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商事主體

一、商事主體的概念與特征

(一)商事主體的概念

商事主體或商主體在傳統商法中被稱為商人,是指依照商法的規定,具有商事權利能力和商事行為能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事活動,享有商事權利,承擔商事義務的自然人和法人組織。[58]

現代各國商法一般認為,從事某種商行為是成為商法意義上的商人的實質性條件,凡是具備該條件的自然人或組織都可依法定程序成為商事主體即商人。例如《法國商法典》第1條規定:“以實施商事行為作為其經常職業的人就是商人”;《德國商法典》第1條第1款規定:“本法典所稱的商人,指經營營業的人”[59];《日本商法典》第4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商人,指以自己名義,以實施商行為為業者”。從這些規定可看出,各國商法都以是否實施商行為,是否以商行為為業作為確定商事主體的實質性條件的,這也充分反映了各國商法都已完成了從早期商人法立場向現代商行為法立場的轉變。

從現代各國商法有關商人概念的規定中,可看出成為商人須具備的三個條件。其一,須從事商法所規定的商行為;其二,須以自己的名義從事這種商行為,其實質在于商人能夠成為商行為產生的權利義務之歸屬者,未必親自實施行為,但行為的結果要落實到自己的利益得失上。[60]其三,須持續性地從事某一商行為,并將其作為自己的職業或營業。凡具備以上條件,并原則上依法定程序經過商事登記者均可成為商事主體即商法意義上的商人。

(二)商事主體的特征

首先,商事主體須具備“商法賦予的特別能力”。[61]具體而言,這種能力就是主體具備法定的商人條件且按法定程序成為商事主體,并實施商行為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盡管以民事能力為基礎,但是在該基礎之上按照商法的規定所獲取的一種特殊能力,又不同于一般民事能力。[62]

其次,商事主體必須從事商法所規定的商行為,原則上不是偶然性地,而是持續性地從事這種特定的商行為,將其作為職業或營業的人。此為商事主體最重要的特征,是商事主體有別于其他法律關系主體的關鍵所在。

再次,商事主體資格一般是依據法定程序經商事登記后才能獲取。商事主體的這一特征既反映了商事主體資格的特殊性,又為社會嚴格管理商事主體提供了條件。

最后,商事主體須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事活動,獨立地享有商事權利,承擔商事義務。商事主體的這一特征將商事主體與商業輔助人等嚴格區別開來。[63]

二、商事主體的類別

(一)商事主體的各種分類

現代各國的商法,尤其是有商法典的國家,根據各自的商法理論和商事實踐,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商事主體進行了分類。這種不同分類充分反映了各國商法對商事主體類別的不同認識和對商事主體進行控制管理的不同訴求。

1.按組織形式可分為商個人、商法人和商合伙

按照商事主體的組織形態以及外部特征,將其劃分為商個人,商法人和商合伙。(1)商個人,又稱“商自然人”或“個體商人”,是指按照法定程序取得商事主體資格,獨立從事商行為,依法享有商法上的權利,承擔其義務的自然人。(2)商法人,又稱“營利性法人”,我國立法稱為“企業法人”,是指按照法定程序設立的,取得法人資格,獨立地從事商行為,依法享有商法上的權利,承擔其義務的社團組織。(3)商合伙,又稱“商業合伙”、“合伙企業”,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合伙人按照法律和合伙協議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合伙人對合伙經營所產生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商事組織。

2.按是否經商事登記可分為法定商人、注冊商人和任意商人

按照商事主體資格的取得是否需要商事登記的不同,將其劃分為法定商人,注冊商人和任意商人。法定商人是指是從事商法所規定的所謂絕對商行為,如商品買賣行為、證券交易以及票據交易等行為的商事主體,與是否進行了商事登記注冊無關。注冊商人是指惟有按照法定程序經過商事登記才可取得其資格的商事主體,比如我國法上的公司以及各類企業。所以,這類商人一般不以是否實施了法定的絕對商行為為前提條件,而是在注冊登記核準的經營范圍內開展營業活動即可。任意商人,又稱“自由商人”,是指既不以實施法定絕對商行為為前提條件,又不需要進行登記注冊,法律賦予登記注冊自由選擇權而存在的商事主體。這類商人多針對農林漁業以及附屬行業而設,我國民法規定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戶就類似于此類商主體。

3.按經營規模等可分為大商人和小商人

照商事主體是否完全適用商法規定以及其經營規模等的不同,將其劃分為大商人和小商人。大商人又稱“完全商人”,是指資本規模等符合法定要求,嚴格按法定程序設立,完全適用商法規定的商事主體。小商人又稱“不完全商人”,是指雖以商法規定的某些商行為為營業內容,但其資本金在法定額以下,或其機構、營業活動不完全具備商人條件,可有條件地適用商法規定的商事主體,如小商戶、個體小商販等就屬于此類商人。在立法例中,比如日本商法就規定,資本金不滿50萬日元,未組成公司者為小商人。對于此類小商人不適用商法有關商業登記,商號、店鋪使用人以及商業賬簿等的規定。[64]

4.按是否以商行為為業可分為固有商人和擬制商人

按照商事主體是否以商法規定的商行為為營業內容,將其劃分為固有商人和擬制商人。固有商人是以營利為目的,并以自己名義有計劃地、反復連續地從事商法列舉的商行為的商事主體。《日本商法典》第4條第1款規定,“本法所稱商人,是指以自己的名義以實施商行為為業者”。擬制商人是指不以商法列舉商行為作為其營業,但商法著眼于主體的經營方式和企業形態,仍將其視為商人的一種商事主體。因為該類主體所實施的營業行為并不是商法所列舉的商行為,但商法又將其視為了商人,所以叫做擬制商人。《日本商法典》第4條第2款規定,“依店鋪或其他類似的設施,以出賣物品為業者,或經營礦業者,雖不以實施商行為為業,也視為商人。”

(二)商個人、商法人和商合伙為最基本分類

在以上有關商人的分類中,根據商事主體的組織狀態將其劃分為商個人、商法人和商合伙的分類是最基本的分類。以下除概念外對該分類中的商人類別再作一些具體分析。[65]

1.商個人

(1)商個人的特征及其條件。商個人實際上就是依照法定程序取得商事主體資格的自然人。同普通的自然人相比,作為商事主體的商個人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商個人作為商事主體,在具有一般民事能力的基礎上,依法享有商法上的權利,即取得商人資格并開展營業活動的能力,承擔相應的義務。其次,商個人作為商事主體只能從事商行為,其所實施的其他行為屬于民事行為,與商主體無關。再次,商個人須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行為,成為商行為所產生的權利義務的實際承擔者,當然這與行為是否自己親自所為無關。

自然人要成為商個人必須符合兩個條件。其一,具備開展商事活動的條件。我國有關商主體的法律都對各類商主體規定了相應條件,實際上就是對主體商事能力的要求。其二,必須依照法定程序經商業登記注冊方可成為商個人。在我國除了以農業經濟(非工商業)為基礎的農村承包經營戶外,其他商個人,比如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等都必須依法進行商業登記方可成為商個人。

(2)商個人在我國法律上的具體形態。商個人在組織形式上通常表現為個人獨資企業。在我國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商個人主要有城鎮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以及個人獨資企業。

個體工商戶,是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準登記,從事工商經營的商個人。個體工商戶即可個人經營,也可以家庭方式經營,對其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清償責任;個體工商戶可以使用字號,但在民事訴訟中,只能以核準登記的戶名成為訴訟當事人(見《民法通則》第26—29條的規定)。

農村承包經營戶,是指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規定從事商品經營的商個人。不要求進行商業登記注冊;其權利義務主要通過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承包合同來確定;必須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等是農村承包經營戶的主要特征。此外,對其債務的承擔,與個體工商戶相同(見《民法通則》第27—29條的規定)。[66]

個人獨資企業,是指依照《個人獨資企業法》的規定設立,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清償責任的商個人(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2條)。屬于非法人企業;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設立的企業;盡管不妨礙委任他人或聘用他人進行管理,但在本質上屬于投資人自己經營和控制的企業;其經營后果(利益與債務)完全由投資人自己承擔的企業等是個人獨資企業的特征。我國于1999年8月頒布的《個人獨資企業法》是規范此類商個人的基本法律。

2.商法人

(1)商法人的主要特征。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商法人是一種最重要且最為普遍的商事主體[67],具有不同于其他商事主體的法律特征。其一,商法人具有與其成員或投資設立者完全獨立的法律人格即法人資格,其實質在于完全以自己名義從事商行為及訴訟活動。其二,商法人具有與其成員或投資設立者完全獨立的責任財產和財產權,其實質在于商法人以自己的財產獨立承擔經營債務。其三,商法人具有自己統一的組織機構,商法人一般有自己的意思決定機構、業務執行機構和業務監督機構等。其四,商法人對其債權人承擔的是有限責任,其基本含義是商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成員僅以出資額為限度對商法人債務承擔有限責任。

(2)商法人在我國法律上的具體形態。商法人在不同國家的商法中有不同的類型,例如日本2005年修改前的商法所規定的商法人主要有無限公司、兩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等幾種形式,2005年制定的《公司法》所規定的商法人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無限公司、兩合公司以及合同公司等。[68]我國《民法通則》對法人分類沒有采取大陸法系國家的通常做法,而是將法人分為了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見《民法通則》第3章第2、3節的規定)。其中的企業法人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商法人。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我國的商法人可分為以下幾類:

其一,國有商法人。全稱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簡單說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商法人。依法律規定,國家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國有商法人同樣具有商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在經營范圍內,可以依法從事各種商行為。我國于1988年4月頒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以及1992年7月頒布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是確認該類商法人的主要法規。

其二,集體商法人。全稱為集體所有制企業,是由生產資料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單位出資設立的商法人。根據相關法規的規定又分為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和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兩類。盡管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規范此類商法人的企業法,但于1990年6月頒布的《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和1991年9月頒布的《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就是確認此類商法人的主要法律依據。

其三,合營商法人。是由兩個以上的法人組織共同出資并經工商登記注冊而成立的合營性企業組織。我國《民法通則》第51條所規定的法人型聯營就是合營商法人的典型形式。

其四,私營商法人。是由私人投資經營而取得法人資格,投資者以其出資額為限,商法人以其全部資產對外承擔責任的商事組織。根據我國私營企業法和公司法的規定,私營商法人可以是私營企業,也可以是公司。我國現行的《公司法》和1988年6月頒布的《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等是確認此類商法人的主要法規。

其五,外商投資商法人。是由外商投資并取得法人資格或符合法定條件而取得法人資格的商事企業組織。在我國現階段,主要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我國于1979年頒布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2001年修訂)、1986年頒布的《外資企業法》(2000年修訂)以及1988年頒布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2000年修訂)等,就是確認此類商法人的主要法律。[69]

3.商合伙

對于商合伙是否具備法律主體地位問題,各國法學者和立法的態度不一。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肯定其主體地位,不少國家的法律在嚴格條件下賦予其主體地位。[70]

商合伙具有如下法律特征:其一,必須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合伙人共同組建。其二,合伙協議是設立商合伙的基礎條件。其三,商合伙的財產(包括共同出資部分和商合伙經營所形成部分等)為合伙共有財產,受法律有關共有財產規定的調整。其四,商合伙所從事營利性活動由合伙人共同經營,實質在于合伙人享有同等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但這并不妨礙將其經營委托于某一合伙人或將某一合伙人推舉為合伙經營負責人等。其五,商合伙的合伙人對合伙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根據我國現行法規定,商合伙主要類型有:其一,《民法通則》等所規定的個人合伙和合伙型聯營。[71]其二,我國《合伙企業法》所規定的合伙企業。根據該法規定,我國的合伙企業分為普通合伙企業、特殊的普通合伙企業以及有限合伙企業三類。普通合伙企業,是指由普通合伙人(指自然人而非法人等其他組織)組成,合伙人對合伙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商合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業,是指合伙人依據《合伙企業法》第57條的規定承擔責任的商合伙。該法第57條規定,“一個合伙人或數個合伙人在執業活動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合伙企業債務的,應承擔無限責任或者無限連帶責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業中的財產份額為限承擔責任”。有限合伙企業,是指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組成,前者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后者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責任的商合伙。[72]

(三)商事輔助人

1.商事輔助人概念

商人隨著其營業規模的擴大,全憑商人自己能力無法完成所有營業活動。這就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讓他人對其營業活動進行輔助。這種輔助商人開展營業活動者,就是商法意義上的商事輔助人。一般來講,對商人營業活動的輔助人有以下兩類。一類是像有些國家商法所規定的“商業使用人”,即從屬于某特定商人,輔助商人從事營業活動的人員,自己不是獨立的商人。另一類本身是獨立的商人,具體又分為與特定商人有長期業務關系的輔助商人,如代理商,以及和不特定多數商人有業務關系的輔助商人,如居間人、行紀人、運輸商、倉庫商等。可例圖如下:

就商法的規范而言,有商法典的大陸法系國家,大多在商法中對商事輔助人作了規定。從日本商法的規定來看,由于商業使用人和代理商都是作為特定商人的輔助人,所以在商法總則中進行了規定,而對其他不特定的商業輔助人則在商行為法中進行了規定。[73]

作為獨立商人的商事輔助人,由于其行為屬于獨立的商行為,其相關內容將在本章第三節即商行為部分中加以論述。以下主要對第一類商事輔助人即“商業使用人”進行說明。

2.商業使用人

所謂商業使用人,是指原則上通過雇傭合同而從屬于特定商人,以享有營業代理權為前提,輔助商人對外開展營業活動的人。這種關系中的商人一般稱為營業主,它既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商個人。而商業使用人則根據其代理權的范圍,一般包括經理人、代辦人以及店鋪使用人等。這種意義上的商業使用人,相對于商人的其他營業輔助人,如代理商、內部職員等,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商業使用人對商人具有從屬性,這種關系一般是通過雇傭合同來確立。[74]二是商業使用人必須享有營業代理權,即享有代理商人能夠對外開展營業活動的職權。三是商業使用人的職責就是輔助商人對外開展營業活動,即代理商人與第三人發生交易行為。三者缺一就不成其為商業使用人,充其量是商人的代理商,或者是商人的不享有營業代理權的內部職員。

德國、日本等國的商法典都在總則中對商業使用人作出了具體規定,我國臺灣地區則在民法債編中對經理人作了規定。以下根據《日本商法典》的規定,重點對作為商業使用人的經理人、代辦人以及店鋪使用人進行簡要介紹。[75]

(1)經理人。由于經理人是最重要的商業使用人,所以日本商法不僅規定商人可以設經理人,而且對經理人的總括性代理權以及代理權的不可限制性、經理人的選任與退任、經理人的義務以及基于“外觀信賴保護理論”的表見經理人制度等,作了詳盡而周到的規定。日本商法所規定的經理人,是指由商人或商人的代理人選任,享有代理商人實施有關營業的一切訴訟上行為或訴訟外行為職權的商業使用人。由于經理人的這一總括性營業代理權屬于法定職權,所以只要是商人所選任的經理人,就當然享有這一總括性營業代理權,自然具有不可限制性。因此,商人對其所進行的限制即便在內部有效也不得以此對抗善意的第三人(見《日本商法典》第21條第1、3款的規定)。

對于經理人的義務,一般來說適用民法有關雇傭的規定,但日本商法根據經理人的特殊性,對經理人課以特別的不作為義務,具體規定了經理人的自己營業禁止義務和競業禁止義務。前者是為了防止經理人分散精力,保證全力為商人履行職務所作的規定,后者是為了防止經理人利用所熟知的營業機密,犧牲商人利益謀取自己或第三人利益的行為所作的規定。經理人違反上述義務時,商人可解任經理人,也可請求損害賠償。在這種情況下,經理人或第三人因其交易所獲得的利益額將被推定為商人的損失額(見《日本商法典》第23條等的規定)。

另外,為了維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日本商法還規定所有將本店或分店營業負責人一類名稱附加于某使用人時,有關訴訟上的行為除外,視為其享有與本店或分店經理人相同的職權(見《日本商法典》第24條)。這就是所謂的表見經理人制度,同表見代表董事制度的宗旨相一致。

經理人由商人自己或商人的代理人選任。經理人的解任一般要依據民法所規定事由的出現進行。[76]此外,經理人享有的是營業代理權,所以商人營業的廢止、公司的解散也會成為解任經理人的事由。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個人的情況下,營業主的死亡不成為經理人解任的事由(見《日本商法典》第506條)。這是因為與商人相比,經理人與營業有著直接聯系,這樣做既可以避免在繼承營業時,因經理人權限的消滅而發生營業的中斷,又可以保護交易之安全。

(2)代辦人。日本商法還對接受某種營業或特定事項委任的商業使用人,即大多是現代企業中就受托的某種營業或特定事項能夠對外開展營業活動的部長,科長(主任)以及職員等代辦人作了規定。這些商業使用人對于受委任的事項,除訴訟行為外有實施一切行為的職權。可見,所謂代辦人,是指就商人所委托的某種營業或特定事項,享有除訴訟行為外可實施一切有關營業上行為的商業使用人。這類代辦人的代理權被嚴格限定在受委任的某種營業或特定事項方面,與上述經理人的總括性代理權是有區別的。但在受委任事項范圍內,除訴訟行為外,可實施一切行為,并且商人對這種商業使用人職權所進行的限制,同樣不能用來對抗善意的第三人(見《日本商法典》第25條的規定)。另外,這類商業使用人,從他們的較廣泛的營業代理權和與商人的雇傭關系來看,同經理人一樣也應承擔特定的不作為義務,即自己營業禁止義務和競業禁止義務。

(3)店鋪使用人。《日本商法典》第26條規定,“以物品的販賣等(指販賣、租賃以及其他類似的行為,下同)為目的的店鋪使用人,可視為享有進行該店鋪物品販賣等職權的使用人”。其宗旨在于既便商人對這些使用人沒有賦予出售、租賃物品的權限,但從保護善意第三人、維護交易安全的關系來看,有必要視為他們享有出售、租賃物品的權限。根據此規定可將店鋪使用人的這種權限解釋為一種表見代理權。[77]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上述日本商法所規定的那些最常見、最普遍的商業使用人,在我國市場經濟的實踐活動中也隨處可見。

但由于我國現行法律缺乏對這些商業使用人的規定,這類商業使用人應如何產生、享有何種營業代理權、應承擔何種義務和責任等問題,都缺乏應有的法律制度構建,圍繞這類使用人的民商事糾紛如何解決,更是成了商法適用中的疑難問題。因此,建議大膽借鑒日本商法等有關商業使用人的制度規定,結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應當盡快建立我國較系統的商業使用人制度。并且由于商業使用人制度是普遍適用于所有商人的制度,最理想的做法當然應在商法總則中進行安排,至少也應在類似于民法通則的商法通則或商事通則中進行規定。

三、商事主體資格的取得與喪失

簡單說,所謂商事主體資格就是權利義務主體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商事活動而成為商人的資格。因此,商事主體資格的取得與喪失,實際上就是權利義務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等)成為商人和喪失商人資格的事實,關鍵在于取得與喪失這種資格的時期如何確定。由于自然人與法人等組織因基本屬性不同,其主體資格的取得與喪失是有區別的。

(一)自然人商事主體資格的取得與喪失

1.自然人商事主體資格的取得

按照大陸法系民商法理論,一般認為自然人與其性別、年齡、以及行為能力等無關,可通過從事商法所規定的某類營利性活動而成為商人,取得商事主體資格。[78]并且沒有必要將商事主體資格取得的時期確定為其營業行為真正開始之時,行為人基于營業目的實施營業開業準備行為如租賃店鋪、雇用商業使用人等,并通過這種開業準備行為客觀地實現其營業意思之時就是資格取得的時期。但對自然人取得商事主體資格的時期學術界有爭論,并提出了“表白行為說”“營業意思主觀實現說”“營業意思客觀認識可能說”以及“營業意思的主客觀統一說”等學說,多數觀點支持其中的“營業意思主觀實現說”。[79]

需要注意的是民事行為能力欠缺者作為商人開展營業活動時必須要采取必要的補充措施。其一,未成年人成為商人必須得到法定代理人之同意,或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其營業活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護交易相對人的利益,有些國家法律規定須依法登記。其二,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多數情況下由于法律對其未規定營業許可制度,所以只有在監護人代理其營業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商人,取得商事主體資格,并同樣須依法進行登記。其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法律仍然對其未規定營業許可制度,另外,其保護人又不是法定代理人。所以,按照日本民法典的規定,只有經過家庭法院的判決,在得到保護人同意選任經理人,由經理人代理其營業活動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商人。[80]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前者,超出其年齡、智力以及精神健康狀況的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方可進行,對于后者,只有在法定代理人代理的情況下方可實施(《民法通則》第12、13條的規定)。所以,按此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有在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其營業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商人,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只有在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其營業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商人。

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自然人通過開展營業活動要成為商人(農村承包經營戶除外),須依法進行工商登記并經核準取得營業執照。所以,我國自然人取得商事主體資格的時間就是依法核準登記并取得營業執照之日。

2.自然人商事主體資格的喪失

通說認為,自然人因終止其營業而喪失商事主體資格。其時期并非是營業終止之時,而是善后事務處理完備之時。但在我國無論是個人獨資企業、合伙組織還是企業法人,其營業終止須進行注銷登記并收回營業執照。所以,自然人的商事主體資格應從完成注銷登記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收回營業執照之時喪失。[81]

(二)法人商事主體資格的取得與消滅

一般來講,法人只要所從事的營業活動不與其設立的經營范圍相矛盾,就可以成為商人,取得商事主體資格。按照大陸法系國家的民商法理論,法人首先分為公法人和私法人。在公法人中,其設立目的由法律明確規定的公法人,如土地規劃管理機構、公立教育機構等,不能成為商人,因為其單一或專職的公共設立目的已被法律做了明確規定。而象各級政府這樣的機關法人,其業務范圍廣泛且不特定,為完成其自身的任務,可從事營利性事業,由此而成為商人,取得商事主體資格。其資格的取得與喪失時期與自然人相同,即通過其營業開業準備行為客觀地實現其營業意思之時。對于這類公法人所從事的商行為,法律無特別規定的適用商法之規定。[82]另外,由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和部門,凡授權前不具備商事主體資格的,其資格的取得與消滅與國家授權的生效與消滅同步。凡授權前已具有商事主體資格的,該資格的取得與消滅同法人資格的取得與消滅相同。私法人中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含公司)即我國民法通則所規定的企業法人,從成立時起就是商人,具有商事主體資格,其這種資格的取得與喪失時期同法人格的取得與喪失時期完全相同。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設立企業法人須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設立登記,經核準登記,簽發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企業法人即可成立。所以企業法人自營業執照簽發之日起取得商事主體資格。企業法人終止須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注銷登記。經核準注銷登記并收回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時,企業法人終止,其商事主體資格也就同時消滅。

事業單位法人依法允許從事商行為的,其商事主體資格的取得與喪失,與上述企業法人相同。[83]

【4標@】【相關案例】2-1 商人資格的取得時期[84]

1959年12月,Y等4人商定共同開展煤炭買賣營業,并簽訂了各自提供一定的勞務,通過融資得到營業資金的合伙協議。之后又簽訂了X以其所有的土地、房屋提供擔保,甲提供10萬日元貸款的擔保貸款合同,擔保期限為2個月。但Y等合伙人因到期后未能返還貸款,甲按約定開始了擔保權實現程序。此時,X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房屋等的所有權,主動向甲支付17萬日元,并以Y等合伙人不履行擔保合同的債務為理由將Y等告上法庭,請求Y等合伙人連帶支付損害賠償金17萬日元。

一審、二審法院均將該擔保合同認定為附屬商行為(Y等依此行為已取得商人資格)[85],支持了X的請求。但Y以Y等還未實現共同營業,該擔保合同不屬于營業的準備行為,故Y等人還未取得商人資格為由提出了上訴。但終審法院駁回了Y的上訴請求。理由是該擔保合同明顯屬于為了營業的準備行為,屬于商行為,應適用商法有關商行為債務連帶性的規定。[8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红安县| 武宣县| 青海省| 苍溪县| 始兴县| 界首市| 延庆县| 阜南县| 平舆县| 文昌市| 赫章县| 奎屯市| 商丘市| 观塘区| 白沙| 淮安市| 西畴县| 会昌县| 临邑县| 卢氏县| 蛟河市| 乌拉特前旗| 庐江县| 绥阳县| 利津县| 容城县| 西充县| 惠安县| 安多县| 庆云县| 绥德县| 云霄县| 嵩明县| 武威市| 九台市| 习水县| 巴彦淖尔市| 黑龙江省| 石门县| 蕲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