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視野下的孔子學院研究(第一輯)
- 王路江
- 4323字
- 2019-12-11 15:46:57
“求同與存異”——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學院的中外合作舉要[1]
王路江
北京語言大學 原黨委書記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日趨廣泛和深入,現在,國際漢語教育已經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熱門學科。作為熱門學科的一個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孔子學院。這些孔子學院承擔了文化使者的功能,在促進文化交流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了解與友誼,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近幾年來,隨著漢語學習國際需求的進一步加大,全球孔子學院建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目前,全球已有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不僅搭建了中國與其他國家溝通的橋梁,促進了國家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中外教育資源共享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為當地社區文化建設提供了服務。作為國際漢語教育的旗艦大學,多年來,北京語言大學一直致力于對來華留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漢語教育,成為中國國際漢語教育的大本營。現在,我校又成為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擔了更多、更艱巨、更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目前,北京語言大學已經在世界各地承辦了17所孔子學院。無論是學生的數量還是教學的質量,與建院之初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與進步,尤其在海外孔子學院教學模式的探討方面,在漢語教師培養方面,在孔子學院教材研發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我們的成績也是可圈可點的。就拿韓國啟明大學來說,幾年來在本土教師的培訓與培養、中韓合作培養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材研發等方面,就做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因此,在這樣一個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主流的時代,讓我們這些孔子學院同仁們互相分享經驗,相互借鑒,攜手共進,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里,我們將聽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孔子學院的聲音,了解他們新的見解、新的需求和新的理念。所以,本次在啟明大學召開的多國大學孔子學院論壇的意義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說,它啟動了多國孔子學院之間合作交流與發展的機制。
應該承認,目前在國際漢語教育方面,我們還面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大家一提起國際漢語教育和孔子學院建設,就會談到“教材”“教師”和“教法”,它們是制約國際漢語教育發展的瓶頸。其中最迫切的,就是職業化、專業化的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目前我們各國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師主要以中國外派的專職教師和志愿者為主,北京語言大學在漢語教師培養和培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依然不能滿足合作院校對漢語教師的需求。所以,如何促進孔子學院教師的本土化培養,也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我們的外派漢語教師在漢語教學方面能力很強,但能夠因地制宜、根據所在國的國情進行教學的優秀教師還不是很多,這就要求孔子學院所在國在本土化教師的培養上多承擔一些工作。海外大學有本土文化的先天優勢,這是中國國內大學所不具備的。我們甚至不妨設想一下,如果能有加拿大“大山”那樣的中國通在孔子學院教漢語和中國文化,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就是漢語教材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各個孔子學院在教材編寫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需要進一步的整合與提升。再次,如何加強孔子學院與當地社區的合作,這也是一個大問題。孔子學院雖以“學院”命名,但我們不能僅僅做“學院派”。我們還要走進社區平常百姓家,讓所在國社區的老百姓通過孔子學院,認識一個真實而具體的中國,這是我們的責任。因為歸根結底,我們孔子學院的辦學宗旨是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之間的了解。所以,我們一旦放開眼界,打開思路,就會發現這背后深廣的社會背景。但是,這項工程如何去操作,需要我們做一些更加耐心細致的研究。所有這些問題,都有待于我們通過本次論壇進行深入交流,并作為孔子學院的研究任務持續加以探討。
在這里,我想從孔子學院中方合作者的角度,談一下我對這次論壇的期待以及對于孔子學院未來發展的一點思考。本次論壇的主題的另一種表述是“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學院的合作與發展”,我們本次參與論壇的孔子學院有二十多所,盡管主要來自北京語言大學的合作孔子學院,但是我們已經超越北語合作孔子學院的層面,大會還邀請了來自韓國本土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具有辦學特色的孔子學院代表。從全球漢語教育的整體來看,孔子學院可以說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在這樣一種歷史情境和氛圍下,我們再談孔子學院的發展,就不能離開國際交流的背景,也離不開地區之間相互支持、互為依托的前提。
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周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意思是說,世界上很多人的追求與歸趨并無二致,但他們所走的道路,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卻各自不同。這句話可以借用過來,作為各國孔子學院合作交流的一個思路。我覺得,各個國家孔子學院的發展,也要處理好同歸一致與殊途百慮的關系。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我們各個孔子學院的相互交流和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兩個大關系,一個是求同,另一個是存異。
所謂求同,就是指世界各國的孔子學院,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和目標,相對統一的漢語教育標準和課程設置標準,以此推進全球漢語教育的發展,增進中國文化與所在國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所以我們必然要在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原則上,有統一的評估標準。我們必須明白,孔子學院有多所,但孔子只有一個,所以每一所孔子學院對于漢語學習,對于孔子的文化形象,對于中國文化的基本形態的認識,都要有一個統一的要求。目前,我們北京語言大學正在著手與海外孔子學院合作研發關于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相對統一的課程標準和課程模式。文化理解難免會有分歧和差異,但要了解真實的中國與中國文化,還要還原到現實的中國與中國文化。我們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思想在歐洲啟蒙時代,曾影響了法國思想家伏爾泰。伏爾泰對于孔子可以說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的書房中就掛有孔子畫像。他說:“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除了最純潔的道德之外我從未在其中發現任何東西,并且沒有些許的假充內行式的蒙騙的味道。……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自視清高,是人類的立法者,絕不會欺騙人類。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但如果我們細心思考伏爾泰對于孔子學說的接受,我們還是會發現其中跨文化理解的問題,他與中國人自己所理解的孔子有著細微的差別。比如,伏爾泰說:“每個法國人都應該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孔子的本意是從我自己反省,重在我不要侵犯他人。而在歐洲文化背景之下,伏爾泰的呼吁側重的是你不要侵犯我。文學研究可以講接受美學,但文化研究最好還是要進行“原型”研究。所以,我主張各孔子學院要加強與孔子學院總部的聯系,加強與中方合作大學的合作,強化對于中國文化核心理念的研究。這就是“同歸”和“一致”的要求,我稱之為“求同”。這并不是一個抽象的理念,它與本次大會的每一個議題息息相關。
無論我們對于漢語和中國文化持一種什么樣的態度,我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的確立上,需要堅持統一的教育標準,而在這一前提下,各國孔子學院要走符合自己發展的獨特的道路,這就是“存異”的問題。
所謂存異,就是指各孔子學院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由于承辦國的歷史、國情、文化、觀念、習俗的差異,各國學生在學習漢語和理解中國文化方面,肯定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側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從最小的方面說,不同的語言背景,在學習漢語時也會有不同的特點。比如,美國人與日本人相比,他們學習漢語的重點和難點必然不同。據報道,美國國會下屬的政府審計總署向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提交了《美國國務院外語績效評估報告》。該報告把國務院將派遣到國外工作的2832名外交官的外語水平進行了歸納,并把他們在駐在國使用的69種外語分為“世界語言”“高難度語言”“超高難度語言”以及“其他語言”四類。其中,漢語、韓語、日語、阿拉伯語四種語言被列為“超高難度語言”。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漢語沒有性、數、格的變化,在中國人看來是很方便的一件事,可是對英美人來說,反倒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我所接觸的美國學生對我說:“說漢語可能還行,但認和寫太難了,漢字的結構實在太復雜。”美國人這樣說,我們能理解,因為印歐語系與漢藏語系沒有同源關系,學習漢語是一種完全陌生的體驗。但對于日本的學生,就會是另一回事。日本人學漢語不會覺得漢字難寫,但在語法結構、語音變化甚至同形異義方面,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如果他們不能準確地掌握四聲,則無法區別絕大多數的單字和詞組。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各國孔子學院不應該同質化,應在共同的目標下辦出特色。各個地區在教學方式和教學重點上可以有所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講,各國的經驗有其可以共享的一面,也有其獨特的一面。我提到這一點,也是考慮到我們本次論壇的兩個議題,一個是本土化教師的培養,一個是孔子學院與當地社區的合作。按我的理解,所謂本土化教師,必然要與所在國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圍有著直接的聯系,而孔子學院與當地社區的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也同樣要遵循一個本土化原則,也即存異原則,要體現出本國特色和當地特色。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孔子學院的發展也要和而不同。我們既要認識到我們共同的使命,又要考慮到本國的特質。在這樣的一個大前提下,討論孔子學院的交流與合作,才能真正起到互相借鑒、共同發展的作用,借他國的鏡像來認識本國,或者可以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北京語言大學作為目前中國承辦孔子學院數量最多的大學之一,在國際漢語教育領域愿意做更多的工作,愿意隨時與諸位共享該領域的信息和成果,繼續推進國際漢語教育的開展。另外,我們也期待本次大會為各位代表提供一個在孔子學院平臺上開展其他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機會,這也是孔子學院所應發揮的作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