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8: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
- 何傳啟
- 9169字
- 2019-11-29 11:33:58
第一節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研究方法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以國家為基本研究單元,它可以合理延伸到世界和地區層面;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地理范圍,可以是世界、國家或地區等(表1-1)。產業結構現代化涉及國家利益、市場競爭、國際競爭和國際分工,需要多角度和多層面的綜合研究。
表1-1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研究范圍與研究單元的組合

一、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基本概念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和經濟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態和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可以采用現代化研究和發展經濟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它可以以18世紀初為起點,可以從歷史進程、客觀現實和未來前景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1.產業結構現代化的詞義分析
產業結構現代化涉及三個單詞:產業、產業結構和現代化。
產業是一個經濟學概念,一般指具有某種相近屬性的經濟活動的集合,通常指國民經濟的某個部門。關于產業分類,目前有多種分類模式,不同國家的產業分類有所差別,而且產業分類隨時代而變遷。《國際標準行業分類》(ISIC 3.1版)將國民經濟劃分為17個門類;《國際標準行業分類》(ISIC 4.0版)將國民經濟劃分為21個門類。在很大程度上,《國際標準行業分類》2.0版和3.0版是比較適合于工業時代的產業分類,《國際標準行業分類》4.0版則反映了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過渡期的產業分類。
表1-2 典型行業分類情況對比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OECD,1996),認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為基礎的經濟。1999年中國學者何傳啟在《第二次現代化》一書中提出了知識時代的三大產業。他認為人類生活有兩個基本需要,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人類經濟活動圍繞兩大需求,形成物質產業、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三大產業(圖1-3,表1-3)。

圖1-3 人類生活的兩個基本需要和三大產業(示意圖)
表1-3 三大產業的劃分

簡單地說,就是把農業和工業合并成物質產業,把服務業一分為二,分成勞務型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分別簡稱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何傳啟以《國際標準行業分類》(4.0版)為基礎,提出了三大產業的行業分類方案:《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表1-4)。這種分類比較符合目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
表1-4 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的總體結構

產業結構的概念出現于20世紀40年代,但是迄今為止沒有統一定義。我們認為:產業結構指經濟活動的產業分類及其量化比例和相互關系。
現代化研究已經有60多年歷史,但迄今為止,現代化沒有統一定義。
現代化科學認為:現代化既是一個世界現象,也是一種文明進步,還是一個發展目標。作為一種世界現象,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的世界前沿,以及不同國家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行為和過程。作為一種文明進步,現代化是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范式轉變,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合理保護,它發生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個人行為各個領域,同時文化多樣性長期存在并發揮作用。作為一種發展目標,已經現代化的國家要保持現代化水平,尚未現代化的國家要追趕和早日實現現代化。
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可以簡稱為經典現代化或工業時代的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可以簡稱為新型現代化或知識時代的現代化。
現代化科學認為:從政策角度看,產業結構現代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產業結構變遷的世界前沿,以及不同國家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它包括現代產業結構的形成發展、轉型和國際互動,產業結構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產業結構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和國際分化;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是產業結構發達國家,其他國家是產業結構發展中國家,兩類國家之間可以轉換。
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中,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是從農業經濟的產業結構向工業經濟的產業結構的轉變,可以簡稱為工業時代的產業結構現代化;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是從工業經濟的產業結構向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的轉變,可以簡稱為知識時代的產業結構現代化。
2.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研究對象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研究對象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產業結構變遷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圖1-4),它包括分階段、分層次、分系統和分部門的產業結構現代化等(圖1-2)。

圖1-4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研究對象(示意圖)
3.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研究內容
產業結構現代化現象是一種復雜的世界現象,可以和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的目的和性質的不同,可以對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研究內容進行分類(表1-5)。
表1-5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內容的分類

4.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組合
首先,研究范圍與研究單元的組合。一般而言,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實證研究,需要明確研究范圍和研究單元,它們可以形成一個組合(表1-1)。研究范圍可以是全球、國家或地區范圍等,研究單元可以是世界、國家或地區等。國家是現代化研究的基本單元。
其次,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的組合。研究對象是產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包括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的現代化等;研究內容包括產業結構行為、結構、制度和觀念的現代化等。它們可以組成一個結構組合(表1-6)。
表1-6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結構組合

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研究方法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可以沿用現代化研究和發展經濟學的一般研究方法。
1.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方法論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大致有五種研究視角和方法論。
首先,從科學角度研究產業結構現代化,可以采用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揭示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客觀事實和基本規律,建立客觀的和沒有偏見的因果模型。
其次,從人文角度研究產業結構現代化,可以采用闡釋主義的研究方法,描述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意義和關聯,建構產業結構現代化現象的話語和理念。
其三,從政策角度研究產業結構現代化,可以采用現實主義的研究方法,歸納產業結構現代化現象的因果關系和價值導向,提出產業結構現代化的解釋模型和政策建議。
在現代化科學里,實證研究、闡釋研究和實用研究的區分是相對的,有些時候會交替采用三種方法論,有些時候會同時采用三種方法論。一般而言,實證研究提供現代化現象的事實和原理,闡釋研究提供現代化現象的意義和關聯,實用研究提供現代化現象的選擇和建議。
其四,從未來學角度研究產業結構現代化,分析產業結構現代化的趨勢,預測它的未來。
其五,從批判角度研究產業結構現代化,分析和批判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現行理論、實踐和失誤,提出改進的對策和建議等。
2.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是一種交叉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諸多研究方法,都可以作為它的研究方法。例如,調查、模擬、假設、統計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模型方法、理論分析、比較分析、歷史分析、文獻分析、過程分析、情景分析和案例研究等。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有許多的研究類型,不同研究類型可以采用不同研究方法(表1-7)。
表1-7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主要類型

產業結構現代化現象的前沿分析。前沿分析包括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世界前沿的識別、比較和變化分析等。通過分析世界前沿的特征、水平和變化等,研究產業結構前沿的變化規律。
產業結構現代化現象的過程分析。過程分析包括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的類型、階段、特點、內容、原理、動力、路徑和模式分析等(圖1-5)。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的階段分析,旨在識別和描述它的主要階段和階段特征等,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等。
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的結果分析。過程的結果與它的時間跨度緊密相關,與起點截面和終點截面(或分析截面)緊密相關(圖1-6)。在不同歷史截面,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世界前沿、國際體系和國家狀態有所不同,它的指標、水平和特征有所不同;通過兩個截面的宏觀和微觀層次的比較,可以分析在兩個截面之間的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主要結果。截面比較包括定量和定性比較等。一般而言,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的結果是時間的函數,產業結構現代性也是時間的函數。

圖1-5 現代化現象的過程分析
在起點截面a和終點截面b之間,產業結構現代化進程的結果=截面b-截面a
簡化的數學表達式:fb-a=fb-fa
其中,f為產業結構現代化狀態函數,fb-a為狀態變化,fb為截面b的狀態,fa為截面a的狀態。

圖1-6 現代化過程的結果分析
三、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系統分析法
現代化研究的系統分析方法是現代化科學的一種常用方法,它主要包括三個步驟和六個部分(表1-8)。其主要特點是:時序分析與截面分析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分析方法和結果表達的模型化、圖形化、數量化、系統性、實證性和科學性等。三個步驟和六個部分相互關聯和相互支持,形成現代化的連續的、系列的時間坐標圖和截面分布圖,從而相對直觀和系統地刻畫現代化的進程和分布。這種方法可應用于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
表1-8 現代化研究的系統分析方法

1.建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坐標體系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坐標體系是坐標分析的核心內容,包括產業結構變遷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間表、周期表、坐標系和路線圖等。產業結構變遷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坐標系由橫坐標和縱坐標組成。橫坐標可以是歷史時間、文明時間等,縱坐標可以是產業結構現代化水平、產業結構現代化指標水平等。文明時間是根據人類文明的“前沿軌跡”所標識的一種時間刻度(表1-9)。
表1-9 文明時間與歷史時間的對照表

在世界上,不同國家都采用統一的歷史時間;但是,在同一歷史時間,不同國家可能處于不同的文明時間。歷史時間好比人的生物年齡,文明時間好比人的生理年齡。對于走在人類文明前列的國家,文明時間可能與歷史時間是一致的;對于后進國家,文明時間與歷史時間是不一致的。例如,2010年,美國處于知識文明時代,一些非洲國家處于農業文明時代。
如果將產業結構現代化進程評價、時序分析、截面分析、范式分析和一般過程分析的結果,標記在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坐標系里,就可以構成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坐標圖、路線圖等。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坐標圖和路線圖,既有基本圖,也有分階段、分層次、分部門、分專題和分指標的分解圖,它們組成一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坐標圖和路線圖的系統,全方位地表征產業結構現代化的進程和分布。
2.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系統分析的五種方法
一般而言,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不僅要有單要素分析,而且要有整體分析。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整體分析,就是分析它的整體變化。那么,如何分析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整體變化呢?目前沒有通用方法。現代化研究,借鑒科學哲學的“范式”概念,分析現代化的“范式”變化,建立現代化研究的范式分析。它適用于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
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認為成熟科學的發展模式是“范式Ⅰ—科學革命—范式Ⅱ”。簡單地說,范式指科學共同體公認的范例,包括定理、理論和應用等。在科學發展史上,一種范式代表一種常規科學(成熟的科學),從一種范式向另一種范式的轉變就是科學革命。在科學哲學領域,盡管還存在爭議,范式和科學革命被認為是解釋科學進步的一種有力理論。
借鑒庫恩的“范式”思想,可以把與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管理和個人行為的典型特征緊密相關的“文明類型”理解為一種“文明范式”(表1-10)。依據這種假設,文明發展可以表述為“文明范式Ⅰ—文明革命(文明轉型)—文明范式Ⅱ”,或者“文明類型Ⅰ—文明革命(文明轉型)—文明類型Ⅱ”。這樣,可以抽象地認為,文明發展表現為文明范式的演變和交替,現代化表現為現代文明范式的形成和轉變。反過來說,可以用文明范式和范式轉變為分析框架,討論文明特征和現代化特征的定性變化。
表1-10 人類歷史上的文明范式及其代表性特征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范式分析,可以參考現代化研究的文明范式分析。依據產業結構生產力水平和結構進行分類,人類產業結構主要有四種基本類型:原始產業結構、農業時代的產業結構、工業時代的產業結構和知識時代的產業結構(1-11)。它們既是產業結構變遷的不同歷史階段的形態,又同時存在于現今世界。
表1-11 人類歷史上的產業結構范式及其代表性特征

一般而言,產業結構變遷是不同步的,國家內部發展也是不平衡的。當某個國家進入某種基本產業結構形態時,它的內部可以存在一些生產力水平比基本產業結構形態的生產力水平更低或者更高的產業結構形態;它們的規模相對較小,可以統稱為亞產業結構形態。國家的基本產業結構形態和亞產業結構形態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可以相互轉換。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一種產業結構變化,包括定性變化和定量變化。其中,定量變化可以定量評價。例如,《中國現代化報告》提出了一批現代化過程的定量評價模型,包括第一次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綜合現代化、地區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文化生活現代化、生態現代化、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現代化等的評價方法,并完成1950年以來131個國家的現代化定量評價。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時序分析是現代化系統分析的重要內容。它旨在通過分析比較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間系列數據、特征、資料和變化,揭示產業結構現代化的長期趨勢及其變化規律。時序分析主要用于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研究,可以作為一種趨勢分析。
首先,選擇分析指標。一般選擇關鍵指標進行分析。結構指標多數是定量指標。
其次,選擇分析的國家樣本。目前,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如果條件許可,可以對每一個國家進行時序分析。如果條件不許可,或者根據研究目的,可以選擇若干國家進行時序分析。《中國現代化報告2018》選擇25個國家作為分析樣本(表1-12)。它們的國民收入(GNI)約占世界總收入的70%,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33%。受限于數據獲取,這些分析樣本主要來自OECD成員國。
表1-12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序分析的國家樣本(2016年)

其三,選擇分析的時間范圍。一般的時間跨度約為300年(1700年至今)。
其四,采集和建立分析指標的時序數據和資料。一般而言,定量指標采用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或著名學術機構的相關數據;定性指標應采用比較科學客觀的研究資料。
其五,系統分析現代化的定量指標的變化和長期趨勢等。
其六,系統分析現代化的定性指標的長期趨勢和特征等。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截面分析是現代化系統分析的重要內容。它旨在通過分析比較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不同時間截面的數據、特征、資料和變化,揭示或闡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結構特征及其規律等。截面分析主要用于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現狀研究和歷史進程研究。
首先,選擇分析變量。同時序分析一樣,從三個方面選擇關鍵指標進行分析。
其次,選擇分析國家和國家分組(表1-13)。世界范圍的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截面分析,可以包括全部國家(有數據的國家)。為便于表述截面特征,可以對國家進行分組,并計算每組國家的特征值。除按國家經濟水平分組外(根據人均國民收入對國家分組),還可以按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產業結構現代化水平分組。
表1-13 2015年截面分析的國家分組

其三,選擇分析截面。可以根據研究目的和需要選擇截面。
其四,采集和建立分析指標的截面數據和資料。一般而言,定量指標采用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或著名學術機構的相關數據;定性指標應采用比較科學客觀的研究資料。
其五,定量分析需要計算每組國家某個變量的“特征值”。計算方法大致有三種:“中值法”“平均值法”和“回歸分析法”。《中國現代化報告》采用第二種方法——算術平均值法。

其中,Xij為第i組國家第j個變量的“特征值”;∑xij為第i組國家第j個變量的每個國家的數值的加和;nij為國家個數,即第i組國家第j個變量的具有數據的國家個數。
其六,單個截面的系統分析。主要分析截面的結構特征、水平特征和性質特征,包括國家經濟水平與現代化變量的截面“特征關系”和統計關系,制度和觀念的截面特征等。關于截面特征的分析,可以是定性、定量或綜合分析。
其七,多個截面的比較分析。兩個或多個截面之間的比較,包括結構比較、水平比較、特征比較和性質比較等,還可以計算分析指標的變化速率等。
面板數據模型分析是現代化研究定量分析的重要方法。它旨在同時利用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面數據建立綜合分析模型,拓展分析維度,彌補因單純的時間序列分析和單純的截面分析所存在的不足,發現更多的影響因素,構建更為精準的分析模型,進而有效降低規律分析和趨勢分析的誤差(李子奈等,2000;白仲林,2008;王志剛,2008;巴爾塔基,2010)。
首先,檢驗面板數據的平穩性。為了避免偽回歸,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我們必須對各面板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單位根檢驗目前是較為常用的數據平穩性檢驗方法。
其次,檢驗協整關系。為了考察變量間長期均衡關系,確保方程回歸結果的準確性,需要進行協整檢驗。常用的協整檢驗方法有Pedroni法、Kao法、Johansen法等。
其三,選擇面板模型。面板數據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

其中,i=1,2,……,N,表示N個個體;t=1,2,……,T,表示已知的T個時間點;yit是被解釋變量對個體i在t時的觀測值;xkit是第k個非隨機解釋變量對于個體i在t時的觀測值;βki是待估計的參數;μit是隨機誤差項。當N=1時,此時的面板數據模型還原為時間序列模型;當T=1時,此時的面板數據模型還原為截面數據模型。用矩陣表示的面板數據模型如下:

其中,

面板數據的靜態模型大致有三大類:混合回歸模型(不存在個體或截面的顯著性差異)、固定效應模型(對于不同的截面或不同的時間序列,只有截距不同而斜率相同)、隨機效應模型(存在個體和時間變化的隨機性因素)。在面板數據分析模型形式的選擇方法上,經常采用F檢驗決定選用混合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然后用Hausman檢驗確定應該建立隨機效應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
其四,模型結論分析。
3.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系統分析的分析變量
由于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一項研究不可能對它的所有方面和全部過程進行分析。比較合理和有效的方法是選擇有限的關鍵變量進行分析。分析變量的選擇,需要考慮三個因素:具有學術或政策意義;便于國際比較和分析;可以獲得連續數據或資料。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分析變量,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標、共性和個性指標(表1-14)。定量指標,多數可以通過統計資料獲得數據;沒有統計數據的定量指標(新現象),需要專題研究。一般而言,制度和觀念變化是定性指標,可以定性分析,缺少統計數據。有些時候,定性指標可以通過社會調查,轉換成相應的定量指標。共性指標是反映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共性、普遍特征和要求的指標,如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和產業就業人員占就業總數的比例等,多數為定量指標。個性指標是反映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個性、特殊性和多樣性的指標,多數為定性指標,如產業政策等。
表1-14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分析變量的主要類型

一般而言,人均指標、結構指標、效率指標和共性指標,可以用于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定量評價;總量指標、增長率指標、定性指標和個性指標,可以用于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特征分析。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分析變量,根據長期趨勢和變化特點的不同,可大致分為八種類型:
①上升變量:有些變量隨時間而上升,其數值會發生短期波動。
②下降變量:有些變量隨時間而下降,其數值會發生短期波動。
③轉折變量:有些變量經歷上升和下降(或者下降和上升)兩個階段。
④波動變量:有些變量長期在一定范圍內波動,運動沒有明顯的方向性,趨勢很平緩。
⑤隨機變量:有些變量的變化是隨機的,趨勢不明顯。
⑥地域變量:有些變量的變化趨勢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和多種形式,沒有統一趨勢。
⑦穩定變量:有些變量的變化幅度非常小,或幾乎沒有明顯變化。
⑧飽和變量:在上升或下降變量中,有些變量的數值已經飽和或接近飽和,數值不再發生變化或變化不大。
一般而言,上升和下降變量可以用于現代化評價,轉折變量和波動變量用于政策分析。
本《報告》選擇12類358個指標作為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的分析變量(表1-15)。
表1-15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分析指標和分析變量

《中國現代化報告》通常以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值代表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本《報告》分析的部分統計指標,缺少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值。從操作角度考慮,我們“虛擬”一個發達國家,假設它的發展水平為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算術平均值。
本《報告》研究的定量數據,集中采集于2017年7月,主要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網絡數據庫、OECD產業結構和投入產出數據庫等。需要說明的是,不同來源的數據存在一定差異,需要謹慎對待;我們將注明數據來源,以便讀者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