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啟示錄:從追趕到領先
- 董小英 晏夢靈 胡燕妮
- 995字
- 2019-12-27 16:20:32
0.1 追趕型國家
美國哈佛大學已故著名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Alexander Gerschenkron)在其《經濟落后的歷史透視》[2]一書中,從歷史視角研究了19世紀俄羅斯、德國、法國、奧地利、保加利亞等國經濟發展的特殊經驗,提出了以相對落后程度為核心的基本概念。他發現,經濟發展現狀、限制障礙和對經濟發展的高期望值之間存在著緊張關系,這種緊張關系成為推動工業化發展的巨大動力。追趕型國家在生產結構、組織結構和制度設計上,存在著與領先國家不同的模式。格申克龍教授基于對歐洲發展模式的研究發現,越落后的經濟體,發展速度越快;企業越重視規模化、制成品的增長率越高,特殊的制度因素使得資本在供給中發揮的作用也越大。對企業家的社會贊同會加速工業化進程。外部環境對創新和創新過程的阻力越大,對企業家個人品格和意志力的要求也會越高。他的研究表明:相對的經濟落后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是一種劣勢,也有可能轉化成一種優勢。在格申克龍教授看來,較為落后國家的發展是否要遵循先進的或已經實現工業化國家的歷史軌跡,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特別是“工業較發達國家是否向工業欠發達國家展示了后者未來的圖景”[3]需要有更多的案例和實證研究來進一步探索。
從追趕到領先,是很多經濟落后國家所追求的夢想。在過去的40年里,中國改革開放實踐向世界展現了一個百年難得的案例。中國自1977年以來,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上釋放了巨大的能量。如圖0.1所示,在2007—2017年這10年中,中國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是大幅增加的,而同期的美國、日本與德國,數量都是在減少的。

圖0.1《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數量變化的國家比較(2007—2017)[4]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這個時間段里,除了政府的政策和戰略的驅動外,大企業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三種力量的驅動:
一是市場規模和體量。人口眾多必然導致常態消費者人數眾多,服務于市場人群的企業基數必然大,特別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資源類企業,如2017年全球排名前10的企業中資源類企業(石油、電力等)占6席,中國同類企業占3席。
二是受新增需求的驅動。過去30年,中國人的消費(如家電、食品、汽車、房地產等行業)呈現出井噴式增長,為滿足本地快速增長的需求,孕育而生了一大批快速成長的企業。
三是新技術發展應用的速度和規模。高新技術的發展(如生物醫藥、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催生了一大批知識密集型企業,與前面企業不同的是,這類企業對人才、知識和創新能力要求更高,遭遇的競爭強度和挑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