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序分析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序分析,是對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全過程的時間序列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試圖去發現和歸納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客觀事實和基本規律。本研究旨在立足需求方視角,從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三個方面來分析研究產業結構現代化(圖1-7)。我們選擇25個國家為分析樣本,時間跨度約為300年(1700~2015年),分析內容包括長期趨勢、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等。本節聚焦于產業結構內部的變遷,關于產業結構與其他現代化的相互關系,需要專門討論。本章第一節介紹了時序分析方法,這里簡要介紹主要結果。

圖1-7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一種分析框架

注:關于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的歸類劃分是相對的,它們既相互交叉,又各有側重。

本《報告》對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三個方面(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及其三個層次(宏觀結構、中觀結構和微觀結構)進行分析。宏觀結構涉及三次產業(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和三大產業(物質產業、服務產業、知識產業)等;中觀結構涉及農業、工業、流通服務、其他服務、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六個集群;微觀結構涉及24個經濟部門(表1-16)。限于篇幅,本報告僅介紹趨勢明顯、特征明確、政策含義比較豐富的研究結果。

表1-16 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涉及的部門

文獻來源:何傳啟,2016.

一般而言,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序分析需要鑒別產業結構變量的趨勢和特征。根據它們的變化趨勢,產業結構變量可以分為上升變量、下降變量、轉折變量、波動變量和地域變量等;根據它們與產業結構水平的關系,產業結構變量可以分為水平變量、特征變量和交叉變量等(表1-17)。其中,水平變量,反映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具有很好的國際可比性和歷史可比性;特征變量,反映產業結構的地理特點,不反映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歷史(縱向)可比性好,國際(橫向)可比性差;交叉變量,同時與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和地理特點有關,歷史可比性好,但國際可比性差。有些指標具有典型意義,采用“圖形”方式顯示它們的變化趨勢。

表1-17 產業結構變量的特點和分類

產業結構與國家經濟規模和經濟水平緊密相關,本節選擇美國等五個規模較大的經濟發達國家作為分析樣本。不同國家統計數據的完整性有差別,我們選擇統計數據最完整的時間段進行分析。為減少國別差異帶來的影響,我們采用美國等五國的算術平均值進行估算分析。雖然這種分析方法有一定誤差(國家規模差異帶來的誤差),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化趨勢,代表世界經濟產業結構變遷的前沿。

專欄1-1 數據分析方法簡介

按照《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建議的產業分類,我們對2017年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STAN)的統計數據進行了整理和估算。為保證各國之間數據的可比性,我們以數據完整的最小時間跨度為分析時間段,其中五個典型國家的完整數據鏈如下:

表 美、日、德、英、法五國數據鏈概況

時序分析的指標數據采用五國指標數據的算術平均值。在1970~2015年的前期和后期,由于部分國家的部分指標缺少數據,時序分析的指標數值為有統計數據的指標數據的算術平均值。美國的統計數據部分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BEA)。

一、世界產業水平的時序分析

在本《報告》中,產業水平指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涉及許多方面和要素,我們不可能對所有方面和要素都進行分析,只能選擇有代表性的方面和統計數據比較齊全的指標進行分析。下面重點討論人均增加值、人均總產值和人均需求。雖然這種分析不完備,但可以提供有用信息。

表1-18 1700~2015年產業水平的變遷(以人均增加值、人均需求為例)

注:時序分析的歷史數據來自:庫茲涅茨,1999;麥迪森,2003;米切爾,2002;OECD,2017。有些指標的變化趨勢不明顯,例如,人均采礦和采石的增加值、人均采礦和采石的需求、人均建筑業需求、人均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的需求。有些指標沒有統計數據,例如,人均國際組織活動的增加值、人均科學研發需求、人均旅行需求、人均行政和輔助需求、人均國際組織活動的需求。后同。

在2005~2015年期間:同一個國家人均GDP的變化趨勢會因為計量單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有時呈現相反的特點(表1-19)。人均GDP的變化趨勢必然與各個產業的人均增加值、人均總產值等的變化相關,在討論和引用這些指標的分析結果時需要謹慎對待。

表1-19 2005~2015年期間典型國家以不同計量單位測度的人均GDP變化趨勢

注: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World Bank,2017)的數據整理,并做出判斷。

1.人均增加值的時序分析

人均增加值的變化趨勢采用25個國家的樣本數據。這些國家大小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結構既有共性又有差別。這里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基于人均增加值的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20)。在35個指標中,29個指標為水平變量,6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上升變量35個。

表1-20 1960~2015年人均增加值的變化*

注:*人均GDP和三次產業數據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World Bank,2017),其他數據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STAN Database)(OECDa,2017)整理和估算。增加值單位為現價美元。**為2014年數據。***表示在2000~2015年期間出現下降,下降原因請參見表1-19的說明。考慮統一可比性,變化=2015年值÷1980年值。農業既是一個產業,又是一個集群和一個部門。國際組織活動沒有統計數據。后同。

表1-21 2000~2015年人均增加值的變化趨勢*

注:*人均GDP和三次產業數據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World Bank,2017),其他數據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

(1)人均增加值的變化趨勢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以數據規整的最小時間跨度為分析對象,在198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人均增加值增速:服務業>工業>農業,由此推導,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的提高速度:服務業>工業>農業。

其次,三大產業變遷。1980~2015年期間,人均增加值增速:知識產業>服務產業>物質產業。

其三,六大集群變遷。1980~2015年期間,人均增加值增速:基本服務≈人類服務>其他服務>流通服務>工業>農業。

其四,24個部門的變遷。1980~2015年期間,24個部門變遷的情況如下:

·農業集群變遷:人均農業增加值提高不足1倍。

·工業集群變遷:人均增加值增速:環境治理>公共事業>建筑業>制造業>采礦業。

·流通服務集群變遷:人均增加值增速:房地產和租賃>食宿服務>運輸和儲存>批發和零售業。

·其他服務集群變遷:人均增加值增速:其他勞務服務>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

·人類服務集群變遷:人均增加值增速:旅行>健康和社會幫助>信息和交流>藝術、娛樂和文娛>教育≈科學研發。

·基本服務集群變遷:人均增加值增速:行政和輔助>專業和技術活動>金融和保險>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成員組織活動。

(2)人均增加值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在1960~2015年期間,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人均增加值的國際相對差距都表現為先擴大后縮小;其中,人均工業增加值和人均服務業增加值的國際相對差距較大(表1-22)。

表1-22 1960~2015年三次產業人均增加值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注:根據世界銀行數據(World Bank,2017)計算而得。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采用新西蘭2012年數據。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三大產業的國際絕對差距均擴大;而知識產業人均增加值的國際相對差距擴大,物質產業和服務產業人均增加值的國際相對差距先上升后下降(表1-23)。

表1-23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大產業人均增加值的國際差距

注: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采用2014年數據,后同。

2.人均總產值的時序分析

人均總產值分析選擇35個人均總產值指標為代表進行分析;其中,29個指標為水平變量,6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上升變量35個。

(1)人均總產值的變化趨勢

與人均增加值的分析方法相類似,這里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基于人均總產值的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24)。

表1-24 1970~2015年人均總產值的變化

注: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總產值單位為現價美元。變化=2015年值÷1980年值。*表示在2000~2015年期間出現下降。

表1-25 2000~2015年人均總產值的變化趨勢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24。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198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人均總產值增速:服務業>工業>農業。

其次,三大產業變遷。1980~2015年期間,三大產業人均總產值增速:知識產業>服務產業>物質產業

其三,六大集群變遷。1980~2015年期間,六大集群人均總產值增速:基本服務>人類服務>其他服務>流通服務>工業>農業。

其四,24個部門的變遷。1980~2015年期間,24個部門變遷的情況如下:

·農業集群變遷:人均農業總產值提高不足1倍。

·工業集群變遷:人均總產值增速:環境治理>公共事業>建筑業>制造業>采礦業。

·流通服務集群變遷:人均總產值增速:房地產和租賃>食宿服務>運輸和儲存>批發和零售業。

·其他服務集群變遷:人均總產值增速:其他勞務服務>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

·人類服務集群變遷:人均總產值增速:旅行>健康和社會幫助>信息和交流>教育>藝術、娛樂和文娛>科學研發。

·基本服務集群變遷:人均總產值增速:行政和輔助>專業和技術活動>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金融和保險>成員組織活動。

(2)人均總產值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間,工業和服務業人均總產值的國際相對差距都為先擴大后縮小;其中,人均服務業增加值的國際相對差距較大(表1-26)。

表1-26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次產業人均總產值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計算同表1-24。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人均物質產業總產值和人均服務產業總產值的國際相對差距先擴大后縮小,人均知識產業總產值的國際相對差距擴大(表1-27)。

表1-27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大產業人均總產值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計算同表1-24。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3.人均需求的時序分析

在經濟學中,需求是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O'Sullivan,2003);而所有消費個體愿意購買某一商品或服務的總數量稱為需求量。這里人均需求等于人均需求量,人均需求統計數據目前難以獲取。基于一般均衡原理,人均需求≈人均供給=人均總產值+人均凈進口。我們選擇30個人均需求指標為代表進行分析;其中,26個指標為水平變量,4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上升變量30個。

(1)人均需求的變化趨勢

這里我們仍然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基于人均需求的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28)。

表1-28 1995~2011年人均需求的變化

注:根據OECD投入產出數據庫(Input-Output Database)(OECDb,2017)整理和估算。需求單位為現價美元。變化=終點÷起點。人均科學研發需求、人均旅行需求、人均行政和輔助需求、人均國際組織活動需求,沒有統計數據。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1995~2011年期間,三次產業人均需求增速:服務業>工業>農業。

其次,三大產業變遷。1995~2011年期間,三大產業人均需求增速:知識產業>服務產業>物質產業。

其三,六大集群變遷。1995~2011年期間,六大集群人均需求增速:其他服務>人類服務>基本服務>流通服務>工業>農業。

其四,24個部門的變遷。1995~2011年期間,24個部門變遷的情況如下:

·農業集群變遷:人均農業需求提高不足1倍。

·工業集群變遷:人均需求增速:采礦業>環境治理>公共事業>制造業>建筑業。

·流通服務集群變遷:人均需求增速:房地產和租賃>食宿服務>運輸和儲存>批發和零售業。

·其他服務集群變遷:人均需求增速:其他勞務服務>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

·人類服務集群變遷:人均需求增速:藝術、娛樂和文娛>信息和交流>健康和社會幫助>教育。

·基本服務集群變遷:人均需求增速:成員組織活動>專業和技術活動>金融和保險>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

(2)人均需求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54個樣本國家在1995~2011年期間,工業人均需求和服務業人均需求的國際相對差距逐漸減小(表1-29)。

表1-29 54個國家1995~2011年三次產業人均需求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28。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54個樣本國家在1995~2011年期間,三大產業人均需求的國際相對差距都在逐漸縮小(表1-30)。

表1-30 54個國家1970~2015年三大產業人均需求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28。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4.優勢產業變遷的時間差

在1970~2015年期間,優勢產業的更替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優勢產業指在產業結構不同層次中人均增加值或人均總產值最大的產業。一般而言,以人均增加值衡量的優勢產業占據優勢地位的起始時間,早于以人均總產值衡量的優勢產業占據優勢地位的起始時間。由此可見,產業結構的演進受產業質量的影響較大。

在1970~2015年期間,五國平均基于人均增加值和人均總產值的比較,優勢產業的時間差是:在三次產業中,服務業成為優勢產業的時間差約為20年。在三大產業中,知識產業成為優勢產業的時間差約為10年(表1-31)。

表1-31 1970~2015年優勢產業的時間差(基于人均增加值和人均總產值的比較)

二、世界產業結構的時序分析

產業結構涉及許多方面和要素,我們不可能對每一個方面和要素都進行分析,只能選擇有代表性的方面和統計數據比較齊全的指標進行分析。在本《報告》中,重點討論增加值結構、總產值結構、需求結構和就業結構。盡管這種分析很不完備,但可以提供有用信息。

表1-32 1700~2015年產業結構的變遷(以增加值結構、就業結構為例)

注:時序分析的歷史數據來自:庫茲涅茨,1999;麥迪森,2003;米切爾,2002;World Bank,2017;OECD,2017;后同。無國際組織活動增加值比例、國際組織活動就業比例的統計數據。

1.增加值結構的時序分析

增加值結構的變化趨勢采用25個國家的樣本數據。由于國家大小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結構既有共性又有差別。這里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產業增加值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33)。在34個指標中,25個指標為水平變量,9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上升變量9個,下降變量7個,轉折變量13個,波動變量5個。

表1-33 1970~2015年產業增加值比例的變化*

注:*三次產業數據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World Bank,2017),其他數據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比例單位為%。**表示存在較大的國別差異。波動指先上升后波動。變化=2015年值-1980年值。農業既是一個產業,又是一個集群和一個部門。國際組織活動增加值比例沒有統計數據,此處省略。三大產業增加值比例加和不等于100%是由于樣本國家數據不全所致。后同。

(1)增加值結構的變化趨勢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19世紀以來,農業增加值比例下降,工業增加值比例先上升后下降,服務業增加值比例上升。

2015年,世界平均農業增加值比例為4%,工業27%,服務業69%;高收入國家平均為:農業2%,工業24%,服務業74%;中國:農業9%,工業41%,服務業50%(World Bank,2017)。

其次,三大產業變遷。1970~2015年期間,物質產業增加值比例下降,服務業增加值比例先上升后波動,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上升。2015年,五國平均值:物質產業增加值比例約為21%,服務產業增加值比例約為34%,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約為45%。

其三,六大集群變遷。1970~2015年期間,農業增加值比例和工業增加值比例下降;流通服務增加值比例和基本服務增加值比例先上升后波動,其他服務增加值比例和人類服務增加值比例上升。

其四,24個部門的變遷。1970~2015年期間,24個部門變遷的情況如下:

·農業集群變遷:農業增加值比例降低。

·工業集群變遷:制造業和建筑業增加值比例下降,采礦業增加值比例、公共事業增加值比例和環境治理增加值比例先上升后下降。

·流通服務集群變遷:食宿服務增加值比例上升;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比例、運輸和儲存增加值比例、房地產和租賃增加值比例先上升后下降。

·其他服務集群變遷:其他勞務服務增加值比例上升,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增加值比例先上升后下降。

·人類服務集群變遷:藝術、娛樂和文娛增加值比例,健康和社會幫助增加值比例上升;信息和交流增加值比例、教育增加值比例和旅行增加值比例先上升后下降;科學研發增加值比例波動。

·基本服務集群變遷:行政和輔助的增加值比例上升;金融和保險增加值比例、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增加值比例、成員組織活動增加值比例先上升后下降;專業和技術活動增加值比例波動。

(2)增加值比例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在1970~2015年期間,農業增加值比例的世界前沿值(最小值)減小,農業增加值比例的國際相對差距逐漸擴大;服務業增加值比例的世界前沿值(最大值)上升;在2000~2015年期間,工業增加值比例的世界前沿值(最小值)下降,國際相對差距在擴大(表1-34)。

表1-34 1970~2015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33。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的最大值在增大;在2000~2015年期間,物質產業增加值比例的最大值在減小,而服務產業增加值比例的最大值在逐漸上升(表1-35)。

表1-35 24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大產業增加值比例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33。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再次,六大集群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工業、流通服務、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四個方面增加值比例的國際絕對差距較大;而農業增加值比例的相對國際差距較大(表1-36)。

表1-36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六大集群增加值比例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33。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2.總產值結構的時序分析

與增加值結構分析方法相類似,這里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產業總產值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37)。在34個指標中,25個指標為水平變量,9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上升變量19個,下降變量8個,波動變量5個,轉折變量2個。

表1-37 1970~2015年產業總產值比例的變化

注: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的整理和估算。比例單位為%。**表示存在較大的國別差異。變化=2015年值-1980年值。農業既是一個產業,又是一個集群和一個部門。國際組織活動總產值比例沒有統計數據,此處省略。三大產業總產值比例加和不等于100%是由于樣本國家數據不全所致。后同。

(1)總產值結構的變化趨勢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1970~2015年期間,農業和工業總產值比例下降,服務業總產值比例上升。

其次,三大產業變遷。1970~2015年期間,物質產業總產值比例大幅降低,知識產業總產值比例大幅提高,服務產業總產值比例上升幅度比較平緩。

其三,六大集群變遷。1970~2015年期間,基本服務和人類服務總產值比例大幅提高,流通服務總產值比例上升平緩;而農業總產值和工業總產值比例下降;其他服務總產值比例先上升后下降。

其四,24個部門的變遷。1970~2015年期間,24個部門變遷的具體情況如下:

·農業集群變遷:農業總產值比例降低。

·工業集群變遷:環境治理總產值比例上升,制造業、建筑業和采礦業的總產值比例下降,公共事業總產值比例先上升后下降。

·流通服務集群變遷:房地產和租賃、運輸和儲存的總產值比例上升,而批發和零售、食宿服務總產值比例波動。

·其他服務集群變遷:其他勞務服務總產值比例上升,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總產值比例波動。

·人類服務集群結構變遷:五個部門的總產值比例都在上升,增速:健康和社會幫助>信息和交流>教育>藝術、娛樂和文娛>旅行。科學研發總產值比例波動。

·基本服務集群變遷:金融和保險、專業和技術活動、行政和輔助、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的總產值比例均上升,成員組織活動的總產值比例波動。

(2)總產值比例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在1970~2015年期間,農業總產值比例的國際絕對差距逐漸縮小,而工業總產值比例的國際絕對差距在擴大;服務業總產值比例的世界前沿值(最大值)上升(表1-38)。

表1-38 1970~2015年三次產業總產值比例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37。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三大產業總產值比例的國際絕對差距都在擴大;其中知識產業總產值比例的最大值在增大(表1-39)。

表1-39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大產業總產值比例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37。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再次,六大集群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工業、流通服務、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四個方面總產值比例的國際絕對差距較大;同時,這四個方面的國際絕對差距也在擴大,但是存在一定的波動(表1-40)。

表1-40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六大集群總產值比例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37。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3.需求結構的時序分析

與前述分析方法相類似,這里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產業需求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41)。在28個指標中,19個指標為水平變量,9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上升變量12個,下降變量6個,波動變量10個。

表1-41 1995~2011年產業需求比例的變化

注:根據OECD投入產出數據庫(OECDb,2017)整理和估算。比例單位為%。*表示存在較大的國別差異。變化=2011年值-1995年值。農業既是一個產業,又是一個集群和一個部門。科學研發,旅行,藝術、娛樂和文娛,行政輔助和國際組織活動需求比例,沒有統計數據,此處省略。

(1)需求結構的變化趨勢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1995~2011年期間,農業和工業需求比例下降,服務業需求比例上升。

其次,三大產業變遷。1995~2011年期間,物質產業需求比例降低,知識產業需求比例提高,服務產業需求比例波動。

其三,六大集群變遷。1995~2011年期間,三個產業集群需求比例上升,上升幅度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人類服務、基本服務、其他服務;農業需求和工業需求比例下降;流通服務需求比例波動。

其四,24個部門的變遷。1995~2011年期間,24個部門變遷的情況如下:

·農業集群變遷:農業需求比例降低。

·工業集群變遷:采礦業需求比例上升,制造業和建筑業需求比例下降,公共事業和環境治理需求比例波動。

·流通服務集群變遷:房地產和租賃需求比例上升,批發和零售業、運輸和儲存需求值比例下降,運輸和儲存、食宿服務需求比例波動,存在國別差異。

·其他服務集群變遷:其他勞務服務需求比例上升,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需求比例波動。

·人類服務集群變遷:有統計數據的三個部門需求比例都在上升,增速:健康和社會幫助>信息和交流>教育。

·基本服務集群變遷:專業和技術活動的需求比例上升,金融和保險、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成員組織的活動需求比例波動。

(2)需求結構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在1995~2011年期間,農業需求比例的國際相對差距較大,而工業和服務需求比例的國際相對差距較小(表1-42)。

表1-42 54個樣本國家1995~2011年三次產業需求比例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41。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54個樣本國家在1995~2011年期間,知識產業需求比例的國際相對差距擴大,物質產業需求比例的國際絕對差距較大(表1-43)。

表1-43 54個樣本國家1995~2011年三大產業需求比例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41。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再次,六大集群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54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農業、工業、流通服務、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五個方面需求比例的國際絕對差距較大;農業需求比例的相對國際差距較大(表1-44)。

表1-44 54個樣本國家1995~2011年六大集群需求比例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41。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4.就業結構的時序分析

與前述方法相類似,這里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產業就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45)。在34個指標中,28個指標為水平變量,6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上升變量12個,下降變量10個,波動變量3個,轉折變量9個。

表1-45 1970~2015年產業就業比例的變化*

注:*三次產業數據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World Bank,2017),其他數據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比例單位為%。**表示存在較大的國別差異。波動為先上升后波動。變化=2015年值-1990年值。農業既是一個產業,又是一個集群和一個部門。國際組織活動就業比例沒有統計數據,此處省略。三大產業就業比例加和不等于100%是由于樣本國家數據不全所致。后同。

(1)就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19世紀以來,農業就業比例下降,工業就業比例先上升后下降,服務業就業比例上升。

其次,三大產業變遷。1970~2015年期間,物質產業就業比例降低,服務產業就業比例先上升后波動,知識產業就業比例上升幅度比較平緩。

其三,六大集群變遷。1970~2015年期間,其他服務和人類服務的就業比例上升,流通服務就業比例先上升后波動,農業、工業和基本服務的就業比例下降。

其四,24個部門的變遷。1970~2015年期間,24個部門就業比例變遷情況如下:

·農業集群變遷:農業就業比例降低。

·工業集群變遷:環境治理就業比例上升,采礦業、建筑業、制造業和公共事業就業比例下降。

·流通服務集群變遷:食宿服務就業比例上升,批發和零售業、運輸儲存就業比例先上升后下降,房地產和租賃的就業比例先上升后波動。

·其他服務集群變遷:其他勞務服務就業比例上升,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就業比例先上升后下降。

·人類服務集群變遷:科學研發,藝術、娛樂和文娛,健康和社會幫助就業比例上升;信息和交流、旅行、教育就業比例先上升后下降。

·基本服務集群變遷:專業技術活動、行政和輔助的就業比例上升,金融和保險、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成員組織活動就業比例先上升后下降。

(2)就業比例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在1970~2015年期間,工業就業比例的最大值減小,服務業就業比例的最大值增大(表1-46)。

表1-46 1970~2015年三次產業就業比例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45。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三大產業就業比例的國際差距在擴大;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就業比例的最大值在增大(表1-47)。

表1-47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大產業就業比例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45。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再次,六大集群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人類服務、工業、農業三個方面就業比例的國際絕對差距較大;農業和其他服務就業比例的相對國際差距較大(表1-48)。

表1-48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六大集群就業比例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45。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5.產業結構變遷的比較分析

產業結構變遷的分析涉及許多變量,本節重點分析產業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相似性和偏離程度、主導產業及其國際時間差。

專欄1-2 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與偏離度

·產業結構相似系數

為了比較國家間產業發展狀況,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提出了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的概念,用以測度國家間產業結構的相似程度。

式中,i和j表示兩個國家,xin和xjn分別表示部門n在國家i和j中增加值比例。相似系數的值在0和1之間,當相似系數為1時,表明兩個國家產業結構相同,當相似系數為0時,表明兩個國家產業結構完全不同。在過去的30多年里,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被廣泛應用于區域間產業增加值結構的對比,同時,其應用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用以測度同一區域內產業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相似程度,此時,i和j表示某區域內產業的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xin和xjn分別表示部門n的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

·產業結構偏離度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指產業增加值比例與其就業比例的差異程度。學界在計算產業結構偏離度方面存在兩種計算方法:

式中,xin和xjn分別表示部門n的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本《報告》采用第二種計算方法。

為了綜合比較國家間產業結構的偏離程度,本《報告》采用平均產業結構偏離度(即各產業偏離度絕對值的算術平均值)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UNIDO.1979.World Industry since 1960:Process and Prospects.New York:United Nations.

(1)典型國家三次產業的比較分析

首先,典型國家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相似性。1800年以來,六個典型國家增加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業結構和生產結構的相似系數逐漸增大,偏離程度逐步縮小(表1-49)。

表1-49 典型國家1800~2014年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相似系數

注:*為1820年數據。

其次,典型國家三次產業的平均偏離度。

表1-50 典型國家1800~2014年三次產業的偏離度

其三,典型國家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的國際時間差。1800年以來典型國家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的國際時間差。以英國三個階段的產業結構為參照,比較美、日、德、法、中五國不同時期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表1-51),當兩國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大于或等于0.99時,可以認為兩國產業結構基本一致。

·英國1800年的產業結構與日本1900年的產業結構基本一致。

·英國1960年產業結構與日、德1980年的產業結構基本一致。

·英國2000年產業結構與日本2014年和德、法2010年基本一致。

表1-51 英國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與美、日、德、法、中的相似系數

注:英國1800年三次產業(農、工、服)增加值比例=33:21:46;英國1960年三次產業(農、工、服)增加值比例=3:47:50;英國2000年三次產業(農、工、服)增加值比例=1:27:72。請注意四舍五入的影響。

其四,典型國家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的國際時間差。1820年以來,典型國家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的國際時間差。以英國三個階段的就業結構為參照,比較美、日、德、法、中五國不同時期的就業結構相似系數(表1-52),當兩國就業結構相似系數大于或等于0.99時,可以認為兩國就業結構基本一致。

·英國1820年的就業結構與美、法1900年和日本1960年的就業結構基本一致。

·英國2000年的就業結構與德、日2010年就業結構基本一致。

表1-52 英國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與美、日、德、法、中的相似系數

注:英國1820年三次產業(農、工、服)就業比例=33:21:46;英國1960年三次產業(農、工、服)就業比例=3:47:50;英國2000年三次產業(農、工、服)就業比例=1:27:72。請注意四舍五入的影響。

(2)典型國家三大產業中主導產業的變遷和國際時間差

其一,三大產業中基于增加值比例的主導產業和國際時間差。1970~2015年期間,美國和德國先后從物質產業為主導過渡到以知識產業為主導,而日本是從物質產業為主導向服務產業為主導過渡。盡管受數據獲取限制,但是英、法兩國都已進入知識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

表1-53 典型國家1970~2015年期間三大產業中的主導產業的變遷(基于增加值比例)

注:主導產業指三大產業中增加值比例最大的產業。

其二,三大產業中基于總產值比例的主導產業和國際時間差。1970~2015年期間,美國、英國和法國先后從物質產業為主導過渡到以知識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而日本和德國仍以物質產業為主導。

表1-54 典型國家1970~2015年期間三大產業中的主導產業的變遷(基于總產值比例)

注:主導產業指三大產業中總產值比例最大的產業。

其三,三大產業中基于需求比例的主導產業和國際時間差。1995~2011年期間,美國、英國和法國先后從物質產業需求為主導過渡到以知識產業需求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而日本和德國仍以物質產業需求為主導。

表1-55 典型國家1995~2011年期間三大產業中的主導產業的變遷(基于需求比例)

注:主導產業指三大產業中需求比例最大的產業。

其四,三大產業中基于就業比例的主導產業和國際時間差。2000年以來,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知識產業吸納就業比例最高,而日本服務產業吸納就業比例最高。

表1-56 典型國家1970~2015年期間三大產業中的主導產業的變遷(基于就業比例)

注:主導產業指三大產業中就業比例最大的產業。

(3)五國平均主導產業的變遷和比較

在1970~2015年期間,主導產業的更替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用不同指標衡量的主導產業存在差異。在不同歷史截面,不同國家的主導產業和產業的結構有較大差別。

首先,基于增加值比例和總產值比例比較的主導產業變遷的時間差。在1970~2015年期間,以增加值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早于以總產值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

基于增加值比例和總產值比例的比較,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如下:

·在三次產業中,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大于20年。

·在三大產業中,知識產業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約為10年。

·在六大集群中,流通服務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5年。

·在流通服務集群中,房地產和租賃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約為15年。

·在其他服務集群中,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約為7年。

·在人類服務集群中,健康和社會幫助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0年。

表1-57 1970~2015年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基于產業增加值比例和總產值比例的比較)

其次,基于增加值比例和需求比例比較的主導產業變遷的時間差。在1970~2015年期間,以增加值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早于以需求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

基于增加值比例和需求比例的比較,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如下:

·在三大產業中,知識產業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5年。

·在六大集群中,流通服務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5年。

·在流通服務集群中,房地產和租賃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5年。

·在其他服務集群中,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大于42年。

·在基本服務集群中,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大于45年。

表1-58 1970~2015年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基于產業增加值比例和需求比例的比較)

其三,基于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比較的主導產業變遷的時間差。在1970~2015年期間,以增加值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早于以就業比例衡量的主導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起始時間。

基于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的比較,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如下:

·在三大產業中,知識產業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0年。

·在六大集群中,流通服務集群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約為10年。

·在流通服務集群中,房地產和租賃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5年。

·在其他服務集群中,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成為主導產業的時間差約30年。

表1-59 1970~2015年主導產業的時間差(基于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的比較)

其四,2015年五國平均主導產業的比較。在三次產業中,服務業都是主導產業。在三大產業中,基于增加值比例、總產值比例和就業比例的主導產業是知識產業,基于需求比例的主導產業是物質產業。在六大集群中,基于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的主導產業是流通服務,基于總產值比例和需求比例的主導產業是工業。

表1-60 2015年五國平均主導產業的分類比較

注:*為2011年值。前五大產業按占比從大到小排序。

三、世界產業質量的時序分析

產業質量涉及許多方面和要素,我們不可能對每一個方面和要素都進行分析,只能選擇有代表性的方面和統計數據比較齊全的指標進行分析。在本《報告》中,重點討論產業勞動生產率、凈利潤率、增加值率、創新密度和環境壓力。盡管這種分析很不完備,但可以提供有用信息。

表1-61 1700~2015年產業質量的變遷(以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為例)

注:時序分析的歷史數據來自:庫茲涅茨,1999;麥迪森,2003;米切爾,2002;OECD,2017;后同。國別差異指存在波動或短期的下降。無統計數據的指標:國際組織活動的勞動生產率。

1.勞動生產率的時序分析

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趨勢采用25個國家的樣本數據。這些國家大小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結構既有共性又有差別。這里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基于勞動生產率的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62)。在35個指標中,29個指標為水平變量,6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上升變量35個。

表1-62 1970~2015年產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化*

注:*總勞動生產率和三次產業數據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World Bank,2017),其中1990年值為1991年數據;其他數據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生產率單位為現價美元。**表示在2000~2015年期間出現下降,下降原因請參見表1-19的說明。考慮統一可比性,變化=2015年值÷1990年值。農業既是一個產業,又是一個集群和一個部門。國際組織活動勞動生產率沒有統計數據,此處省略。

(1)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趨勢

首先,總勞動生產率的變化。1990~2015年期間,五國典型國家平均勞動生產率提高。

其次,三次產業變遷。在198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速:農業>工業>服務業。

其三,三大產業變遷。1990~2015年期間,勞動生產率增速:物質產業>知識產業>服務產業。

其四,六大集群變遷。1990~2015年期間,勞動生產率增速:基本服務≈工業>其他服務>人類服務≈流通服務>農業。

其五,24個部門的變遷。1990~2015年期間,24個部門變遷的情況如下:

·農業集群變遷: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約1倍。

·工業集群變遷:勞動生產率增速:公共事業>環境治理>制造業>建筑業>采礦業。

·流通服務集群變遷:勞動生產率增速:批發和零售業≈運輸和儲存>房地產和租賃>食宿服務。

·其他服務集群變遷:勞動生產率增速:其他勞務服務>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

·人類服務集群變遷:勞動生產率增速:旅行>教育>藝術、娛樂和文娛>科學研發>信息和交流>健康和社會幫助。

·基本服務集群變遷:勞動生產率增速: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行政和輔助>成員組織活動>金融和保險>專業和技術活動。

(2)勞動生產率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在1991~2015年期間,工業和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絕對差距增大;其中,農業和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相對差距較大(表1-63)。

表1-63 1991~2015年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62。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三大產業的國際絕對差距均擴大,而國際相對差距先上升后下降(表1-64)。

表1-64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大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62。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2.凈利潤率的時序分析

凈利潤率的變化趨勢采用25個國家的樣本數據。這些國家大小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結構既有共性又有差別。這里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基于凈利潤率的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65)。在35個指標中,31個指標為水平變量,4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上升變量10個,下降變量6個,轉折變量7個,波動變量12個。

表1-65 1970~2015年產業凈利潤率的變化*

注:*數據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凈利潤率單位為%。**表示存在國別差異。考慮統一可比性,變化=2015年值-1990年值。農業既是一個產業,又是一個集群和一個部門。國際組織活動凈利潤率沒有統計數據,此處省略。

(1)凈利潤率的變化趨勢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在1990~2015年期間,農業凈利潤率下降,工業和服務業凈利潤率波動。

其次,三大產業變遷。1990~2015年期間,服務產業凈利潤率上升,物質產業凈利潤率波動,知識產業凈利潤率先升后降。

其三,六大集群變遷。1990~2015年期間,工業和流通服務的凈利潤率提高,農業和其他服務凈利潤率下降,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的凈利潤率先升后降。

其四,24個部門的變遷。1990~2015年期間,24個部門變遷情況如下:

·農業集群變遷:農業凈利潤率下降。

·工業集群變遷:制造業凈利潤率上升,而環境治理凈利潤率下降,采礦業、建筑業和公共事業凈利潤率波動。

·流通服務集群變遷:運輸儲存、食宿服務凈利潤率上升,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和租賃的凈利潤率波動。

·其他服務集群變遷:其他勞務服務、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的凈利潤率下降。

·人類服務集群變遷:教育,藝術、娛樂和文娛的凈利潤率提高;而信息和交流、健康和社會幫助的凈利潤率先上升后下降;科學研發和旅行的凈利潤波動。

·基本服務集群變遷:專業和技術活動、行政和輔助的凈利潤率先上升后下降,金融和保險、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的凈利潤率上升,成員組織活動的凈利潤率波動。

(2)凈利潤率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在1970~2015年期間,農業和服務業凈利潤率的國際絕對差距都擴大,而工業凈利潤率的國際絕對差距先擴大后減小(表1-66)。

表1-66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次產業凈利潤率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65。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服務產業凈利潤率的國際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擴大(表1-67)。

表1-67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大產業凈利潤率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65。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3.增加值率的時序分析

增加值率的變化趨勢分析基于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表1-68)。在35個指標中,29個指標為水平變量,6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上升變量9個,下降變量10個,波動變量16個。

表1-68 1970~2015年產業增加值率的變化

注:數據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增加值率單位為%。**表示存在國別差異。考慮統一可比性,變化=2015年值-1980年值。農業既是一個產業,又是一個集群和一個部門。國際組織活動沒有統計數據,此處省略。

(1)增加值率的變化趨勢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以數據規整的最小時間跨度為分析對象,在198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增加值率增速:服務業>工業,農業增加值率下降。

其次,三大產業變遷。1980~2015年期間,增加值率增速:物質產業和服務產業增加值率提高,知識產業增加值率下降。

其三,六大集群變遷。1980~2015年期間,工業增加值率上升,農業和基本服務增加值率下降,人類服務、其他服務、流通服務的增加值率波動。

其四,24個部門的變遷。1980~2015年期間,24個部門變遷情況如下:

·農業集群變遷:人均農業增加值率下降。

·工業集群變遷:建筑業增加值率上升,環境治理增加值率下降,而其他三個部門增加值率波動。·流通服務集群變遷:房地產和租賃增加值率下降,食宿服務、運輸和儲存、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率波動。

·其他服務集群變遷: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增加值率上升,其他勞務服務增加值率波動。

·人類服務集群變遷:旅行增加值率上升;教育、信息和交流增加值率下降;科學研發,藝術、娛樂和文娛,健康和社會幫助增加值率波動。

·基本服務集群變遷:行政和輔助、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增加值率下降,而金融保險、專業技術、成員組織活動的增加值率波動。

(2)增加值率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在1970~2015年期間,農業和服務業增加值率的國際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都在擴大(表1-69)。

表1-69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次產業增加值率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68。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增加值率的國際絕對差距擴大(表1-70)。

表1-70 25個樣本國家1970~2015年三大產業增加值率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68。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4.創新密度的時序分析

創新密度的變化趨勢采用25個國家的樣本數據。這些國家大小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結構既有共性又有差別。這里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基于創新密度的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71)。在13個指標中,13個指標為水平變量;上升變量13個。

表1-71 2005~2015年產業創新密度的變化

注:數據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密度單位為%。*表示存在國別差異。考慮統一可比性,變化=2015年值-2005年值。

(1)創新密度的變化趨勢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200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創新密度增速:工業>服務業≈農業。

其次,三大產業變遷。2000~2015年期間,創新密度增速:物質產業>知識產業>服務產業。

其三,六大集群變遷。2000~2015年期間,創新密度增速:工業>基本服務>人類服務≈農業>其他服務>流通服務。

(2)創新密度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在2005~2015年期間,農業創新密度的國際相對差距擴大(表1-72)。

表1-72 2005~2015年三次產業創新密度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71。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其次,三大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25個樣本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物質產業創新密度的國際絕對差距擴大,國際相對差距減小(表1-73)。

表1-73 25個樣本國家2005~2015年三大產業創新密度的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71。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5.環境壓力的時序分析

環境壓力的變化趨勢采用25個國家的樣本數據。這些國家大小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結構既有共性又有差別。這里采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發展指標的算術平均值為代表,分析基于環境壓力的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表1-74)。在9個指標中,8個指標為水平變量,1個指標為交叉變量;下降變量8個,地域變量1個。

表1-74 1990~2015年產業環境壓力的變化

注:數據根據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壓力單位為千克油當量/美元。考慮統一可比性,變化=2015年值-1990年值。

(1)環境壓力的變化趨勢

首先,三次產業變遷。在1990~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環境壓力降低速度:工業>服務業>農業。

其次,典型部門變遷。1990~2015年期間,環境壓力降低速度:交通>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

(2)環境壓力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

首先,三次產業的世界前沿和國別差異。在1990~2015年期間,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環境壓力的國際差距均呈現波動狀態(表1-75)。

表1-75 1990~2015年三次產業環境壓力的世界前沿和國際差距

注:數據來源和處理同表1-74。絕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后同。

6.優質產業變遷的時間差

在1970~2015年期間,五國平均的優質產業更替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優質產業指在產業結構不同層次中勞動生產率、凈利潤率或增加值率最大的產業。

其一,基于勞動生產率和凈利潤率衡量的優質產業變遷的時間差。

在1970~2015年期間,基于勞動生產率和凈利潤率比較的優質產業時間差是:在三次產業中,工業成為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大于5年。在三大產業中,物質產業成為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5年(表1-76)。

表1-76 1970~2015年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基于勞動生產率和凈利潤率的比較)

其二,基于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值率衡量的優質產業變遷的時間差。

在1970~2015年期間,基于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值率比較的優質產業時間差是:在三次產業中,工業成為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大于5年。在三大產業中,物質產業成為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大于15年(表1-77)。

表1-77 1970~2015年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基于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值率的比較)

其三,基于凈利潤率和增加值率衡量的優質產業變遷的時間差。

在1970~2015年期間,基于凈利潤率和增加值率比較的優質產業和時間差如表1-78。

表1-78 1970~2015年優質產業的時間差(基于凈利潤率和增加值率的比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台市| 湾仔区| 什邡市| 茶陵县| 喜德县| 贵南县| 秀山| 军事| 铜梁县| 会同县| 淅川县| 屏山县| 天等县| 临海市| 新蔡县| 曲周县| 盐亭县| 沙河市| 青田县| 冷水江市| 吕梁市| 内江市| 金湖县| 桑植县| 庄河市| 大埔区| 桐庐县| 长汀县| 沙田区| 纳雍县| 友谊县| 深圳市| 中宁县| 桦甸市| 荥经县| 五家渠市| 云霄县| 河南省| 年辖:市辖区| 上犹县|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