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現代經濟學對自然資源稀缺認知的缺陷

一、自然資源的稀缺性

經濟學力圖解釋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總的來說要解釋兩類問題:一是長期內是什么決定一國經濟的增長問題;二是一定時期內不同國家之間的收入差異問題。其實,本質上是解釋增長或者說發展的源泉是什么的問題,即到底是什么決定了長期內的經濟增長,是什么決定了經濟增長的速度。目前已經形成的增長理論主要包括資本決定論、技術決定論、人力資本決定論以及制度決定論,理論研究者從各個方面探尋經濟增長的源泉。然而,這些主流增長理論存在一個致命的硬傷,稀缺的自然資本始終被排除在研究對象之外。[1]以上增長理論都將自然資源假定為無限供給,至少也是滿足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自然資本存量要求,不存在自然資本約束問題。這樣一來,經濟學就產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經濟學家們一面不斷地念叨著資源稀缺,一面在經濟理論中從來不將稀缺的資源當回事。

真實世界與理論是保持一致的嗎?20世紀50年代以來,頻繁爆發的石油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際輿論開始關注“能源危機”問題,甚至預言:世界石油資源將要枯竭,能源危機不可避免。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有效利用和開發各種能源資源,那么人類在不久的未來將面臨能源嚴重短缺。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其研究成果《增長的極限》,向世界警告:“如果在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方面按現有的趨勢持續下去,這個行星的增長極限會在今后的100年中的某一天發生?!彪S后,人們開始反思增長與發展問題。1987年,布倫特蘭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可持續發展思想,強調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強烈憂慮。最近10多年來,循環經濟理念(3R宗旨)、低碳經濟理念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并迅速傳播,進一步改變了人們對資源利用方式、經濟發展模式的看法。這些都是源于對稀缺資源的憂慮和恐慌。由此可見,自然資源并不是主流經濟學家們描述的那樣可以無限供給,一旦某些資源不足以維持增長的最低存量極限,這種由自然資本的稀缺導致的經濟不發展就將成為一種常態。然而,這并沒有引起主流經濟學家們的注意,正如20世紀初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看待不完全競爭一樣,認為這只是特例而非常態。

二、關于增長理論的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引入自然資本

本節將自然資本定義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兩類,將資源、環境因素納入傳統的索洛模型,分析加入自然資本條件下經濟增長的均衡路徑、均衡的經濟增長情況以及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2]

從唯資本論的哈羅德—多瑪增長模型,到唯技術論的索洛增長模型都沒有包含諸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自然資本,后期的研究如人力資本模型、干中學模型以及近年來的社會基礎結構(social infrastructures)論等,都將自然資本假定為無限供給的,至少能滿足人類生存最低需求,自然資本不在研究范圍之列。然而,資源不足這一問題可以追溯到馬爾薩斯時代,基于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假定人口持續增長,他得出經濟最終將陷入不發展狀態。現實社會的確如此,可供利用的土地資源有一個固定限額,它不可能被無限擴充,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存量也是一定的,使用多少就將減少多少,而人口的延續可以看成是無限的。雖然新技術、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資源約束的壓力,但從世界近100年的發展歷程來看,資源和能源的消費并沒有因為新技術和新能源的使用而減少,一些稀有資源即將開采完畢,能源消費量也是越來越大,按照現有的消費模式和儲存量,石油資源已經不足以供全世界人民使用50年。因此,有理由認為自然資本對于經濟發展將構成嚴重制約,不考慮自然資本約束的增長是不切實際的增長。

本書將自然資本定義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自然資本,存量具有穩定性或者說再生性,如可再生的資源、生態環境等;另一類是不可再生自然資本,存量具有衰減性,主要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和不具備再生能力的自然環境。這里將兩類自然資本納入索洛模型,于是模型由最初的F=(K,AL),轉變為F=(K,AL,N,R),其中N為不可再生資本(non-reproducible resource),R代表可再生資本(reproducible resource),為了便于分析和控制,假設產出函數關系式為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并將產出函數描述為如下形式:

Yt)=KtαRtβNtγAtLt)]1-α-β-γα>0, β>0,

γ>0, 1-αβγ>0 ?。?.1)

為了便于比較分析,繼續沿用索洛模型提供的各類條件,在動態關系中,假設資本、勞動和有效勞動(反映的是技術水平)的動態關系分別為:

036t)=sYt)-δKt)  (2.2)

036-2t)=nLt)  (2.3)

036-3t)=gAt) ?。?.4)

這里需要重新定義可再生資本和不可再生資本長期動態的關系,可再生資本R通常在特定時間內維持穩定,但是從長遠來看,合理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資本會使其保持一定數量的增加,反之則會導致其迅速減少,于是有理由假設可再生資本滿足如下關系:

036-4t)=cRt), cR ?。?.5)

對不可再生資本來說,資本總量會隨著不斷的消耗而逐漸減少,而減少的部分從長遠來看是沒有辦法彌補的,而且從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不可再生資本的消耗速度在加快。不妨假設不可再生資本的消耗速度滿足如下關系:

037-1t)=-bNt), b>0 ?。?.6)

顯然,在產出函數中加入可再生資本和不可再生資本后,很難再按照索洛模型提出的方法,通過對函數式兩邊同時除以K/AL,并令K/AL為新變量k,重新建立f(k)=kα的函數關系進行求解。

由2.1式可知,K/AL不再趨向某一個特定值,再通過類似于索洛模型的方法來分析經濟體的行為已經變得不適宜。那么現在,關鍵問題是,在產出函數中加入可再生資本和不可再生資本后,經濟體系是否能達到穩定增長的狀態?換句話說,經濟體能不能產生新的平衡增長路徑,若能,新的平衡增長路徑上經濟增長率是多少?

由于2.3式到2.6式假定,L、A、RN變量的變動速度為恒定值,那么如果要存在平衡增長路徑的話,只需要YK的增長保持一個恒定值。由2.2式可知:

037

由2.7式可知,若K的增長率要保持恒定,那么必須要求Y/K為常數,因為δ為折舊,本身是一個固定值,這進一步要求YK的增長率保持一致。為了找出YK的增長率保持一致的條件,只能借助2.1式,通過對2.1式取對數得:

lnYt)=αlnKt)+βlnRt)+γlnNt

+(1-α-β-γ)[lnAt)+lnLt)]  (2.8)

由于在對變量取對數后,可以通過對變量取導數,再對時間取導數,獲取變量的增長率,于是對2.8式兩邊同時求導,可得:

gYt)=αgKt)+βgRt)+γgNt)+(1-α-β-γ)[gAt)+gLt)]  (2.9)

這里,gX表示的是要素X的增長率,由于先前已經定義R、N、LA的增長率分別為c、-b、gn,代入2.9式化簡得:

gYt)=αgKt)+βcγb+(1-α-β-γ)[n+g] ?。?.10)

利用先前分析的結論:如果經濟體存在平衡增長路徑,那么gY和gK的增長率一定相等。將gY=gK帶入2.10式并化簡求解gY可得:

038

2.11式表示的是產出在平衡增長路徑上的增長率,其中bgp為balance growth path的縮寫。

顯然,上述分析很武斷地得出平衡增長路徑,它忽略了一個重要步驟,即沒有探討經濟體收斂于平衡增長路徑的條件。由2.10式可知,當gK大于平衡增長路徑時,gY亦會大于平衡增長路徑,但是超過的數量將小于gK。當gK為大于平衡增長路徑的值時,Y/K的值是不斷變小的。由2.7式不難看出,在此種情況下gK也不斷變小。在不斷變小的過程中,它最終將停止在平衡增長路徑上;同樣,如果gK增長率小于平衡增長路徑上的增長率,那么在變化過程中它將是不斷上升的,直到與平衡增長路徑上的增長率相等為止。實現這一過程的前提條件是(1-α-β-γ)[n+g]+(1-αδ+βcγb>0,否則經濟體不會收斂于平衡增長路徑038-2,而是收斂于gY=gK=-δY/K=0。

2.11式表明,平衡增長路徑上的經濟增長率038-3既可以為正,也可以為負。通過2.11式還可以得到,經濟體平衡增長路徑上每一個勞動者的平均增長產出率,只需將2.1式兩邊同時除以L,按照平衡路徑求法即可得到:

038-4

從2.11式和2.12式可知,穩態的經濟增長率取決于人口、技術和自然資本三者綜合的作用,如果人口增長和技術創新產生的推動作用大于自然資本的約束作用,那么經濟可以持續地增長,這能夠解釋過去幾個世紀經濟增長的情形。反之,如果人口增長和技術創新產生的推動作用小于自然資本的約束所用,那么經濟增長將面臨極限,而且是不可持續的。這樣一來,就可能由于自然資本即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導致每個工人的產出最終下降,從而使得整個經濟體進入不發展狀態。顯然,自然資源或者說自然資本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變量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以及經濟增長

從過去幾個世紀的經濟發展來看,即使加入自然資本的約束,經濟發展也沒有因此而減速,甚至從長遠來看經濟發展還在加速。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由先前分析可知,產生這種結果可能是由于,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進步比較快,以至于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增長的動力大大高于資源約束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的阻力,也就是說,技術進步化解了自然資本約束,即(1-αβγ)(n+g)+βcγb>0。這表明經濟體內部由人口和技術的增長所導致的經濟拉動作用大于由于自然資本減少所帶來的經濟發展阻力。從現實發展來看,也就是不斷投入使用的各種新的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改變了生產組合中的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人造資本替代了自然資本。

問題是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真的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嗎?對于這個問題,且不談功利主義者的觀點,即使在可持續發展擁護者中也分成了兩派,即強可持續發展的支持者與弱可持續發展的支持者,兩派爭論激烈。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弱可持續發展的支持者一直占據上風,并將可持續發展建立在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總和基礎上,而不是關心自然資本本身。換句話說,人們認為對自然和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沒有關系,只要生產出足夠多的人造資本彌補這些傷害就行,也就是說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之間存在著完全意義上的替代性。完全替代的關系,可以通過簡單的數學關系式進行描述,假設NC為自然資本、HC為人造資本,于是替代性可以寫成:d(NC+HC)/dt≥0,前提是dNC≥λ0,其中λ0代表維持地球生態系統平衡和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最低自然資本存量,然而,dNC≥λ0的條件通常被人遺忘。

這種替代性與生產函數的選擇關系十分緊密。由于本書采用的產出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函數,而在這一類型的函數關系下,各個變量的重要性都是完全相同的,在變化過程中它們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相互之間存在自然的替代關系。由于在函數關系中已經假定了A的既定變化,這種變化是正向的,也就是說對經濟起拉動作用,即不管其他變量怎樣變化,它都能帶來產出的既定增長,而RN被設定為c和-b,這樣變量之間就自然存在著替代關系,而且替代關系恒為1。顯然,這種替代性與研究者選取的生產函數直接相關,那么是不是說這種替代性是生產函數的一般性質呢?答案是否定的。若采用固定比例生產函數(里昂惕夫生產函數)的話,結果很明顯,完全不同。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資源絕對數量減少,最終使得資源在生產函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即使技術和資源間存在某種替代關系,也不可能維持1,直覺上判斷,它將是遠小于1。

除了上述解釋外,還有一種解釋,即通過dNC≥λ0來解釋,同時也是研究穩態的前提條件即(1-α-β-γ)[n+g]+(1-αδ+βcγb>0。地球上可供利用的資源總量上比較豐富,在過去幾個世紀不斷使用的過程中,并沒有從整體上出現資源不足的情形,也就是說資源約束目前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同時,此處產出函數采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數,而分析的過程又是采用平衡增長路徑,所以得到的是平衡增長的結論,是一種理性狀態下的增長路徑,然而,實際上經濟發展本身是偏離平衡增長路徑的。資源是以一定的存量來計算,任何一種資源,只要其市場價格高于開發成本,對于開發者而言就是有利可圖,理性的生產者(假定不考慮代際公平問題)就會開采各類資源,使得市場上可供利用的資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充足。資源約束要真正發生作用,必須是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開發的成本加大,市場價格不斷上升后才能體現出來。由于地球上的資源總量比較大,可供開采的量也比較大,在短時間內達到資源約束的條件比較難。Nordhaus(1992)評估過美國土地資源約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測算的結果表明土地對產出的約束大約為0.25%,即給每個工人工資增長帶來了0.25%的阻力。這一數字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考慮到美國由于技術帶來的經濟增長尤其是工人工資迅速增長,這一阻力并未產生明顯的作用。然而,可以預料到的是,自然資本的存量是固定的,伴隨著資源的不斷使用,自然資本這一生產要素將日益稀缺,一旦dNC≥λ0條件不能滿足,自然資本的制約作用就會真正顯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眉山市| 噶尔县| 故城县| 辽中县| 青龙| 云浮市| 桐乡市| 玉田县| 溆浦县| 于田县| 兴业县| 呼玛县| 泗阳县| 简阳市| 安图县| 防城港市| 莒南县| 延寿县| 荔浦县| 武安市| 泰兴市| 海口市| 北海市| 古丈县| 龙口市| 宜章县| 自治县| 郎溪县| 乐至县| 龙川县| 嘉黎县| 城固县| 稻城县| 宁乡县| 诸城市| 旌德县| 和田县| 民县| 滁州市| 勃利县|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