資源價格波動
理論分析表明,自然資源豐裕程度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由于技術進步、人口資源、人力資本以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在不同時期,自然資源的約束程度并不一樣,現實生活中觀測到的是自然資源價格的波動。在不同時期,自然資源的價格并不相同,運用一個較長的時間序列分析某種自然資源的時候,我們發現自然資源價格的波動表現得十分劇烈。毫無疑問,自然資源價格的劇烈波動肯定會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那么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為什么在不同時期自然資源價格會劇烈波動呢?背后的邏輯又是什么呢?
若市場上的企業和個人是完全理性的,而市場信息又是充分且完全的,那么自然資源價格波動應該僅僅受到供給和需求的影響,波動應該不會很劇烈,而且很容易實現市場出清。然而,現實情況表明,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按照西蒙“有限理性”思想中的“契約人”假設,可以進一步研究和分析這一問題。西蒙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都是契約人,他們一直處于一種交易關系中,而且這種交易背后總有某種契約支持。契約人在兩個方面不同于經濟人,即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契約人假設認為,人在認知能力方面是有限理性的,人在行為動因方面是抱有機會主義的,交易雙方是存在信息壓縮現象的。首先,人的認知能力是在不斷地提升的,沒有人天生就什么都會、什么都懂,這是我們人類所不可能實現的。其次,人們追求利益不一定是在保證對方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進行的。換句話說,很多情況下,人們會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事。因此,市場上的主體是根據自我獨特的主觀價值參考系,在特定的條件下,采取對自己最有力度策略,這樣就會加劇市場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資源價格的劇烈波動。[9]
自然資源價格劇烈波動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在價格波動過程中,自然資源價格高的時候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比較顯著,一般來說至少會在如下方面產生影響:第一,在生產活動中,作為資源開采型的企業,由于自然資源價格上漲,利潤上升,則會增加自然資源開采的力度,提高產量;作為消費品和工業產品生產的企業,考慮到各類資源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會逐步減少自然資源的使用,增加其他類型資源的使用,并盡量提高自然資源使用的效率。此外,不同行業和不同類型的企業受自然資源影響程度不一樣,故自然資源價格的變化對不同的企業影響也不盡相同。這一變化將直接改變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方式,使得勞動、資本、技術和自然資源之間的搭配方式發生變化,進而還會影響社會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第二,對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產生影響,對于消費者而言,自然資源價格的變化會影響現實生活中具體產品的價格,在消費者偏好不變的情況下,各種產品價格受影響程度不同,消費者購買的產品組合也會隨之變化,從而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反過來又會影響企業的生產行為。第三,對一國的資源保護和利用機制以及具體制度產生重大影響,這在資源價格高漲的時候表現得尤為明顯,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提出,以及世界各國各種資源環境政策皆與之相關。[10]
除此以外,經濟運行的環境、競爭的程度等也會對自然資源的供給數量、供給價格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11]微觀經濟學經典市場理論告訴我們,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以及完全壟斷這四種不同類型的市場結構所導致的產品的價格和數量是不一樣的,在我國,一些重要的自然資源一般都被國有大型企業所控制或壟斷,資源產量不僅受到市場價格影響,同時還會受到政府調控的約束,與此同時,資源供給的企業還會采取一些策略性行為,用以獲得利潤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