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報告2015
- 嚴耕
- 1128字
- 2019-12-11 16:01:56
二、各省域生態文明發展類型變化顯著,趨勢明確
ECPI只是體現各省發展快慢的相對得分,根據各省年度間具體指標原始數據的變化,加權求和計算出發展的絕對速度,更能反映當年各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成效,見表1-5。
表1-5 各省域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速度
單位:%

本年度,北京、新疆、海南、吉林、河南、山東、遼寧生態文明水平有不同程度退步,生態文明建設之路荊棘叢叢。由于發展的慣性,資源消耗量巨大,且利用方式較粗放,產生大量污染物排放,導致生態、環境不堪重負,環境改善收效甚微。
基于各省生態文明發展速度和生態文明水平(GECI 2015)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劃分發展類型。先以生態文明水平和發展速度的平均值劃定“基準線”,兼顧中游省份分布集中,差別較小的狀況,在“基準線”上下左右各自浮動0.2倍標準差,設置為緩沖區,區域內的省份便為中間型。其余省份,則依據它們的生態文明水平與發展速度分別高于(或低于)平均值0.2倍標準差,分為領跑型、追趕型、前滯型、后滯型四種類型。各省近兩年的生態文明發展類型,見表1-6。
表1-6 省域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類型

領跑型省份得益于資源節約力度大,下游產生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效應改善。這也再次印證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優化排放效應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需處理好的主要矛盾。
追趕型省份存隱憂,資源減量增效方面是短板。當前的污染物排放效應優化更多依靠末端治理,如能標本兼治,推進資源利用合理化,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將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發展。
前滯型和后滯型省份,各領域發展速度都全面落后。如何改善當地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效應,緩解不堪重負的生態、環境壓力,成為各省面臨的重要難題。
中間型省份情況相對復雜,可上可下的處境,發展空間充足,如果措施得當,發展提速,將推動生態文明水平上升,反之,若消極懈怠,努力不夠,將難見成效,發展趨于停滯。
與2014年度比較,各省份發展類型變化較大,類型間轉變趨勢明確。主要表現為領跑型與前滯型省份相互流轉,追趕型與后滯型省份互有流動,中間型與其他四種類型省份均有轉化可能。各省類型變化情況是,領跑型的廣東、廣西、江西三個省份和追趕型的寧夏、山東兩省,由于發展速度回落,分別進入前滯型和后滯型;而前滯型的四川、云南兩地和后滯型的上海、天津兩市,迎頭趕上,各自轉為領跑型和追趕型。中間型的部分省份轉變為追趕型、前滯型和后滯型,也有部分省份從領跑型、前滯型、追趕型流入中間型,河北、內蒙古知恥后勇,奮起直追,成為追趕型;北京水平有所提升,但持續增長乏力,停留在前滯型;河南、新疆繼續下降,掉入后滯型,亟待突破;福建、黑龍江、湖南、西藏比較優勢削弱,由前滯型跌入中間型;浙江、遼寧后繼動能不足,由領跑型變為中間型;江蘇、甘肅進步速度放緩,從追趕型過渡為中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