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全譯本導讀(上、下冊)
- 韓立余
- 3952字
- 2019-11-29 11:45:31
第6章 貿易救濟
導讀
A節保障措施
第6.1條:定義
本節中:
國內產業,指相對于某一進口產品而言,一締約方境內的同類貨物或直接競爭貨物的全體生產商,或者同類貨物或直接競爭貨物的總產量占該貨物國內總產量主要部分的生產商;
嚴重損害,指國內產業狀況遭受全面重大減損;
嚴重損害威脅,指建立在事實基礎上,而非僅憑指控、推測或極小的可能性斷定的明顯迫近的嚴重損害;
過渡期,就某一特定貨物而言,自本協定生效之日起3年。但是,如果貨物的關稅取消是在一個更長時間后開始,過渡期將是該貨物分階段取消關稅的時間;
過渡性保障措施,指第6.3.2條所述的措施(過渡性保障措施的實施)。
第6.2條:全球保障措施
1.本協定的任何規定不影響締約各方在《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19條和《保障措施協定》中的權利與義務。
2.除第3款規定之外,本協定中的任何條款不對締約各方根據《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19條和《保障措施協定》采取措施賦予任何權利或者施加任何義務。
3.發起保障措施調查程序的締約方應該向其他締約方提供其已根據《保障措施協定》第12.1(a)條向WTO保障措施委員會提交通知的電子副本。
4.對根據本協定設立的關稅配額進口的產品,任何締約方不得采取或維持本章規定的保障措施。根據《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19條和《保障措施協定》采取保障措施的締約方,對該締約方根據本協定設立關稅配額的、且規定在該締約方關稅減讓表附錄A之附件2-D(關稅取消)中的原產貨物進口,可不采取保障措施,但前提條件是該進口沒有引起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
5.任何締約方不得對同一貨物在同一時間采取或維持下列兩項或兩項以上保障措施:
(a)本章下的過渡性保障措施;
(b)根據《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19條和《保障措施協定》采取的保障措施;
(c)減讓表附錄B之附件2-D(關稅取消)規定的保障措施;或者
(d)根據第4章(紡織品與服裝)采取的緊急措施。
第6.3條:過渡性保障措施的實施
1.由于根據本協定降低或消除關稅的結果,一締約方可以在過渡期內采取第2款規定的過渡性保障措施:
(a)另一締約方的原產貨物,單獨以相對于國內生產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數量進口到一締約方境內,并且因此對國內生產同類貨物或直接競爭貨物的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或者
(b)兩個或兩個以上締約方的原產貨物,集體以相對于國內生產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數量進口到一締約方境內,并且因此對國內生產同類貨物或直接競爭貨物的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如果采取過渡性保障措施的締約方證明,對于來自被采取臨時保障措施締約方的進口,從本協定對這些締約方生效之日起,來自這些締約方中的每一個締約方的原產貨物進口相對于國內生產都出現了絕對增長或相對增長。
2.如果第1款的條件得到滿足,締約方可以在防止或補救嚴重損害并促進調整所必需的范圍內:
(a)中止本協定規定的對該貨物關稅稅率的進一步降低;或
(b)將該貨物的關稅稅率提高到不超過下述最低水平:
(i)采取該保障措施時正在執行的最惠國關稅稅率;
(ii)本協定對該締約方生效前一日執行的最惠國關稅稅率。
締約各方理解,無論是關稅配額還是數量限制,都不應是過渡性保障措施可能采取的形式。
第6.4條:過渡性保障措施的標準
1.締約方只能在防止或救濟嚴重損害并促進調整所必需的期限內維持過渡性保障措施。
2.該期限不得超過兩年。但是,當采取該措施的締約方主管機關根據第6.5條(調查程序和透明度要求)所述程序,認定繼續實施該過渡性保障措施對于防止或救濟嚴重損害和促進調整是必需的,該期限可以延長1年。
3.過渡期到期后,任何締約方不得維持過渡性保障措施。
4.如果過渡性保障措施的預期實施期限超過1年,為了促進調整,采取該措施的締約方應該在實施期間定期逐步取消限制。
5.在過渡性保障措施終止時,采取措施的締約方應該適用在該締約方附件2-D減讓表(關稅取消)中規定的關稅稅率,猶如該締約方從未采取過渡性保障措施。
6.任何締約方均不得對同一貨物采用一次以上的過渡性保障措施。
第6.5條:調查程序和透明度要求
1.締約方只能在其主管機關根據《保障措施協定》第3條和第4.2(c)款的規定進行調查后方可采取過渡性保障措施。為此,《保障措施協定》第3條和第4.2(c)款納入本協定,并在做必要修改后成為本協定的組成部分。
2.在第1款所述調查中,締約方應該遵守《保障措施協定》第4.2(a)款和第4.2(b)款的要求。為此,《保障措施協定》第4.2(a)款和第4.2(b)款納入本協定,并在做必要修改后成為本協定組成部分。
第6.6條:通知和咨詢
1.如發生下列情況,一締約方應該迅速書面通知其他締約方:
(a)根據本章規定發起過渡性保障措施調查;
(b)作出存在第6.3條(過渡性保障措施的實施)所述進口激增導致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的裁決;
(c)對適用或延長過渡性保障措施作出決定;及
(d)決定修改先前執行的過渡性保障措施。
2.締約方應該向其他締約方提供第6.5.1條(調查程序和透明度要求)所要求的其主管機構報告的公開版本。
3.如果締約方根據第1(c)項通知其正在采取或延長過渡性保障措施,該締約方應該在通知中包含如下內容:
(a)由于根據本協定降低或取消關稅的結果,原產于另一締約方或多個締約方的貨物進口激增,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的證據;
(b)對被采取過渡性保障措施的原產貨物的準確描述,包括附件2-D(關稅取消)關稅減讓承諾所依據的協調制度編碼下的關稅稅目或子稅目;
(c)過渡性保障措施的準確描述;
(d)過渡性保障措施的起始時間、預期實施期限,以及如果有,過渡性保障措施逐步自由化的時間表;及
(e)如果延長過渡性保障措施,相關國內行業正在調整的證據。
4.應其貨物受本章所述過渡性保障措施約束的締約方要求,采取保障措施的締約方應該與請求方進行協商,以審查第1款所述通知或者調查機關發布的與該程序有關的任何公開通知或報告。
第6.7條:補償
1.采取過渡性保障措施的締約方,應當在與其貨物被采取該過渡性保障措施的每一締約方磋商后,提供相互同意的貿易自由化減讓補償,補償與過渡性保障措施所致額外關稅具有實質同等貿易效果或等同價值。締約方應該在采取過渡性保障措施后不晚于30天內提供磋商機會。
2.如果第1款所述磋商未能在30天內達成貿易自由化補償協議,其貨物被采取過渡性保障措施的締約方可以中止向采取過渡性保障措施的締約方貿易提供實質同等效果的減讓。
3.其貨物被采取過渡性保障措施的締約方,應該在其根據第2款中止減讓前至少30天內,以書面形式通知采取過渡性保障措施的締約方。
4.根據第1款提供補償的義務,和根據第2款中止減讓的權利,均應在過渡性保障措施終止時終止。
B節反傾銷與反補貼稅
第6.8條:反傾銷與反補貼稅
1.每一締約方保有其根據《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6條、《反傾銷協定》《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規定的權利與義務。
2.本協議中的任何規定,不對締約方根據《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6條、《反傾銷協定》和《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進行的程序或采取的措施賦予任何權利或者施加任何義務。
3.對基于本節或附件6-A(與反傾銷和反補貼程序相關的做法)產生的任何事項,任何締約方不得訴諸第28章(爭端解決)的爭端解決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