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管理學
  • 申文青
  • 1649字
  • 2019-11-29 12:00:27

習題

1.一般而言,決策過程包括哪些步驟?

2.什么是最優決策?什么是滿意決策?你更傾向哪一種決策?

3.決策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4.什么是德爾菲法?簡述德爾菲法的優點、缺點。

5.某集團公司根據市場調研,準備投資建立一個新工廠來生產某種產品。現有兩種方案備選:一個方案是投資20萬元建立一個大廠,銷路好時可獲利100萬元,銷路差時將虧損30萬元;另一個方案是投資15萬元建立一個小廠,銷路好時獲利50萬元,銷路差時將獲利20萬元。而該產品銷路差的概率是0.4,銷路好的概率是0.6,請用決策樹法進行決策。

案例分析

從引灤入津看決策

1981年5月,中央決定:密云水庫今后不再為天津供水,它的任務是確保首都北京的供水。天津市用水,要靠灤河下游的潘家口水庫解決。潘家口水庫的任務有三:第一保天津,第二保唐山,第三供給農業用水。

南線,還是北線——把握決策的戰略目的。

潘家口水庫位于河北省的遷西縣境內,距離天津市區尚有百公里之遙。通過什么路線把水引入天津?有以下兩個方案。

第一個,“南線方案”,即引水河道由水庫出發,一直向南,經遷安縣(現遷安市)、灤縣,直奔唐山再由唐山把水引到天津市區。

第二個,“北線方案”,即引水河道由水庫出發,向西穿過燕山山脈的幾座山到遵化縣(現遵化市),輸入于橋水庫,然后利用舊有的水道,再加新開挖的引水渠道,把水引到天津市區。

兩個方案各有優劣。

“南線方案”,一個工程可以同時解決天津、唐山及河北省沿水道地區的用水問題,總的來看,國家可以減少投資。而且南線工程已于1975年上馬,施工已進行了5個年頭,如果再投入一些力量的話,工程可以較早竣工,有利于解決天津市的燃眉之急。正是考慮上述優點,上級有關主管部門傾向于這個方案。當天津市連續呼喊水源告急時,1.65億元的投資追加給了南線工程,打算以此來解決天津供水問題。

“北線方案”與“南線方案”相比,正是在于上述幾個方面有“懈”可擊。為天津市單獨引水,投資要增加一些。最令人擔心的是工程的困難。有的同志估計,僅勘測、設計至少要花一年的時間。而要打通施工難度極大的引水隧道,再加上各種配套工程,至少要5年的時間。3年完成,將是個奇跡……

引灤究竟是走南線還是走北線?這個問題,事實上從1973年起,就開始了討論了。市委領導有同意南線的也有同意北線的。同意“南線方案”的認為,與唐山合用一個水道,對天津來說雖然不是十分有保障,因為它處在最下游,但到時自然有辦法,天津這樣的大城市,國家不會不管。同時認為,南線工程已經上馬,事情已成定局,不好再改變了。

1981年,由李瑞環等同志組成的天津市領導班子,堅決主張上北線工程。北線的弱點確實存在,但這個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1)可以利用舊有的水道,節省投資。

(2)這條線占地少,拆遷少。

(3)沿線有公路、有電源,施工方便。

(4)對于處于最下游的天津來說,這個方案保障了它擁有自己專用的供水水源。

怎樣比較這兩個方案?把各自的優缺點羅列出來,然后以簡單的數學方法,計算哪一個優點條數多,缺點條數少,就選哪一個,這樣當然不行。各個優缺點的分量和地位不是同等的,只有用決策的戰略目標來衡量它,才可能做出正確的估計。當時,天津市領導班子正是抓住了戰略目標這一核心問題,來分析這兩個方案。

“引灤入津”的根本目的是確保天津用水。“南線方案”自然有許多吸引人的優點,但是最主要是不能做到“確保”這一點。對此,天津有切身體會:大旱的時候,從密云水庫放下30個流量的水給天津,可是,等水到天津只剩下0.9個流量。“理論”數字和實際數字相差如此懸殊,使人不能不認識到水資源在使用上有其特殊的規律。難怪當時國家領導人這樣說:“不上北線,我們就會端著金飯碗要飯吃!”

正是出于上述考慮,天津市領導班子堅定選擇了“北線方案”,上報中央,并獲得了批準。

這個決策的成功,主要在于抓住了決策的戰略目標。做出某個決策時,我們必須對其目標十分明確,不然就會偏離方向。

案例分析題

1.通過引灤入津工程,你認為決策應該包含什么樣的內容?

2.你認為“做出某個決策時,我們必須對其目標十分明確,不然就會偏離方向”的說法有道理嗎?為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隆县| 醴陵市| 青川县| 枝江市| 浦城县| 仙桃市| 临颍县| 安徽省| 武乡县| 伊金霍洛旗| 金坛市| 湟中县| 隆安县| 临沭县| 金湖县| 康马县| 绥宁县| 扶余县| 剑河县| 左贡县| 宿州市| 堆龙德庆县| 苍溪县| 新干县| 冕宁县| 绥江县| 科尔| 玉龙| 民和| 务川| 体育| 新化县| 天柱县| 灌阳县| 阜阳市| 新宁县| 定远县| 柘荣县| 安达市| 宽甸|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