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拓展與實踐教程
- 張軍
- 6323字
- 2019-12-11 15:53:31
深度拓展學習
◇關鍵詞語解讀
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是無產階級政黨策略思想的重要內容。近代中國社會最大的壓迫是民族壓迫,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可以把一切愛國的、不愿受帝國主義奴役的人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民族資產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因而能夠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當革命的鋒芒主要是反對某一個帝國主義的時候,屬于別的帝國主義系統(tǒng)的官僚資產階級集團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參加統(tǒng)一戰(zhàn)線。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先后經歷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農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幾個時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從總體上講,黨領導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包含著兩個聯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廣大知識分子以及其他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工農聯盟;另一個是工人階級和非勞動人民的聯盟,主要是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第一個聯盟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礎,只有鞏固工農聯盟,爭取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人民,才能實現黨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領導權。同時,只有建立第二個聯盟,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壯大自己,孤立主要敵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才能掌握中國革命的全部領導權,中國革命的勝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克敵制勝的三大法寶。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兩個基本特點,是戰(zhàn)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中心支柱,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zhàn)士。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系統(tǒng)闡述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問題,指出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是戰(zhàn)勝敵人的三個法寶。正確理解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作了集中概括:“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武裝的,采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三件是我們戰(zhàn)勝敵人的主要武器。這些都是我們區(qū)別于前人的。依靠這三件,使我們取得了基本的勝利?!?/p>
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一文中指出:“中產階級。這個階級代表中國城鄉(xiāng)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中產階級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他們對于中國革命具有矛盾的態(tài)度:他們在受外資打擊、軍閥壓迫感覺痛苦時,需要革命,贊成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革命運動;但是當革命在國內有本國無產階級的勇猛參加,在國外有國際無產階級的積極援助,對于其欲達到大資產階級地位的階級的發(fā)展感覺到威脅時,他們又懷疑革命。其政治主張為實現民族資產階級一階級統(tǒng)治的國家?!?/p>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帶有兩面性的階級。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既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又受封建主義的束縛,它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經濟上和政治上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在革命的關鍵時刻表現出明顯的動搖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兩重性,決定了它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時期,又有跟在官僚資產階級后面反對革命的危險。因此,它既不可能充當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爭取它,對其動搖性和妥協(xié)性進行批評和斗爭,在經濟上實行保護民族工商業(yè)的政策,又斗爭又聯合,是合乎實際的,是爭取革命勝利的需要。
官僚資本主義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產物,是中國革命的對象。官僚資本主義是依靠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利用國家政權力量而發(fā)展起來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背靠帝國主義,通過國家壟斷金融機構,濫發(fā)紙幣和國債而瘋狂侵吞社會財富,通過建立國家專賣制度控制大量商品和物資而大肆牟取暴利,通過超經濟的特權壟斷一些行業(yè)的經營權而壓迫和兼并私人資本主義企業(yè)。官僚資本主義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對民族工商業(yè)的巧取豪奪,嚴重地束縛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因此也是中國革命的對象。
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包含著兩重性:一方面,官僚資本是封建的、買辦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反對官僚資本就是反對買辦資本,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另一方面,反官僚資本就是反對大資產階級,又帶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列寧曾經說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最充分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前階,是歷史階梯上的一級,在這一級和叫作社會主義的那一級之間,沒有任何中間級。以國民黨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是集中程度很高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屬于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及其官僚、軍閥所有。沒收官僚資本,對于新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它削弱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力量,舊中國官僚資本同民族資本的比例是8:2,沒收了官僚資本,也就把中國資本主義的主要部分消滅了。另一方面,它壯大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重點問題論述
這一問題首先主要是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時代條件。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自1914年爆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后,發(fā)生了一個新的變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紀元,標志著人類歷史開始了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進程。
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從原來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轉變?yōu)閷儆谛碌馁Y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由自在階級轉變?yōu)樽詾榈碾A級,開始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五四運動以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經過分析、比較和鑒別,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
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中國人民曾經進行過多次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這些斗爭和探索,每一次都對推動中國社會走向進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每一次都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事實證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自發(fā)的農民運動和舊式的農民戰(zhàn)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都不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近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期待新的階級及其政黨領導新的革命,呼喚新的革命理論的產生。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近代中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和時代條件的變化,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
這一問題其次是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和解決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近代中國,已經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這是近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隨著帝國主義的不斷入侵,改變了中國社會一般發(fā)展的軌道,使社會性質發(fā)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一個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yōu)榘敕饨ǖ闹袊5蹏髁x侵略中國的目的,絕不是為了給中華民族帶來文明和發(fā)展,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而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阻礙中國的自主發(fā)展,防止出現一個擺脫他們控制以至與它們競爭的新型資本主義國家。
兩大歷史任務的關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也是根本任務,就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變革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關系,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和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掃清障礙,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這兩大歷史任務是相互關聯著的,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才能為完成后一個任務創(chuàng)造條件。
所以,首先應該求得國家的獨立,其次是民主。沒有這兩個東西,中國是不能統(tǒng)一和不能富強的。沒有獨立,那就還是受帝國主義的壓迫;沒有民主,那就還是受封建勢力的壓迫。那還有什么統(tǒng)一?近代中國革命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需求與必然結果,也是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題。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曲折發(fā)展的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之一,就是把黨領導中國革命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提煉和總結,上升為理論,實現“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化”。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是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實踐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
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呼喚新的革命理論的誕生。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1922年,黨的二大提出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和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初表現形式。1923年,黨的三大總結了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失敗的教訓,認為單靠工人階級的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勝利,提出了建立國共合作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思想。1925年,黨的四大總結了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與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斗爭的經驗,提出了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的思想。1926年前后,毛澤東發(fā)表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及其對于革命前途的影響》《答少年中國學會改組委員會問》《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集中全黨智慧,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大革命失敗后,在領導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認真總結創(chuàng)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潛心研究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從1928年10月到1930年年初,毛澤東先后發(fā)表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認為中國革命不能走“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而是應該走相反的道路,“先占鄉(xiāng)村、后取城市”,初步形成了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1940年前后,毛澤東又發(fā)表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系統(tǒng)總結了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使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在多方面得到展開而達到成熟,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經過了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毛澤東1962年1月《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黨對中國民主革命規(guī)律的認識,是通過革命的實踐,經過了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從有較少的經驗,到有較多的經驗,從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經過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guī)律、從而獲得自由,在認識上出現一個飛躍,到達自由王國這樣一個艱難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只有到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革命經過了“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即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和失敗、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和失敗再次走向新勝利的比較,有了比較完整的實踐經驗,才使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有了完整、充分和深刻的認識,才使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達到成熟。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經過了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在1948年《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表述了總路線的內容。其主要內容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動力和領導等問題。
關于中國革命的對象,需要講清楚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從總體上來說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但在中國革命的不同階段,由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革命的對象是不同的。國民革命時期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主要敵人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黨新軍閥,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主要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主要敵人是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是人民大眾,包括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其中,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動力,無產階級又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通過分析一般無產階級的特點和中國無產階級的特殊優(yōu)點,說明無產階級能夠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無產階級對于中國革命的領導是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來實現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中國革命的領導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黨對中國革命的領導經過了一個與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斗爭過程。應該重點強調的是,中國革命的領導權是區(qū)別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標志。
農民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資產階級分為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官僚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對象,民族資產階級既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又具有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對民族資產階級應采取慎重的政策。小資產階級包括小商人、小手工業(yè)者、知識分子和自由職業(yè)者,他們是勞動者而不是剝削者,不屬于資產階級的范疇。
關于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前途。新民主主義革命仍然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但是,革命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它屬于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就新在中國革命處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新的時代,有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新的指導思想和中國共產黨這一新的領導,其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中國革命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革命的第一步是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然后發(fā)展到第二階段,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兩個革命中間必須銜接,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
中國革命道路理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內容。近代中國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教材首先分析了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艱辛探索。
中國革命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黨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經過了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黨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領導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有利于擴大黨的階級基礎。1924年國共合作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后,走的是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這一時期,黨在城市站穩(wěn)了腳跟,開展了工農運動,促進了中國革命形勢的向前發(fā)展。但是,對于發(fā)動農民參加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農村。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創(chuàng)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農村。1928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中,分析了處于白色政權包圍的環(huán)境中,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和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