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土規模、自然資源和產業發展戰略
- 鄧柏盛
- 1534字
- 2019-11-29 16:08:01
第四節 小結
傳統的建立在功利主義基礎之上的增長理論,忽略了經濟增長的基礎變量(即環境和自然資源),給長期的經濟增長帶來了不確定性。正因為如此,一些國家和地區因為缺乏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規劃最終陷入經濟發展的困境。本章一方面將自然資本納入索洛模型,探討了自然資本對平衡增長路徑的影響,通過該框架解釋了近幾個世紀的經濟增長,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為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本章還從理性和市場的角度探討了主流經濟學的缺陷,從理性的角度分析了可度量的自然資源、非可度量的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自然資源均衡價格決定之間的關系。
通過本章的分析可知,對于自然資本的持久利用應該有所區分,對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本應該通過建立價格補償機制,及時調整、儲備資源,在其衰竭之前尋求新的替代品;對于不可度量的自然資本,應該建立協調組織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合作與調控,目前已有一些國際組織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協作與交易,如減排協議和排污權交易等,可以看作是有益的嘗試。然而,真正發揮作用恐怕需要建立起更為強勢的國際貿易和環境規則。對于經濟學的理性問題應該一分為二來看待,經濟學的理性是一種有限的理性,運用于自然資源實踐的時候也會有缺陷,不能迷信理性。
[1]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將自然資源轉化為自然資本,目的在于將自然資本引入模型,像索洛模型中分析勞動和資本一樣進行必要的分析。按照安東尼奧的觀點,自然資本是區別于加工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第四種資本,主要由自然資源、生命系統和生態構成。
[2]關于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具體見第四章“大國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該章將以中國為例,綜合各類自然資源,將其以變量的形式納入模型,運用時間序列數據和面板數據分析其對一國和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3]18世紀以來,自然界的各種規律已經被牛頓為代表的自然科學體系闡釋得非常清楚,因此,只有合乎人性、合乎自然規律的理性,才是至高無上的。理性被認為是一種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既然是客觀必然,也就自然是合理和合乎正義的。然而,愛因斯坦相對論提出以后,牛頓學說被動搖了,建立在牛頓體系基礎上的“理性”,也就自然受到了質疑。
[4]由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這個原理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除于4π(ΔxΔp≥h/4π),這表明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與宏觀物質很不一樣。此外,測不準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學問題,用海森堡自己的話說:“在因果律的陳述中,即‘若確切地知道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所得出的并不是結論,而是前提。我們不能知道現在的所有細節,是一種原則性的事情。”
[5]說謊者悖論,又叫謊言悖論,由克里特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提出的“我的這句話是假的”得來。
[6]理發師悖論又稱為羅素悖論,即設集合S是由一切不屬于自身的集合所組成,即“S={x|x?S}”。那么問題是:S包含于S是否成立?首先,若S包含于S,則不符合x?S,S不包含于S;其次,若S不包含于S,則符合x?S,S包含于S。
[7]阿羅不可能定理是指如果眾多的社會成員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會又有多種備選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結果。
[8]本書將在第四章中對資源詛咒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9]本書第七章以有限理性為基礎,從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資源價格的波動和均衡價格的形成過程,對于自然資源均衡價格的形成的認識有利于認識自然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0]本書第九章將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包括常見的政策類型分析、發達國家不同時期政策演進情況分析,以及各國的具體政策分析等。
[11]本書第八章將構建一個寡頭壟斷的模型,對自然資源豐富的大國在進行自然資源貿易時所采取的策略性行為進行系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