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有錢無:金融哲學的啟示
- 何自云
- 4139字
- 2019-12-27 16:20:08
2.2 經驗知識與先驗知識
如果觀察一個蛋糕師做的蛋糕,發現他過去做的蛋糕都是梅花形狀的,則據此得出的知識“他做的蛋糕都是梅花形狀的”,是在經驗基礎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經驗知識。這一知識并不能保證“他做的下一批蛋糕仍會是梅花形狀”的預測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我們發現這位蛋糕師總是先把面粉和雞蛋混合好后,裝進一個梅花形狀的模子再烤出來,而且未來還將始終使用這個方法來做蛋糕,那么,即使是在他做出下一批蛋糕之前,我們也能“先驗”地知道,那些蛋糕一定會是梅花形狀的。關于蛋糕梅花模子的知識,就類似于康德所說的先驗知識。
兩類知識的劃分
康德把人類知識分為經驗知識和先驗知識兩大類。經驗知識來源于實際經驗,先驗知識則先于經驗、獨立于經驗,而且是使經驗成為可能的知識。
舉個例子。假設張三站在一個物體前面,得出了“這是一棟別墅”的判斷。張三的這一判斷屬于經驗知識,因為如果沒有經驗中的“這”,當然就不可能有“這是一棟別墅”的結論。但是,張三要能夠得到這個經驗知識,在看到“這”之前,必須要了解“別墅”的概念及其含義,即必須先掌握“別墅是一種房子”(以及定義“別墅”的其他屬性)的先驗知識;否則,即使他“看見”這棟別墅,也不可能將其與“別墅”聯系起來產生出“這是一棟別墅”的經驗知識。
先驗知識的“先于經驗”不是時間上的“先”,“獨立于經驗”也不是存在意義上的“獨立”,兩者都是從邏輯上來看的。從時間上來看,人類的所有知識都開始于經驗。對于這一點,康德強調說:
“發端于”經驗的知識都是一種“復合物”,其中包含了并非“源于”經驗的成分,康德將其命名為先驗知識。
尋找先驗知識的剝離法
為了能夠得到先驗知識,康德采取的方法是,將經驗內容從經驗知識中剝離,最后剩下的東西就是先驗知識(即“我們的這個增添”)。就像是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剝,在剝掉所有感官能夠感覺得到的東西以后剩下的,就是先驗知識。
對于很多研究康德哲學的哲學家使用過的這個剝洋蔥的例子,初次接觸的人很不理解,對于并沒有核的洋蔥,如果一層一層地剝,最后哪還會剩下什么東西?
確實是不會剩下看得見的“東西”,但還會剩下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得見洋蔥的“形式”(即時間和空間,參見第1.3節的討論)。在我們關于洋蔥的知識中,這一形式是在我們經驗到洋蔥的同時賦予洋蔥的,從而并非在時間上“先于”經驗,而且這一形式也始終蘊含在我們所經驗到的洋蔥中,從而并非在存在意義上“獨立于”經驗。
經驗的可能性條件
先驗知識不僅蘊含在所有經驗知識之中,而且還是使經驗成為可能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些先驗知識就不可能有經驗,當然也就不可能有經驗知識,這正是康德聲稱自己的主張是認識論中的“哥白尼革命”的原因。因此,將知識劃分為經驗知識和先驗知識,對于康德哲學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康德特別強調指出,先驗知識是關于認識對象方式的知識,而不是關于對象本身的知識。從邏輯上來看,如果沒有“認識對象的方式”,就不可能“認識對象”,當然也就不可能有關于對象的知識(即經驗知識);由于先驗知識是關于“認識對象的方式”的,所以,它適用于一切認識對象,是關于對象的所有知識(即經驗知識)的前提條件。
先驗知識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把知識劃分為經驗知識和先驗知識兩大類的根本目標,是尋找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康德認為,經驗知識來源于實際經驗,其正確性標準是經驗,從而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比如,判斷“這是一棟別墅”屬于經驗知識,它的正確性依賴于經驗,即依賴于張三經驗中的“這”到底是否與“別墅”的概念相符,從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相比較來看,由于先驗知識先于經驗、獨立于經驗,而且又適用于所有經驗,從而就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即必然地符合它所論及的一切對象。在康德看來,普遍性和必然性總是連在一起的(從而常將其統稱為“普遍必然性”),但兩者的側重點不同。普遍性是就適用經驗對象的范圍來看,強調不存在例外,而必然性則是從一項知識(由判斷構成)的內在邏輯性來看的,強調不存在矛盾。
比如,“別墅是一種房子”,就屬于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驗知識,它的普遍性在于,這一判斷適用于過去、現在、將來一切能被稱為別墅的對象,即不可能存在例外;它的必然性在于,如果不是房子,就不可能被稱為別墅,即相反的命題“別墅不是一種房子”存在矛盾,從而不成立。因此,普遍性和必然性可以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個不同側面”,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知識真理性與經驗整體性
康德認為,先驗知識除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以外,還具有真理性;經驗知識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也可以具備真理性。因此,康德把真理劃分為先驗真理和經驗真理兩大類,前者就是指先驗知識,而后者是具有真理性的經驗知識。
康德指出,無論是先驗真理和經驗真理,其真理性都源于人類經驗的整體性(或稱統一性)。人類只能有一個作為整體的經驗,任何具體的經驗都只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各個部分經驗要構成一個整體經驗,相互之間必須協調一致,即相互融貫,所以,經驗的融貫性、統一性和整體性在含義上是一致的。
經驗知識的真理性
經驗真理首先必然符合邏輯性標準。不過,邏輯僅從形式上考察知識,從而只是知識的“及格標準”,康德將其稱為“負的標準”。也就是說,不符合邏輯性的知識一定不是真理,因為它是“不及格”的,但符合邏輯性的知識并不一定就是真理。
由于經驗知識包含有來自經驗的內容,所以,經驗真理還必須同時在內容上滿足其“正的標準”。經驗知識的內容來自我們經驗到的對象,這一“正的標準”不可能來自經驗之外,而只能來自經驗本身,具體就是經驗的整體性。對于這一點,康德以我們如何區分物自體在我們心靈中所呈現的現象與純粹源自心靈的想象(比如夢境)為例進行了說明。康德說,現象與夢幻的區別在于,前者能夠統一,而后者則無法統一,即前者具有經驗的融貫性,而后者不具有。也就是說,從內容角度來看,只要符合經驗融貫性標準的經驗知識就是經驗真理。
運用康德所舉的例子來說。“任何變化都有原因”是先驗真理,據此我們可以確切地知道,我們觀察到的“石頭熱”一定有原因。“太陽曬是石頭發熱的原因”屬于經驗真理,它是人類在經驗到“太陽曬”和“石頭熱”始終相繼出現之后,在前述先驗真理的基礎上,在沒有其他經驗與之相違背的情況下,由人類“強加”給自然的。因此,經驗真理并不具備先驗真理那樣的嚴格普遍性,而只具有相對的普遍性。也就是說,經驗真理有可能被經驗證據證明為假,即可能存在與之相矛盾的經驗,但也可能為真,即在經驗的范圍內、從經驗的融貫性角度來看,還沒有發現與之相矛盾的經驗,即還沒有被經驗證偽。
先驗知識的真理性
先驗知識不可能來自經驗,不能從對經驗知識的匯總或概括中得到。所以,一方面,我們只能求助于邏輯,因為邏輯是我們除了經驗之外獲得知識的唯一方式;另一方面,我們不能依靠通常的形式邏輯(康德將其稱為普通邏輯或一般邏輯),因為這類邏輯只關注思維的形式,不關注思維的對象,從而無法保證據以得到的知識必然地適用于所有可能的對象,即不能保證我們確實能夠找到先驗知識。康德把尋找這類知識的邏輯稱為先驗邏輯。
康德運用先驗邏輯探索先驗知識的支點,是前述知識真理性的標準——經驗整體性。康德舉例說,如果我們發現蠟塊融化了,就會認為它一定是有原因的,然后會去尋找原因。如果發現蠟塊融化之前一段時間,太陽一直曬著它,我們就有可能得出“太陽曬是蠟塊融化的原因”的結論。最后這一結論是先驗知識“任何變化都是有原因的”和經驗知識“太陽曬了一段時間后蠟塊就會融化”結合的結果,前者具有普遍必然性,這是經驗整體性的必然要求,因為如果存在沒有原因的變化,那么,人類經驗將不可能完整,人類知識也就不可能存在,現實中確實存在的數學、自然科學等也就不可能存在;后者具有偶然性,即蠟塊的具體原因來自經驗,是可錯的,可能會隨著經驗的變化而變化。
人類三大認識能力
康德把人類能夠獲得經驗真理和先驗真理的原因歸結為人類的“自然傾向”,即人類具有的獨特認識能力。他進一步把這一能力概括為三個方面,即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是我們的感官接受對象刺激,進而產生直觀的能力。感性總體上是人類具有的一種被動性能力,但其中蘊含著主動性成分,即人類在接受對象刺激的過程中,已經將直觀形式注入其中。知性是人類在感性提供的直觀基礎上思考對象的能力。由于人類的思考是通過概念進行判斷,因此,知性也稱為概念能力和判斷能力(這兩者在本質上是等同的,只是側重點不同)。
康德所說的理性,是比知性更高一級的認識能力,是在知性所產生概念和判斷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推理的能力。一方面,根據知性(與感性合作)獲得的知識,理性通過推理得到新的判斷,從而產生新的知識;另一方面,理性又為已經獲得的知識提供統一性,使其系統化,并對知性和感性發出指令,要求獲得新的經驗知識,以填補知識系統的欠缺。因此,理性是人類認識的最高能力。對于三大能力之間的關系,康德說:
從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認識順序,是邏輯上的順序,并不是時間上的順序,因為人類在獲得經驗時,這三種能力通常是同時發揮作用的。
對于人類為什么會具有前述三大認識能力,康德并沒有做進一步闡述,因為這并不是他關心的問題。康德說,人類具有三大能力,既可以被看作能被直接接受的一個事實,也可以被看作一個作為討論前提的假設,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比如,我們完全可以認為這三大能力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通過“物競天擇”的達爾文式機制形成的。這并不是康德給出的答案,但不同答案并不影響康德的整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