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游無處不消魂
- 徐滇慶
- 12693字
- 2019-12-11 16:18:28
千古正氣在騰沖——騰沖記行
極邊第一城
昆明到騰沖670公里,飛行時間只要50分鐘。倘若開車,上山下山,彎彎繞繞,10個小時也不一定夠。從飛機舷窗往下看,一條條陡峭的山脈由北向南奔騰而來,死活也不讓并肩緊挨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會面。金沙江無奈地轉了一個大彎,掉頭奔東海而去,瀾滄江和怒江則一徑向南,出國之后分別改名叫作湄公河和薩爾溫江。
暴雨之后,江水渾黃。有的地方江面寬闊,水色澄綠,顯然是水庫。云南的水能資源非常豐富,有待開發。有人說,修了水電站會導發地震。我不知道這話是否靠譜,沒修水電站的時候怎么也鬧地震?
聽見空姐廣播,飛機馬上就要著陸,朝外看去,離開地面好像還有幾百米。突然之間機翼緊貼著迅速上升的樹梢,一下子就降落在跑道上。騰沖的機場修在山頂上,堪稱一絕。雖然只是在天上掠過,卻完全可以理解穿越橫斷山脈之艱難。不能不由衷佩服徐霞客,居然憑兩條腿走到了騰沖。徐霞客于1639年4月來到騰沖,在這里停留了4個月,除了游記之外還寫了一部《近騰諸彝說略》。他描述沿途所見:“峽底無余隙,惟聞水深潺潺在深箐中。峽深山亦甚峻,藤木蒙蔽,猿鼯晝號不絕。”如今,難得聽見猿猴啼叫,可是,山還是那么陡,谷還是那么深。出騰沖不足50公里就是中緬邊境。也許有人告訴徐霞客,再往前走就出國了,于是,徐霞客稱騰沖是“極邊第一城”,轉頭向北,去了麗江。滇西地區多民族雜居,麗江以納西族為主,大理以白族為主,騰沖地處更為偏遠,居然完整地保持了漢族傳統文化。
在徐霞客來騰沖22年后(1661年),南明的永歷皇帝也來了。不過他可沒有心思游山玩水,屁股后面跟著吳三桂,窮追猛趕。永歷帝經騰沖一溜煙逃進了緬甸。吳三桂好像沒有什么邊界概念,居然越境抓捕,將永歷皇帝押回了昆明。
再過310年(1949年),國民黨第八軍殘部在李彌帶領下逃入緬甸,史稱“孤軍”。李彌是騰沖人,帶著部下節節敗退,一直跑回老家。他在騰沖站不住腳,越境進入緬甸,堅持了幾十年。至今在緬北的一些大山里還有孤軍的后代,講中文,拜孔子,自稱是中國人。
如今,騰沖好像離北京、昆明越來越近,交通完全不是問題,說來就來。騰沖已經變成了一個旅游勝地。
火山地質奇觀
騰沖位于地殼兩大板塊的交界線上,地質結構非常特殊。多火山,多地震。2011年6月22日,我剛到騰沖就接到北京朋友的電話,問候安全,弄得我摸不著頭腦。他說,新聞報道騰沖地震,5.2級。我好像根本沒有感覺,街頭巷尾連片瓦都沒有震落。騰沖的朋友說,這里經常地震,家常便飯。
中國有許多溫泉,可是,很少見到像騰沖熱海大滾鍋這樣的溫泉。遠遠望見叢林上方竄出一股水汽。八角形的漢白玉欄桿圍著一個圓形的泉眼,直徑6米多,水色乳白,大大小小的氣泡不斷從潭中涌出,浪花翻滾,響聲隆隆,水溫高達96度。旁邊告示上說明,千萬不可逾越欄桿,以免燙傷。在泉眼右側有個熱泉體驗區,沙巖上有幾個小水塘。咕嘟咕嘟地冒熱氣,好像泉水正在沸騰。小心翼翼地試試,馬上把手指縮了回來,好燙!連周圍的地面都是熱的,不能久立。有人用稻草捆住幾個雞蛋,丟在泉眼中,不一會就熟了。大滾鍋旁有涼亭,坐穩后,服務員送來一壺茶和一筐煮熟的花生、土豆和雞蛋。小姑娘特地說明,花生和雞蛋都是在大滾鍋里煮熟的,不過茶水是用別處的山泉泡的。大滾鍋中的泉水硫磺氣太重,喝不得。
雖然地熱泉水不適合飲用卻非常適合泡澡。在大滾鍋下方有溫泉浴場,二三十個露天浴池各有名目。由于溫泉水量很大,不必循環使用,池水非常潔凈。我在這個池中泡泡,換個池子再泡泡,好像各個池子之間的區別并不大。泡過溫泉,摸上去,身上滑溜溜的。
除了溫泉之外,騰沖的地下水資源特別豐富。濟南的趵突泉水量充沛,卻難和騰沖的黑魚河一比。準確地講,這里不是泉水涌出,而是地下河露頭。清澈的泉水從石縫中現身,頓時就形成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
騰沖的地質結構非常特殊。據統計,騰沖有休眠狀態的火山90多座,地熱溫泉197個。路邊隨處可見火山堰塞湖、火山口湖、熔巖堰塞瀑布、熔巖巨泉等。當地民謠唱道:騰沖有山九十九,九十九座山無頭。騰沖四周,群山環繞,郁郁蔥蔥,沒頭的山就是火山,有截頂圓錐狀、盾狀、穹狀、金字塔狀等,形狀不一。最近的一個火山口離騰沖只有20多公里。據說,300年前還有一次火山爆發。也就是說,徐霞客來過之后還曾有火山爆發。謝天謝地,好在如今騰沖沒有活火山,否則,誰敢來?
騰沖火山國家地質公園離城僅23公里。登上小空山,只見一個標準的圓形火山口,坑底長滿了樹木野草。圍繞著火山口轉圈修了木板走廊。轉一圈或有500米。在火山腳下,農民們擺攤出售火山蛋。看起來像鴕鳥蛋那樣大,拎起來卻很輕,好像是泡沫材料,中間布滿孔洞。可惜,火山蛋的顏色灰黑,缺乏觀賞價值,購者寥寥。朋友說,在騰沖有些成語并不妥帖。例如,石沉大海,水火不容。火山蛋丟在水里能浮起來。火山口上冒出熱泉,水火交融。
若說火山石輕,輕不過火山灰。騰沖的另外一個地質奇觀就是北海濕地。出城僅10公里,就看見一片貌似尋常的草地。草地當中蜿蜒著條條小河。草地深處佇立著幾只白鷺。
我們的汽車在湖邊剛剛減速,就有一個農夫模樣的人騎著摩托車靠了過來,問要不要進草地?見我們點頭,他揮揮手,意思很明白,跟我走。從大路下來,拐進了一個湖邊小村。停車后農夫說:“50塊錢一個人。你們4個人,二百!”
朋友問:“怎么漲價了?”
“什么都漲價,我漲這點算什么?”
朋友說:“原來才30元一個人,要漲也不能翻番地漲,150元,去不去?”
農夫笑道:“好說。一百五就一百五。”
跟到他家里,叫我們換上高筒雨鞋。我搞不清楚為什么坐船還要換上雨鞋,反正從命就是了。他扛根竹篙,手拿一只破舊的搪瓷飯碗,帶著我們沿著田埂彎彎曲曲地走到蘆葦深處。在水邊停泊幾條小木船。他跳上船去,用飯碗將船中積水舀出去。隨后吩咐我們逐一登船。坐定后,農夫竹篙一點,小船便滑了出去。
河道只有三四米寬,九曲十八彎,兩旁都是草地。進入湖心后,農夫將竹篙插了下去,邀請乘客登上草地。就像踩在彈簧床上一樣,腳底下的草地起伏搖擺。有些地方一腳踩下去,泛出來的湖水沒過腳背。難怪要我們都穿上高筒套鞋。朋友介紹說,火山爆發后在這里形成堰塞湖。落下的火山灰浮在湖面上,雜草叢生,久而久之,草皮越積越厚,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厚達2米。他說:“如果草皮的面積小一點,可以分割開,當船撐走。”
我問:“如果踩破了草皮,會不會被陷進泥淖?”
農夫笑道:“沒事,如果有危險,我還敢叫你們踩上來嗎?草皮厚著呢。即使草皮被踩個窟窿,也不要緊,下面水深著呢,大了不起弄濕衣裳。”農夫用竹篙向草皮下探去,確實沒有根。
人生最難死得好
近年來,為了招攬游客各地紛紛重修名人故居。據說河南、湖北為了爭奪諸葛亮故居吵得不亦樂乎。古往今來,尊崇先賢,理所當然。問題在于什么樣的名人才值得后人學習、崇敬。在重修名人故居之前不妨考慮一下,人們在參觀之后會得到什么教益。在五千年歷史中,“名人”不計其數。當過皇帝的有好幾百,更不用說多如牛毛的封疆大吏、富賈豪紳。如果說要保存名人故居的話,一定要對后人有所啟發教育。或者有大功于民族,推動社會發展,功勛彪炳;或者忠于國家,浩然正氣,舍身成仁;或者道德文章,學問蓋世,啟迪后人。總之,要對后人有所教誨,鼓勵年輕人繼承光榮傳統,開創新業。“諸葛丞相祠”、“杜甫草堂”門前游人如織,絡繹不絕,有幾個人關心達官貴人、帝王公卿的故居?他們的故居留了也是白留。近來,連孫悟空、西門慶故居都冒了出來,除了自貶身價、貽笑大方之外,還能說明什么?
騰沖有個艾思奇故居。
年輕人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艾思奇,可是,很多60歲以上的人都讀過他寫的《大眾哲學》,都知道他是毛主席非常欣賞的一位哲學家。
艾思奇的故居在和順鄉的水碓村。
村前有潭,潭邊有水車,潭中有亭。隔潭望去,元龍閣依山而起,飛檐樓閣突兀于蔥郁的竹林蕉樹之上。沿元龍閣對面的小路拾階而上,如同所有的旅游熱點一樣,路邊擠滿了銷售旅游商品的攤子。兩轉三折,抬頭看見一座灰瓦白墻的門樓,高懸匾額“艾思奇紀念館”。院內樹立著一尊銅像,下刻:“艾思奇,1910.3-1966.3。”這是一棟非常有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既保留了傳統四合院的基本結構,又改善了采光、排水。院內還點綴著西式陽臺。四合院的大門和院門并不在一條直線上,斜開宅門必定有講究風水的奧妙。院內建筑結構布局合理嚴謹,樓上住人,樓下會客及日常活動,有回廊相連。磚雕精美,繁花幽香,綠藤蔓墻。
迎門是毛澤東的評語“學者、戰士、真誠的人”。毛澤東曾說艾思奇是“黨在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不是天下第一個好人,也是第二個好人”。在中共黨史上能夠有這些評語的人屈指可數。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據考證是蒙古族人,其祖先沒準當年隨忽必烈大軍南下而來。不過,數代之后,與當地人融合,屬于哪個民族已經不重要了。艾思奇是他的筆名,就像魯迅一樣,久而久之,人們只知道魯迅而不知道周樹人。艾思奇的父親李曰垓早年畢業于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大學,被章太炎稱為“天南一支筆”。不僅文采出眾,還出任過蔡鍔護國軍的第一軍秘書長,文武雙全。
艾思奇出生于1910年,2歲時隨家長離鄉外出。這棟故居修建于1919年。也就是說,這棟房子是在艾思奇出生之后才修的。據記載,艾思奇在10歲時回過一次故鄉。他回家之時這棟房子剛剛落成不久。也許正是家鄉新房落成,他才回來看了一眼。艾思奇少年時期遠赴日本留學,18歲時歸國,在上海當編輯、寫文章。1938年艾思奇投奔延安,在馬列學院擔任哲學教員。后來長期在中央黨校任職,先后在楊獻珍、陳伯達、林楓手下擔任副校長。
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搞理論研究的人首當其沖,艾思奇在1958年被打成中右,下放河南,好不容易才回到北京,戰戰兢兢,驚魂未定。1965年12月21日,毛澤東把陳伯達、胡繩、艾思奇、關鋒、田家英等五人叫到杭州,大談姚文元的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從早晨9點一直談到12點。毛澤東說,“海瑞罷官”的要害是罷官,矛頭直指彭德懷、劉少奇。這是毛澤東準備發動“文革”的一次重要會議。擔任記錄的是艾思奇和關鋒。不知道在記錄時,艾思奇的手是不是在發抖。1966年,“文革”風起云涌,再度把政治理論研究人員推到風口浪尖上。中央黨校被撤銷、解散,黨校的教員幾乎全部被游街、批斗、打倒,趕到鄉下去接受“再教育”。
此時的艾思奇面前只有兩種選擇:或者是和楊獻珍、孫冶方、田家英、顧準等人一起被打成反革命,或者是跟著陳伯達投靠“四人幫”。其實,即使賣身投靠,艾思奇再狠也狠不過戚本禹、姚文元,未必能夠符合上峰的胃口。跟著陳伯達走,日子并不好過。陳伯達在名義上當了“中央文革小組”的組長,實際上窩囊透頂,處處受氣,最后還是逃不掉被打倒、坐牢、身敗名裂的命運。顯而易見,艾思奇無論怎樣選擇都是死路一條。可是,從延安出來的秀才們唯獨艾思奇能夠得到一個光榮的結局,其理由只有三個字:死得好!
1966年3月,艾思奇心肌梗死,駕鶴西去,逃出了是非漩渦。在中央黨校禮堂開了艾思奇的追悼會,毛澤東送了花圈,倍極哀榮。這個花圈送得有點蹊蹺。比艾思奇資格更老、功勞更高的元勛也未必得到這等禮遇。掐指一算,只能說他死在點子上了。就在2月份,彭真等人搞了個有關“文化大革命”的“二月提綱”,毛澤東閱后大怒,決定另起爐灶,命江青南下上海,找張春橋、姚文元密謀發難。隨后,戚本禹、姚文元連續發表了批判“海瑞罷官”等文章,氣勢洶洶,指桑罵槐,揚言要“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他們第一批整肅的對象就是那些理論權威。參與起草“二月提綱”的人除康生倒戈之外,全部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1966年5月16日公布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最黑暗的時期。從艾思奇的人品來看,賣身投靠的可能性極小,被打倒的可能性極高。
“黑云壓城城欲摧”,在毛澤東和劉少奇、鄧小平攤牌前夕艾思奇死了。毛澤東為了穩住對手,給艾思奇送了個花圈。倘若艾思奇晚死三個月,別說花圈、追悼會,啥也沒有。等待他的必定是殘酷斗爭,無情打擊。至于說騰沖這棟建筑,肯定被定性為地主、資本家、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的財產,沒收、充公。一旦被斗倒斗臭,哪里還有什么“故居”可言?
在艾思奇故居的陳列室中,我沒有發現他回到故鄉的任何照片或記錄。事實上,故居非但不是艾思奇的驕傲,還是他的一塊心病。在政治斗爭中,出身不好很容易成為挨整的把柄。在土改中,地富出身的干部都接到警告,不許回故鄉。艾思奇家有這么大的宅子,家庭成分肯定是大地主。階級斗爭狂潮涌起,艾思奇幾度處于被鎮壓的邊緣,哪里還有膽子回老家?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后艾思奇從來沒有回過騰沖。如果艾思奇“不識時務”,這里還會是他的紀念館嗎?
和艾思奇相類似的還有一個人,俄國十月革命的元勛,伏龍芝。他出生于吉爾吉斯的首都比什凱克。父親是個窮苦的木匠。伏龍芝在沙皇軍隊中服役,參加了托洛茨基領導的彼得堡十月革命,成為紅軍的主要將領。在反擊鄧尼金、高爾察克的戰斗中展現了杰出的軍事天才,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列寧派伏龍芝帶兵平定了中亞,將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哈薩克、塔吉克等國并入了蘇聯疆土。1924年伏龍芝病故,舉國哀悼,列寧給予伏龍芝很高的評價,蘇聯的最高軍事學院被命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比什凱克被改名為伏龍芝。在伏龍芝死后不久,列寧病故。斯大林上臺,清洗、鎮壓了托洛茨基等人。假若伏龍芝沒死,肯定和他的同事們一起被斯大林槍斃了。
在艾思奇紀念館的留言簿上,我寫道:人生最難死得好!
麻煩在于,生死由命,由不得自己。
騰沖還有一個李根源故居。李根源先生是辛亥革命元老,曾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國務總理。在騰沖陷落,抗戰最危急的時候,老先生以63歲高齡,慷慨請纓,趕回家鄉,發表了一封氣壯山河的“告滇西父老書”,表示雖已老朽,卻義不容辭地愿和家鄉父老共赴國難,抗戰到底。抗戰勝利之后,李根源辭官歸鄉,“愿樂漁樵不做官”。他一生清廉,為后人所景仰。
騰沖還出了一個名人,卻沒有故居,他就是國民黨的著名戰將——李彌。許多人是從毛主席寫的“敦促杜聿明將軍投降書”中知道他的名字。
李彌出身貧苦,在滇軍中從最底層的勤務兵做起。1922年隨滇軍來到廣州,考入黃埔四期,和林彪同學。1926年在朱德領導的教導團任中尉排長。在八一南昌起義前,朱德作為教導團團長親自做李彌的工作,可是李彌執意要追隨他的校長,擅自脫離部隊,跑到南京總司令部警衛團任連長。在江西“剿共”時,戰場對面就是他的老同學林彪。1944年李彌擔任第八軍少將副軍長,親自指揮了松山戰役,功勛卓著。在淮海戰役時,李彌擔任國軍13兵團司令。他的部隊和邱清泉、孫元良兵團一起在淮海戰場上被解放軍全殲。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擊斃,唯獨李彌只身逃走,可見其機警狡猾。后來,李彌重組部隊,一直撤退到云南老家,最后把這支部隊帶到緬甸。從個人軍事才能和毅力而言,李彌確實有過人之處,可是敗軍之將,不足言勇。無論是在騰沖還是臺北都找不到李彌故居。
艾思奇和李彌都姓李,一文一武,不僅是老鄉,年齡也相仿。李彌出生于1902年,比艾思奇大8歲。如果按照成分而論,艾思奇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可是他卻成為著名的無產階級哲學家。李彌出身于無產階級,卻成為蔣介石的干將。出身論是靠不住的。
文星城頭鬼唱歌
漫步騰沖,高樓聳立,街道寬闊,路旁三角梅盛開,紫紅的花朵在綠茵叢中格外嬌艷。街心花園中有座巨大的塑像,狀若高山。在山體上雕刻了發生在騰沖的重大歷史事件。頂峰是位端莊秀麗的女性。騰沖人把高聳入云的高黎貢山比作母親。
騰沖北門叫文星門,在夕陽斜照中顯得有幾分蒼涼。城門前一組銅像,馬幫即將遠行,踏上千里茶馬古道。
城內是古色古香的文星街,兩旁大多是玉器商店,出售的玉器大同小異,且不知有幾家商店能在競爭中幸存下來。朋友說,這條街是重建的。當年的騰沖城墻厚達6米,高近8米。在冷兵器時代可謂固若金湯。可是,在近代戰爭中,城墻再厚也靠不住了。日本軍隊在1942年占領騰沖,依托城墻建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在1944年騰沖戰役中美軍飛機投下幾百噸炸彈,把城墻夷為平地,整個騰沖城毀于戰火。如今所見之城墻、城樓都是近年來在原址上復原的。
漫步于騰沖老城,從高黎貢山吹來陣陣清風,似乎還聽見石板路上商旅馬幫的蹄聲。四周一片平和安詳。有誰能想到這里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有多少無畏男兒就倒在腳下的這片土地上。
1938年日寇大舉侵華,國土淪喪,形勢危急。國民政府退守西南,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蔣介石提出以空間換取時間,堅持抗戰到底。毛澤東提出“持久戰”。英雄所見略同。雖然中國軍隊裝備落后,卻憑著愛國熱情,頑強抵抗,絕不低頭。很清楚,由于日本資源短缺,只要中國人不投降,拖下去,日本必輸無疑。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美國通過滇緬公路送來一些武器給養,幫助中國抗戰。1942年,日本人入侵緬甸,意欲切斷中國軍隊的外部援助,逼中國投降。日軍采用穿插戰術,迂回緬北。原來一直被當作大后方的云南轉眼之間變成了抗戰的最前線。日軍先鋒部隊是56師團。這支部隊是日本的王牌軍,以本州的造船工人為主體,號稱“本州兵團”。史料記載,這支部隊由坦克、裝甲車、炮隊、汽車、摩托車和步兵團組成,以擅長山地戰和叢林戰著稱。有文化,守紀律,斗志頑強,參加過九一八事變和南京大屠殺,在1942年馬來半島作戰中率先攻占吉隆坡,血債累累。56師團以超凡的勇氣,在沒有后方支援的情況下,縱深1500公里,長途奔襲,在1942年4月28日攻占了臘戍,截斷了英緬大軍的后路,并且于5月2日越過國境攻陷畹町,在4天內前進300公里,逼近滇西通往內地的咽喉要地——惠通橋。幸虧國軍在5月4日炸斷惠通橋,阻擋了日軍快速裝甲部隊。日軍一個大隊乘橡皮艇強渡到東岸,形勢非常危急。宋希濂的第11集團軍星夜趕到保山,殲滅了已經過江的日軍,拼死遏制了日軍的攻勢。
1942年5月10日,騰沖陷落。日軍在騰沖設立滇緬戰區司令部,并在怒江西岸臘猛附近的松山構筑工事。國軍和日軍形成隔怒江對峙的態勢。
兩年之后,中國軍隊開始反攻。1944年5月11日,遠征軍強渡怒江,揭開了抗日戰爭新的一幕。騰沖戰役是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騰沖戰役之前,中國軍隊幾乎打一仗敗一仗,且戰且退,損失慘重。即使取得局部勝利,最終還是以中國吃虧告終。例如,平型關戰役伏擊消滅了日軍的一支輜重隊,隨后日軍在中條山戰役中報復性地大敗國軍。臺兒莊戰役消滅萬余日軍,隨后日寇瘋狂反撲,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大片國土淪喪,國軍損失十倍于日本。百團大戰破壞交通線,扒掉鐵軌,日寇喪心病狂,掃蕩根據地,殺光、燒光、搶光,中原民眾生靈涂炭。三守長沙,反復拉鋸,最后還是被日寇占領了長沙、衡陽,打通了南北要道。每一戰役結束后,日本人都大吹大擂,聲稱皇軍所向無敵。侵略氣焰更為囂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他們記住的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兵折將,還有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日本人吃了美軍大虧,反而崇美。為什么日本人對中國軍隊不服氣?原因之一是他們忘記了騰沖戰役。在戰爭中,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無論古今中外,倘若不能成建制地消滅對方的主力兵團,就談不到最終的勝利。騰沖戰役的偉大意義就在于這是第一次成建制地消滅了日軍的王牌部隊;第一次解放了被侵占的縣城;第一次乘勝前進,打得日本鬼子只有招架之功而沒有還手之力。騰沖戰役極大地動搖了日軍的士氣,鼓舞了國人的斗志。從此,抗日戰場上攻守易位,中國軍隊開始全面反攻。
騰沖守敵為日軍王牌軍56師團的148聯隊,總計7000人,另有113聯隊1200名日軍堅守松山。5月19日,霍揆彰指揮國軍第20集團軍主攻騰沖。宋希濂指揮第11集團軍主攻松山。
在攻打騰沖戰斗中,日軍據險堅守,久攻不下。6月28日,美軍20架重型轟炸機將騰沖城內主要建筑物全部炸毀。8月13日,在轟炸中擊斃日軍聯隊長藏重康美大佐。
8月18日,遠征軍從三面殺入騰沖,展開巷戰。
松山之役打得非常慘烈,在方圓不到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國軍隊投入兩個軍,五個步兵師,總計6萬人,火炮200門,雙方兵力50:1。由于日軍占有極為有利的地形和堅固的工事,國軍進攻傷亡慘重。8月20日,八軍副軍長李彌親自上陣指揮,挖地道至松山主峰之下,放置近三噸炸藥,在一聲巨響中肅清千余殘敵。9月7日,松山戰役結束。中國軍人陣亡8000余人,傷者逾萬。
9月13日,騰沖前線總攻,全殲日軍6000多人。騰沖作戰前后130天。犧牲將官2人,校官19人,尉官481人,官兵傷亡21000人,美軍顧問陣亡7名。
盡管中方的傷亡遠遠高于日本,但是,對于日本軍國主義者而言,轉瞬之間,一個號稱天下無敵的王牌軍全軍覆滅,只逃出來24個官兵,使得日本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來掩蓋其敗績。吹得越兇,跌得越慘。沒有騰沖和松山這樣的硬仗就不足以打掉日軍的氣勢。
國殤墓園,浩然正氣
國殤墓園位于騰沖市區疊水河景區附近。我和同伴們崇敬地走上31米高的團坡,將鮮花敬獻于20集團軍光復騰沖紀念碑前。在高坡四周密密麻麻、整齊規范地排列著烈士的墓碑。紀念碑正面為李根源所書“民族英雄”。坡前有于右任先生題詞“天地正氣”。
在國殤墓園的中心是忠烈祠。高懸蔣介石所題“河岳英靈”。兩側對聯為:
如今,墓園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不斷撥款重修。可是,在40年前,這里卻遭到嚴重破壞,墓碑被砸,忠烈祠被毀。那些人一看到青天白日徽章就覺得扎眼。豈不知,當年八路軍、新四軍頭上戴的就是這個青天白日徽。無數英烈前仆后繼,流血犧牲才趕走了日本侵略者。
任意歪曲歷史是要遭報應的。
斯大林掌權之后殺盡了十月革命的功臣,可是,他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辦法改寫歷史。翻閱一下斯大林時代編撰的《簡明聯共黨史》,十月革命好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列寧從芬蘭潛回彼得堡,在裝甲車上振臂一呼,革命就成功了。十月革命的元勛一個都沒有提及。斯大林篡改歷史,讓后人寒心。1991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蘇共轟然垮臺。號稱擁有幾百萬黨員、列寧親手締造的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頃刻之間灰飛煙滅。幾乎沒有人站出來維護黨。他們連自己都不尊重,還值得別人尊重嗎?凡自輕者方被人輕。不尊重自己的人斷然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否定歷史就是否定自己。
每當日本首相去參拜靖國神社,國內許多人就氣憤填膺,罵不絕口。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紐倫堡法庭嚴厲制裁德國法西斯,而東京法庭對日本戰犯就如此溫情照顧?據日本官方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陣亡237萬,平民死亡70萬。中國在抗戰中死亡人數超過3000萬,是日本死亡人數的10倍。日本的侵略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可是遠東國際法庭只判處7名戰犯死刑,18人監禁。天下還有比這更不公道的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局?原因很多,別人家的事情姑且不論,先檢查、反省一下自己。在戰后,國共雙方全力準備內戰,兄弟相爭,哪里還顧得上外爭國格,討回公道?錯過了那個時機,如今后悔也太遲了。
中國人和猶太人都以精明著稱于世。善于討價還價,也就是善于折中。不過,猶太人有一個長處,在懲罰戰犯問題上決不折中,絕不讓步。不論屠殺猶太人的罪犯逃到天涯海角,不論逃亡多久,一定要緝拿歸案。猶太人的這種精神得到全世界正義之士的尊重。盡管猶太人人數不多,散布世界各地,但是絕對沒有人敢小看猶太人。在抗戰勝利之后,日本軍隊在中國領土上犯下的罪行沒有得到清算,稀里糊涂地不了了之。中國人自己沒有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難怪要被別人看不起。
搗毀國殤墓園很容易,可是今后再遇到敵寇入侵,還有人精忠報國嗎?倘若不清除愚昧、狹隘、偏激、健忘思想,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談何易事?近年來中國經濟騰飛,取得了偉大的成績,舉世矚目。在精神建設上也要相應跟上。要提倡正義,培養忠于國家、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首先就要尊重歷史,景仰為國家獻身的英烈。
從各種資料得知,不僅抗戰英烈墓地在瘋狂歲月中慘遭破壞,那些抗戰的老兵也被當作國民黨余孽備受迫害。據說目前尚存有限的抗戰老兵得到了政府的關照,給予離休待遇。幸甚、幸甚,如果再晚幾年,就是想表達一下后人的景仰之情,恐怕也辦不到了。
決不能寬恕漢奸
在國殤墓園有塊石碑,刻著當年騰沖縣長張問德的《答石田書》。
日寇侵占騰沖之后,縣長張問德帶領民眾避入高黎貢山,留給日寇一座空城。日寇托人帶信給張問德,明說洽談民生問題,實質就是招降。張問德作書回答,義正詞嚴,歷數日寇罪行,斷然拒絕誘降。他指出“日寇終有一日屈服于余及騰沖人民面前”。他的信被《中央日報》《大公報》紛紛轉載,稱他是骨氣最硬的淪陷區縣長。
在騰沖不乏曾經留學日本,懂得日語的人,其中也有一些軟骨頭。在日本人軟硬兼施之下,鐘鏡秋、李子盛、楊吉品等人分別擔任偽縣長、工商會長和維新社長等職。騰沖光復之后,大小漢奸們惶恐不可終日,他們四處活動企圖逃脫懲罰。他們的理由無非是為了維持社會,照顧百姓,不得不曲線救國。張問德拍案而起:“鐘鏡秋、李子盛可以不殺,還有什么民族尊嚴?都可以茍且偷安,俯首敵人鐵蹄之下賣國求榮了!”在他及廣大民眾的堅持下,大小漢奸紛紛被槍斃伏法。鎮壓漢奸之后,張問德毅然辭職。
抗戰勝利后,許多漢奸搖身一變,帶槍投靠,居然能夠得到赦免。絕大部分漢奸都投奔了“中央”。有些“滿洲國”的偽軍投奔了剛剛出關的共產黨。過不久,又紛紛叛變,投靠了正牌的“中央軍”。鎮壓漢奸只不過是走個過場。直到今天,還有一些墮落文人居然寫文章為汪精衛、周作人等漢奸翻案。倘若如此,世上還有正義嗎?還有民族尊嚴嗎?縱有千般理由、萬般理由,為人在世總有不可逾越的底線。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當漢奸。中國人就要有這樣的骨氣,看見漢奸就罵,在道義上罵盡殺絕一切漢奸。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難免被人踩在腳下。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與其徒勞無益地喊空口號,還不如踏踏實實地抓緊對下一代的教育。絕對不允許那些否定自己歷史的荒唐舉動再度發生。中國人要站起來,就必須正視歷史,景仰先烈,表彰正氣,愛國愛民。
新時代的“戰爭”
國殤墓園有面石墻,生動地雕刻了騰沖抗戰的故事。望著墻上以血肉之軀和鬼子拼搏的勇士,我想到一個問題:侵略者會不會卷土重來?
騰沖城頭的硝煙早已散去,可是,迄今為止,日本沒有支付一分錢賠款,日本教科書一再篡改歷史,對侵略罪行死不認賬,右翼軍國主義氣焰囂張,妄圖攫取釣魚島,日本首相接連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法院拒絕受害慰安婦的賠償要求,等等。日本的行徑嚴重地傷害了中國、韓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感情。只要日本欠賬沒有清算,就別想改善鄰居關系。
十幾年前,中國人尚未修復抗日烈士陵園,一群日本人來到云南。他們申請去騰沖、松山祭奠未獲批準,跪地叩頭大哭。又過了幾年,幾個日本人終于踏上松山和騰沖,拜祭之后帶走了一把紅土。他們奇怪,明明是中國軍隊打贏了,為什么在松山和騰沖卻沒有勝利紀念碑?日軍王牌56師團在這里全軍覆沒,確實讓日本人心痛。對于日軍56師團的普通軍官和士兵來說,他們執行命令,殞命疆場,說到底也是戰爭的受害者。
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今后中日之間會不會兵戎相見,再打一仗?
除了政治、文化等各種因素之外,戰爭就是國力的較量。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要比拼綜合國力。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哪一方更富,而是哪一方能更長久地打下去。戰后,人們從繳獲的日本文件中發現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三本五十六在太平洋戰爭之前給日本天皇的密折。他說,和美國交戰,日本能打贏頭三個月。由于美國的綜合國力遠遠超過日本,如果不能乘勝講和,日本是支持不下去的。事實證明了他的預見。違反經濟規律是要受懲罰的。
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軍界不斷發出三個月征服中國的叫囂。究其原因,雙方的綜合國力相差太遠。
在某種意義上,現代化戰爭打的就是鋼鐵。沒有鋼鐵怎么造機槍、大炮?在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的時候,日本的鋼產量為188.9萬噸,而中國的鋼產量只有1.5萬噸。相差126倍。在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的時候,日本鋼產量為580萬噸,而中國只有55.6萬噸,兩國相差10.4倍。
有了鋼鐵還必須加工制造各類機械和武器。在衡量加工能力的時候,發電量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從發電量來看,1931年日本的發電量是中國的9.2倍。1937年日本發電量是中國的16.2倍。
雖然還沒有找到日本和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常規武器的具體數字,但是不妨比較一下雙方造船能力。日本在1931年,擁有船舶毛重427.6萬噸,中國只有33.2萬噸。日本的船舶噸位是中國的13倍。在1937年日本船舶總量447.5萬噸,中國只有60萬噸,相差7.5倍。日本能造出72000噸級的戰列艦,擁有24艘航空母艦,可是,中國連50噸級的巡邏艇都造不出來。
在1938年以后,日軍侵占了東南半個中國,幾乎所有的中國工業基地都落入日本的手中。雙方的綜合國力相差更大。日本憑借著工業力量的絕對優勢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在打通滇緬公路之前,中國抗戰所需的物資供給線幾乎都被切斷。這仗怎么打?由于日軍擁有壓倒性的戰術優勢,即使在淞滬會戰中國民黨幾乎投入了全國的精銳部隊,還是沒有打過日軍。面對著日軍的機槍、大炮、軍艦、飛機,中國軍人拿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以血肉之軀報效祖國,驚天地、泣鬼神。由于雙方綜合國力相差太大,中國軍隊只能邊戰邊退,以空間換取時間。
是中國軍隊無能嗎?顯然不是。在騰沖戰役之后,日本軍隊終于嘗到了火力不如人的苦頭。美械裝備的中國遠征軍用壓倒性的火力在戰場上把日軍打得抬不起頭來。僅緬甸戰役就消滅了30萬日軍精銳。毫無疑問,如果戰爭繼續下去,挨揍的就是日軍。唯武器論固然不對,卻絕對不能忽視武器在戰爭中的作用。
時過境遷,抗戰勝利已經70年了。普通觀點認為,現代大規模戰爭已不可能爆發,但假設中日要再度交手的話,首先要看一下雙方的國家綜合實力。誠然,日本在高科技上仍然占有明顯的優勢,可是在綜合國力上已經遠遠不如中國。
了解真相,最好的辦法就是擺事實、講道理。統計數據比任何狡辯更有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界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某些日本人還捧著老皇歷不放。因此,需要給他們算筆賬,朝日本右翼極端分子熱昏的腦瓜潑上一盆涼水。
1996年,中國粗鋼產量10123萬噸,超過了鋼產量不斷下滑的日本的9880萬噸。2013年中國粗鋼產量7.79億噸,日本1.1億噸,中國粗鋼產量比日本高7.4倍。
在1982年中國水泥產量超過了日本。2013年中國水泥產量22.1億噸,日本水泥產量5473萬噸,中國的水泥產量是日本的40.4倍。
在1982年,中國原鋁產量超過了日本,2013年中國原鋁產量2205萬噸,日本3.3萬噸。中國的原鋁產量是日本的668倍。
中國的發電量在1997年和日本差不多,可是在2009年中國的發電量是日本的3.6倍。
人盡皆知,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日本。如果按照匯率法計算,中國在2008年超過日本,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中國在2001年就超過了日本。如果按照調整后的GDP計算,中國在1998年就超過了日本。在不同的服務業比重的假設下,在2014年,以購買力平價法估算的中國GDP規模是日本的2.17-3.28倍。中國和日本的綜合國力的差距越來越大。形勢正在朝著有利于中國的方向發展。時間在中國一邊。從綜合國力來講,只要中國持續高速增長,中日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想重演九一八事變,連門兒都沒有。
許多歷史舊賬,該怎么算?目前還找不到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只能擱置起來,以后再說。只要不松口,等中國強大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一定能夠討還公道。
離開騰沖的時候,我頻頻回顧。是啊,這塊土地上沉積著太多的故事和感慨!先烈們和日寇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并沒有想到身后會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他們為的是民族的生存和尊嚴,為的是天地之間的正義。
高黎貢山,郁郁蔥蔥,高處是松,低處是柳,而英烈們早已化作了祖國壯麗的山河。
彩云之南,景色各有千秋。如果各拿一個詞來概括,麗江是夢幻,大理是柔情,騰沖呢?正氣!天地正氣,讓人肅然起敬。
201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