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企業社會責任
道德與社會責任作為管理學中的兩個重要范疇,近年來引起了人們強烈的關注。隨著道德淪喪和違背社會責任事件的屢屢發生,在組織中加強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企業在遵守法律、追求利潤的同時,需要深入理解社會責任,以社會責任為載體提升企業的管理競爭力。
知識鏈接
資料來源:人民網-IT頻道,http://it.people.com.cn
3.2.1 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提出和理論的發展主要是基于20世紀后半期西方經濟發展與許多社會問題聯系在了一起,使得企業與社會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促使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治理策略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使我們不得不對現代企業的行為做重新徹底的思考:現代企業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經濟組織,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其行為對社會經濟秩序、倫理道德和精神風貌都產生著巨大影響,因此企業在通過利用社會資源,生產社會所需的產品,或提供社會需要的勞務而獲利時,也必須意識到其行為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企業的行為要體現出一種對全人類的道德關切,企業要為其行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當今的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如下問題。
(1)是否向被解雇工人發送遣散費以讓他們維持生計,直到他們找到另一份工作。
(2)是否向工人提供進修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繼續保持競爭力而不至于因為不懂高科技被時代淘汰。
(3)是否為工人安排必要的假期,并使其享受醫療保險和退休金的待遇。
(4)是否向企業所在地的慈善機構捐贈財物,或支持當地的公益事業。
(5)是否當工廠的關閉會破壞當地經濟時決定繼續開辦工廠。
(6)是否為不污染環境投資改進工廠設備。
上述問題均與社會責任有關,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則體現了管理者社會責任感程度上的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企業管理者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來判斷該企業是否在對利益相關者負責,是否在對社會負責。
目前,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有多種定義。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研究,使得要找尋一個普遍接受的概念框架并非易事,原因之一正如Pinkston和Carroll所指出的那樣,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信念和態度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在不斷波動與演化。例如,1953年,豪伍德·博文認為,企業“有義務按照我們社會的目標和價值觀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決定,以及采取行動”。1960年,戴維斯首先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他認為社會責任是指商業“至少是部分地超出了企業的經濟和技術利益,為了某種理由而做出的決定和采取的行動”。阿齊·卡羅爾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包括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還包括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McWilliams和Siegel(2001)在對企業責任的功能需求進行評估的基礎上,認為社會責任是企業為超越法律對企業要求的某種利益而做出的更深程度的行動。Perreault和McCarthy(2002)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一種義務,通過履行這種職責企業可以利用社會責任的積極效應而減弱其消極效應。Van Marrewijk(2003)則將企業社會責任界定為公司的一種自愿性活動,以此來顯示企業把社會問題納入了內部運營流程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過程之中。Poter和Kramer(2006)認為企業應該采取戰略性社會責任替代回應性社會責任來減少有害社會的價值鏈活動對競爭優勢的影響,從而更加有機地整合企業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綜合學者們的觀點,我們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概括為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和政府等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保護其權益,以獲得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一般認為,如果一個企業不僅承擔了法律上和經濟上的義務(法律上的義務是指企業要遵守有關法律,經濟上的義務是指企業要追求經濟利益),還承擔了“追求對社會有利的長期目標”的義務,那么該企業是有社會責任感的。
對于企業要不要承擔社會責任及承擔多大范圍的社會責任,20世紀70年代爭論比較激烈,主要有下面兩種較代表性的觀點。
古典觀代表了傳統的企業理論觀點,認為企業管理者只是受股東委托,唯股東利益是從。古典觀認為企業是股東的企業,股東唯一關心的是利潤,如果企業因為社會行為(如慈善捐款)而降低了對股東的經濟回報,就等于在向股東“征稅”。因此,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為股東賺取盡可能多的利潤。古典觀的代表性人物是經濟學家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他認為“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在游戲規則內使得利潤最大化”。支持古典觀的學者認為,企業承擔除利潤之外的社會責任會降低企業利潤和經濟效益、加劇競爭者之間的不平等成本、加劇將隱性成本轉換給利益相關者、要求企業有社交技巧而多數企業并不擅長、將責任置于商業(利益)層面而不是個人(利益)層面。
與古典觀對應的是社會經濟觀。社會經濟觀認為除了對股東的經濟責任外,企業還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其代表人物包括安德魯斯、羅賓斯、格里芬等一大批經濟與管理學家。他們指出,時代發生了變化,社會對企業的期望也發生了變化。安德魯斯認為:“利潤最大化是公司的第二位目標,而不是第一位目標,企業的第一位目標是保證自身的生存。”卡羅爾1979年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4個方面的責任: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并且認為這4個方面的責任可以用一個金字塔結構來說明。類似地,貝特曼也將企業的社會責任歸納為4個層面,如圖3.1所示。支持社會經濟觀的學者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可以平衡企業權力與責任、阻止那些政府法規所不允許的行為、促進企業長期效益、關心利益相關者變化的需求、解決由企業引起的社會問題。

圖3.1 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
20世紀80年代末,弗里德曼修正了其以前的觀點并指出,只要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夠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源自股東的指示,則企業利潤最大化可以與社會責任和諧共存。他還確信,企業的社會性行為可以使企業獲得金錢難以產生的廣告效應。所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一種長期的自利行為。
事實上,到20世紀90年代,企業界和理論界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爭論基本達成共識,認為企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按照卡羅爾和貝特曼的觀點,社會責任可以具體分為4類: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義務責任。經濟責任是指能使投資者滿意并維持企業運行的價格,按社會需求生產物品和提供服務。經濟責任是企業所應承擔的最基本的社會責任。經濟責任要求企業能夠盈利。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盈利,只有盈利才能讓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這是企業存在的宗旨,也是企業承擔其他社會責任的基礎。法律責任是指至少是服從相關的國內法律和相關的國際法。法律責任也是企業應該承擔的基本社會責任。法律責任要求企業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一個法治社會里,企業的發展必須通過合法經營獲取利潤,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企業的發展對廣大社會成員才是有益的。道德責任包括滿足社會的其他期望,并沒有寫在法律里。因此道德責任是社會責任的一個方面。義務責任是指企業按規定的價值觀和社會的希望而采取的額外行動,如支持社會項目和慈善事業。按照利益相關者的觀點,企業的社會責任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對環境的責任
企業既受環境的影響又影響著環境。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來看,企業有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企業對環境的責任主要如下。①企業要在保護環境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特別要在推動環保技術的應用方面發揮示范作用。②企業要以“綠色產品”為研究和開發的主要對象。企業研制并生產綠化產品既能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又能推動“綠色市場”的發育,提高消費者在消費中的環保意識,并為企業帶來合理的利潤。③企業要治理環境。污染環境的企業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治理環境,“誰污染環境誰治理”,不能推諉,更不能采取轉嫁生態危機的不道德行為。
知識鏈接
資料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http://www.cinn.cn
2)企業對員工的責任
員工是企業重要的資源,企業必須擔負起對員工進行保護的責任。企業對員工的責任主要如下。①不歧視員工。②定期或不定期培訓員工。③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④善待員工的其他舉措,如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員工的物質待遇、對工作表現好的員工予以獎勵等。
3)企業對顧客的責任
“顧客是上帝”,顧客是企業服務的對象。企業對顧客的責任如下。①提供安全的產品。安全的權利是顧客的一項基本權利。②提供正確的產品信息。企業要想贏得顧客的信賴,在提供產品信息方面不能弄虛作假,欺騙顧客。③提供售后服務。企業要重視售后服務,要把售后服務看作對顧客的承諾和責任,要建立與顧客溝通的有效渠道,如設立意見箱、熱線電話等,及時解決顧客在使用本企業產品時遇到的問題和困難。④提供必要的指導。在使用產品前或過程中,企業要盡可能為顧客提供培訓或指導,幫助他們正確使用本企業的產品。⑤賦予顧客自主選擇的權利。在市場經濟下,顧客擁有自主選擇產品的權利。企業不能限制競爭,以防止壟斷或限制的出現給顧客帶來的不利影響。
知識鏈接
資料來源:道客巴巴網,http://www.doc88.com
在市場經濟下,競爭是一種有序競爭。企業不能壓制競爭,也不能搞惡性競爭。企業要處理好與競爭對手的關系,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不會為了暫時之利,通過不正當手段擠垮對手。
知識鏈接
資料來源:北青網,http://ynet.com
5)企業對投資者的責任
企業首先要為投資者帶來有吸引力的投資報酬。那種只想從投資者手中獲取資金,卻不愿或無力給投資者以合理報酬的企業是對投資者極不負責的企業,這種企業注定被投資者拋棄。此外,企業還要將其財務狀況及時、準確地報告給投資者。企業錯報或假報財務狀況,是對投資者的欺騙。
6)企業對社區的責任
企業不僅要為所在社區提供就業機會和創造財富,還要盡可能為所在社區做出貢獻。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意識到通過適當的方式把利潤中的一部分回報給所在社區是其應盡的義務。它們會積極尋求途徑參與各種社會行動,如支持各種公益性的活動,形成社會影響力。這樣,不僅回報了社區和社會,還為企業樹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
3.2.2 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
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如果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企業將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如果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不利于企業的發展,承擔社會責任將給企業帶來一種壓力。
“古典觀”和“社會經濟觀”在對待企業社會責任的觀點上之所以相反,根本原因在于兩者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時選擇的時期、分析框架和方法論的不同導致不同的研究結果?!肮诺溆^”在分析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時,是通過分析企業財務年度報告內容進行的,得出的結論是企業短期財務績效與社會責任之間存在沖突;而“社會經濟觀”研究的是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兩者之間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
1)企業對股東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圖3.2)

圖3.2 股東社會責任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機理
企業股東按其對企業的影響不同,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持股達到一定比例,可以參與企業的重大經營決策,有表決權。這類股東不僅關心企業近期的收益情況,而且關心企業的長期發展和收益潛力。另一種是持股比例較小,基本上對企業的經營決策沒有發言權。這類股東主要關心企業短期的盈利和派發股利的情況。
2)企業對員工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
工業社會已逐步發展到知識社會,人的因素越來越重要,人力資源已經成為企業不斷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那些真正以人為本,對員工負責任的企業,才能吸引并留住優秀的人才,增強員工的凝聚力,使其將個人目標自覺地統一到企業目標的大方向上去,從企業的整體利益出發最大化自身的價值,為企業創造效益。具體影響路徑:①員工素質提高—生產效率提高—企業生產成本的降低—企業銷售收入的提高—企業利潤提升,對企業的短期績效產生正面影響;②員工滿意—客戶滿意—企業聲譽提高—對企業長期經濟效益產生正面影響。
3)企業對消費者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
隨著消費者在買賣過程中地位的日益提升,消費者的數量及消費者的忠誠度往往決定著企業的成敗得失。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主要體現在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產品、提供正確的產品信息、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務、提供必要的指導及賦予顧客自主選擇的權利。對消費者利益的關注能大大提升企業聲譽和品牌價值,進而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產生影響。
總的來講,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在于它向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傳遞了一種積極的信號,對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起著引導作用,使其朝著有利于企業的方向發展。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供應商,都更愿意與能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知名度更高、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打交道。這樣的企業往往以其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完善的培訓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吸引著更多優秀的員工。同時,其他組織在與這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交往時,更易采取合作的態度而不是抵觸的態度,這無形之中可以降低諸如談判費用和訴訟費用等交易費用。
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水平和企業經濟效益之間呈現如圖3.3所示的關系。企業的收入(曲線I)和企業社會責任水平呈同方向變動,即企業社會責任的提高會帶來企業收入的提高,并且,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水平不斷的提高,企業收入增加的速度會加快。而企業的費用(曲線C)和企業社會責任水平最初呈現出同方向變動的關系,但隨著社會責任水平的提高,成本和交易費用的減少會大于為此增加的投入,企業的費用不斷降低,呈現出逐漸遞減的趨勢。因此,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最初的一段時期內會降低企業經濟效益(曲線R),但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會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企業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目標是一致的,企業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長期的發展。

圖3.3 企業社會責任水平與企業經濟效益
知識鏈接
資料來源:道客巴巴網,http://www.doc88.com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符合社會整體對企業的合理期望,不僅不會分散企業的精力,而且能夠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聲譽。全球500強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對我國的企業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很多跨國公司都是勇于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典范。
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推動企業文化建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并且使企業、政府、社會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帶給企業的影響是持續的和長期的(圖3.4)。

圖3.4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