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認識論中的“哥白尼革命”

認識論的基本問題之一是,人類認識中的觀念是否有可能包含與客觀對象必然相符的內容,即人類知識中是否有可能包含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成分。康德說,在他之前的研究者通常認為,人類的認識必須符合客觀存在的對象,但在這一假設下所做的解釋始終存在很多矛盾??档略谒呐姓軐W[13]中,采取了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方法。由于這一方法的根本性變革,康德將其自稱為認識論中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之前的研究困境

康德所說的在他之前的研究者,主要是以休謨等為代表的經驗論者和以笛卡爾、萊布尼茨等為代表的唯理論者。

經驗論者認為,所有知識都來自經驗,但經驗只是偶然的,所以,知識不可能具有普遍必然性。休謨的著名例子之一是,即使是我們過去每天都看到太陽早上從東方升起,我們永遠也不能聲稱“太陽明天一定還會從東方升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會有類似的普遍性觀念,完全是出于習慣,但這樣的觀念根本沒有必然的理論基礎。

但萊布尼茨認為,整個世界之所以呈現(xiàn)出和諧的狀態(tài)(包括“太陽每天固定地從東方升起”),是造物主——上帝設定的,所以,我們的知識中有具備普遍必然性的知識,這種知識就來源于世界產生之前由上帝設定的“預定和諧”(predetermined harmony)。

康德認為這兩種解釋都不成立。原因在于,經驗論否定了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可能性,但這兩類科學的存在是顯然的;唯理論的基礎是上帝存在,但我們根本不可能通過知識證明這一點。

康德的革命

康德說,在他之前的研究者面臨的困境,與哥白尼之前的研究者面臨的困境非常相似。在哥白尼以前的天文學中,觀測者是固定的,作為觀測對象的天體是運動的,但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理論始終存在很多漏洞,而且與很多實際觀測也不相符。后來,哥白尼把兩者的關系顛倒過來,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假設,即假設觀測對象(即太陽)是固定的,而觀測者(即地球)是運動的。在這一假設下建立的理論更加有效,觀測結果得到了更好的解釋。

康德認為,他闡述的認識論在思維模式轉換上與哥白尼極其相似:不是我們的認識符合對象,而是對象符合我們的認識??档碌慕Y論是,我們的知識中之所以會包含必然與對象相符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內容,是因為這些內容是我們人類“放進”我們所認識的對象之中的:

這里的情況與哥白尼(的情況)……是同樣的?!F(xiàn)在,在形而上學中,……我們也能夠以類似的方式來試驗一下?!覀冴P于物先天地認識到的只是我們自己放進它里面去的東西?!@一試驗按照我們所希望的那樣成功了。[14]

梁啟超對康德哲學的介紹

中國最早系統(tǒng)介紹康德哲學的梁啟超,在《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1903)一文中,以我們用眼睛看物時看到的顏色為例,對于康德哲學的哥白尼革命進行了說明:

譬之病黃疸者,觸目所見,皆成黃色;又如戴著色眼鏡,則一切之物,皆隨眼鏡之色以為轉移?!m故當知我之接物,由我五官及我智慧兩相結構而生知覺,非我隨物,乃物隨我也??档录仁龃肆x以為前提,因言治哲學者當一變前此之舊法而別釆一新法,如哥白尼之論天體然。[15]

我們獲得的關于外界事物的知識,不只是“我五官”的結果,即并非如休謨所說僅僅源于感覺經驗,還包括“我智慧”的重要作用,是兩者密切結合的產物。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即“我隨物”),而是有著極強的主動性(即“物隨我”)。比如,在“正常人”看來是紅色的杯子,在黃疸病人看來是黃色的,這個黃色并不是杯子的“本來顏色”,而是黃疸病人自己“放進”杯子的。在黃疸病人看到這個杯子之前,他自己以及任何了解他病情的人都會知道,這個杯子在他眼中呈現(xiàn)的顏色必然是黃色的,這就是康德所說的人類觀念中包括有普遍必然性內容的含義。[16]

現(xiàn)象與物自體的區(qū)分

康德實現(xiàn)哥白尼革命的關鍵是對現(xiàn)象和物自體的區(qū)分。在所有客觀存在的對象中,人類能夠認識的對象,只有處于時空之中從而能夠被我們經驗到的對象,亦即我們能夠通過感官感知到的對象。同時,我們經驗到的對象,只是對象在我們的觀念中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始終包含我們“放進”的東西,從而不是事物的“本來樣子”??档掳巡皇苋祟愓J識因素影響的這一“本來樣子”稱為“物自體”(things-in-themselves或objectes as they are in themselves)。[17]同時,與現(xiàn)象(phenomena)相對,康德也常把物自體稱為本體(noumena)。

在黃疸病人的例子中,物體在黃疸病人眼中呈現(xiàn)的顏色,并不是物體的本來顏色,而是黃疸病人加在物體上的顏色。運用盲人摸象的故事來說明康德的上述觀點,更加形象:“盲人”就是我們人類,“大象”就是物自體。盲人只能通過觸覺來感知大象,從而只能在解讀通過觸覺所獲得信息的基礎上來了解大象,因此,盲人了解的大象并不是大象的“本來樣子”,而是盲人基于自己所獲得的有限信息和解讀這些信息的模型“構建”的一只“扭曲”的大象。

物自體只是一種假設

康德對物自體和現(xiàn)象的區(qū)分,雖然受到不少人的頌揚,但始終面臨著持續(xù)不斷的批評。在所有批評中被認為“最致命”的批評是康德的“自相矛盾”:既然物自體是不可知的,我們又怎么知道它存在,并且還知道它與我們所認識的現(xiàn)象不同?在黃疸病人的例子中,既然所有人都有黃疸病,所有東西在所有人看來都是黃色的,憑什么不能說黃色就是那個杯子的“本來顏色”,而非要說還存在一個與黃色可能不同的、沒有任何人知道的顏色?

對于現(xiàn)象背后的物自體,康德說,雖然我們不能認識,但可以“思考”,可以“想象”:

至于我們?yōu)槭裁础€給諸現(xiàn)象附加上了只有純粹知性才能思考的本體,那么其原因只是基于以下一點?!亲匀欢坏貜囊话悻F(xiàn)象的概念中推出來的:必然會有某種本身不是現(xiàn)象的東西與現(xiàn)象相應。[18]

康德的基本邏輯是,既然我們關于對象的知識總是包括兩部分,即來自對象本身的部分和人類“加進”對象的部分,那么,為了避免循環(huán)論證,我們完全可以假設這個對象本身是存在的,是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是沒有第二部分內容時的對象。也就是說,物自體(本體)只是我們在思想中基于邏輯推理而假設的對象,是我們加在一個不可知的對象身上的名稱,這是康德常把物自體也稱為在數學中常用來指代未知數的“X”的原因。

因此,前述對于物自體的批評“我們又怎么知道它存在,并且還知道它與我們所認識的現(xiàn)象不同”中,關于“知道”的批評是正確的,即我們并不“知道”這一點,而只是“假設”。但整個批評是不正確的,因為康德只是說物自體是一種邏輯上的“假設”,是“可以思考”的對象,并沒有宣稱“知道”。

在黃疸病人的例子中,如果所有人都有黃疸病,所有東西在所有人看來都是黃色的,我們當然可以假設黃色就是那個杯子的本來顏色。可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更為普遍的現(xiàn)象卻是如同盲人摸象例子中描述的那樣,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觀點,而且同一個人對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時間或地點也常常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如何解釋這種普遍存在的差異?我們當然可以假設每個人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但又如何解釋不同觀點之間經常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呢?

像康德那樣,假設任何一個對象都存在一個我們所有人都不可能知道的“本來樣子”,但我們可以知道它顯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而這些“現(xiàn)象”可能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則既能解釋不同觀點之間的共同點(因為源于同一對象),又能解釋它們之間的差異(因為源于不同視角),從而是一個更簡單、更有用的假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鱼台县| 遂溪县| 岐山县| 高雄县| 马尔康县| 广元市| 衡阳县| 彭泽县| 固阳县| 西吉县| 广饶县| 松桃| 淳化县| 阳江市| 清流县| 视频| 内黄县| 湖口县| 宁阳县| 镇巴县| 吴桥县| 鲁山县| 上高县| 芒康县| 二手房| 柳林县| 岳池县| 盘山县| 遂昌县| 邹平县| 青州市| 竹溪县| 华宁县| 边坝县| 兴仁县| 和静县| 商南县| 湾仔区| 卓资县| 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