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有錢無:金融哲學的啟示
- 何自云
- 1197字
- 2019-12-27 16:20:07
1.4 金融的模糊性與金融哲學
哲學是模糊性的代名詞。如果所有金融指標都能準確量化,所有金融行為都能通過契約和法律制度明確界定,那么,所有金融問題都可以通過量化分析、規則制定得到解決,哲學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正是由于我們都在盲人摸象,所有金融決策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性,我們才有必要通過哲學討論來分析其原因和對策。
闡述金融實踐和金融研究的固有模糊性,是金融哲學的核心任務。在這里,我們以股票投資者對A公司所發行股票未來價格走勢的判斷為例,進行簡要說明(案例1.2)。
案例1.2
案例1.2中的現值模型還只是投資者可以考慮的眾多模型之一。比如,投資者還可以選擇技術分析法,通過對歷史交易價格、交易量、持倉量等的分析來判斷未來價格。這樣,第1.3節所述的有限模型、有限數據和有限理性,也完全適用于這里的討論。因此,投資者對A公司股票未來價格的預測,只可能是模糊的,不可能找到唯一正確的結論。在對A公司未來價格的預測中,投資者的主觀判斷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正是金融觀念性的充分體現。
投資者的模糊性預測結果會決定投資者的行為,而投資者的行為從總體上又會改變其預測對象——股票價格,這就大大增加了投資者預測股票價格的難度,因為此時投資者還需要預測其他投資者的預測,以及其他投資者對自己預測的預測,等等。預測難度的增加,當然也就增加了預測的模糊性。
面對不可避免的模糊性,無論是金融實踐者還是金融研究者,都只能如同摸象的盲人那樣,僅僅根據有限的信息(數據)、采用有限的模型、在有限的理性作用下,做出必然存在問題的實踐決策和研究結論。正是因為如此,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實踐、開展金融研究,我們需要充分說明金融的模糊性,并尋找相應的對策,而這就是金融哲學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