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商法的地位和調整對象

一、商法的地位

(一)商法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法律部門

無論在外國,還是在我國,商法都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法律部門。一般來說,判斷某種法是否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的標準,就是看它是否具有獨特的、僅屬于它自己的調整對象和調節機制。商法之所以成為現代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法律部門之一,就是因為它有著不同于民法、經濟法等法律部門的,僅屬于它自己的獨特調整對象和調整方式或調節機制。

簡單說,商事主體在商事活動中形成的商事關系就是商法的調整對象。這種商事關系以主體公司化、客體種類化、以營利為目的且反復進行這種營利性活動為重要特征,與民法、經濟法等法律部門所調整的法律關系明顯不同,從而使商法獲得了獨立存在的價值。商法獨立存在的價值還在于它有獨特的法律調節機制,與民法的意思自治調節機制和經濟法的宏觀管理調節機制不同,商法采用的是營利性調節機制。

再從立法成果看,根據社會調整商事關系的客觀需要,作為有關商主體的法律,我國先后制定實施了公司法、獨資企業法、合伙法、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以及其他企業法,建立了民法或經濟法等其他法律部門所完全無法替代的商人法制度體系。作為有關商事行為的法律,先后制定實施了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海商法以及企業破產法等,構建了較完整的我國商行為法制度體系,這些內容同樣是其他法律部門所無法替代的。

此外,商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在外國已有二三百年成文法的歷史了,這也是判斷商法獨立性所不可忽視的客觀事實。

(二)商法與民法、經濟法等的關系

商法作為法律體系中的部門法,必然與其他法律部門發生密切關系。準確把握商法與其他部門法,尤其是最鄰近的民法、經濟法等的關系,是正確理解商法地位和重要性不可缺少的方面。

1.商法與民法的關系

商法和民法是市場經濟社會的兩大基本法,也是私法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系十分密切。簡單說,民法是市場經濟社會的一般法,商法則是市場經濟社會的特別法,兩者的關系是一般法和特別法的關系。[26]

但商法畢竟是民法的特別法,必然有諸多與民法不同的特別規定。相比較而言,這些特別規定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對民法個別規定的補充變更,如商法關于商事時效和法定利息的規定。以日本法的規定為例,日本民法規定債權因1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日本民法典》第167條第1款),但日本商法所規定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為5年(《日本商法典》第522條)。還有日本民法規定的法定利率為年5%(《日本民法典》第404條),而商法則規定,“因商行為而產生的債務,其法定利率為年6%”(《日本商法典》第514條)。其二,對民法一般制度的特殊化規定,商法中此類規定占多數。如商法關于公司的規定就是對民法中法人制度的特殊化規定。其三,創設民法所沒有的特殊制度。商法中此類規定也不少,如商法關于商人、商號、商業登記、商業賬簿以及共同海損等的規定就屬于商法所創設的特殊規定。[27]

由于民法與商法的關系屬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自然在法律適用上必須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民法的一般適用和補充適用原則。即民法關于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誠實信用和契約自由等方面的規定,一般要適用于商事事項。另外,凡是商法對某些商事事項未作特別規定的,民法的相關規定對商法就可補充適用。第二,商法的適用優先于民法的原則。即凡涉及有關商事的事項,應首先適用商法的規定,商法未予以規定的,才適用民法的相關規定。

2.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與商法相比,經濟法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其歷史也就沒有商法那么悠久。我們知道,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28]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壟斷嚴重破壞自由競爭,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秩序面臨新的考驗。為了緩和各種矛盾,穩定社會經濟秩序,西方各國政府調整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政策,從以前的盡量少干預社會經濟的政策,轉變為實行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的政策,從而制定了一系列能使國家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的法律、法規。德國學者率先將這些法律、法規稱為“經濟法”。[29]

經濟法出現后,它與商法的關系便成為學術界熱心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有的學者提出了商法和經濟法合一的觀點即商經合一說,主要理由是商法和經濟法都是以企業為調整對象的法律。也有學者提出了相反的觀點即商經分立說。認為商法和經濟法從理念、機能到所調整的利益關系根本不同,因而兩者不能合二為一,應合理分為兩大不同的法域,商法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30]

我們認為,盡管商法和經濟法都是與企業經濟活動有關的法律;兩者都具有一定的公法性等等,但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是極為明顯的。在調整對象和范圍方面,盡管二者都與企業有關,但商法僅以企業間基于營利性行為所發生的商事關系為調整對象,而經濟法所要調整的是政府適度干預企業經濟活動所形成的調控管理關系,二者的對象范圍有很大不同。再從所使用的調節機制來看,商法使用的是營利調節機制,即如何保證平等商事主體在營業自由原則下合理營利的調節方法,而經濟法所使用的是公權力適度干預調節機制,即保證政府適度干預的方法。此外,二者進行調整時所設定的利益目標也完全不同,商法以保護商主體的合法私權益為目標,而經濟法更多地考慮的是社會整體利益和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所以,商法和經濟法不能合二為一,應分為兩個法域,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二、商法的調整對象

簡單說,商法的調整對象就是商事關系。商事關系就是商事主體基于營利性行為所形成的特定的社會關系。對這種商事關系,盡管存在不同的觀點[31],但從調整對象的角度來看,將這種商事關系分為商事組織關系和商事行為關系兩大部分更容易把握其內涵。作為商法關系重要內容的商事組織關系,主要反映的是商事主體在營利性行為中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既包括發起人、股東、經營者、清算人以及破產財產管理人等之間的內部關系,也包括商事主體與公權力監管(如商事登記)機構之間的外部關系。而商事行為關系主要指的是基于實施商行為所形成的商事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除通常的買賣關系外,票據行為關系、證券行為關系以及保險行為關系等都應是商事行為關系的重要內容。

同民法、經濟法等的調整對象相比,商法的調整對象具有如下特點:其一,商法所調整的是營利性主體,而不調整非營利性主體,并且這種營利性主體在現代社會主要表現為各種企業組織。其二,商法所調整的是營利性主體的營利行為,而不調整營利性主體的非營利行為。如企業所開展的文體活動,捐資慈善行為不屬于商法所要調整的對象。其三,商法所調整的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其范圍不僅包括了企業的內外關系,國家對企業實施法律監管所形成的關系,而且還包括了企業與出資者,企業與企業員工之間所形成的權利和財產關系。其四,商法所調整的營利性主體的營利行為必須具有連續性,那種偶發性,或一次性營利行為,嚴格來講不屬于商法調整的對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宁安市| 卢龙县| 绥芬河市| 宿州市| 龙门县| 乐至县| 荆门市| 繁峙县| 永州市| 双峰县| 夏邑县| 红河县| 东宁县| 乐昌市| 丹巴县| 荃湾区| 来凤县| 镇宁| 阜新市| 交城县| 永顺县| 邵阳市| 昌都县| 合水县| 突泉县| 渑池县| 嘉荫县| 牟定县| 门源| 宽城| 眉山市| 新疆| 安徽省| 平陆县| 丰都县| 巢湖市| 章丘市| 工布江达县| 屏东市|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