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法整體化研究:一個法際整合的視角
- 葉金育
- 2923字
- 2019-12-11 16:07:46
導論
“現代研究成果表明,財政不只是簡單的技術或工具的問題,而是塑造某種特定的現代經濟、社會文化與價值、公共官僚體制、特定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利器,與此同時,也塑造著這個國家的人民。”[1]毫不夸張地說,“每一個社會問題,每一個經濟問題,事實上最終都是財政問題。”[2]如果說財政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礎,稅收則是財政的核心支柱,直接關乎國計民生,影響強國富民和穩定發展。[3]“近代以來,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開始分離,現代稅收則為溝通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媒介”[4],日漸成為“我們公共生活中的一個永恒主題”[5]。
自國家和財政產生以來,也就同時產生了以法律手段調整財政關系的客觀需要。然而,在中國和外國的古代法上,雖有大量的調整財政關系的法律規范,但主要由于當時的財政所依附的國家的專制性質,以及法律體系自身演化的歷史局限性,諸法合體的古代法上不可能有財稅法學的獨立地位。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財稅法學逐漸依附于行政法學和經濟法學等學科得以發展。[6]客觀地說,在財稅法學發展初期,其借著行政法學、經濟法學等的學科平臺的確爭取了一片天空,積累了較為良好的發展條件。[7]
然而,伴隨著“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法律調整”[8],財稅法學逐漸具備了獨特的品質,讓自己在立場、觀點、視角上有別于行政法學和經濟法學等學科,不僅建立了完整的學科體系,引入了先進的價值理念[9],而且與國家法治實踐緊密聯系,在財稅立法、執法和司法中發揮了獨特作用。不過,學科成長到比較精致之后,必須確立自己與眾不同之處,有自己獨特的理念、方法和領地。因此,財稅法學不能繼續滿足于其“綜合性”,而應該進一步發掘特質,確立“新型法律學科”的新穎所在,基于財稅法調整范圍的廣泛性,可以預見,無論學科發展到哪個階段,財稅法規則的多元性不會改變。[10]
財稅法調整范圍的廣泛性和財稅規則的多元性,使得“財稅法研究必須打破部門法的界限,應當從憲法、行政法、民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國際法、環境法、婚姻法、知識產權法、社會法等多部門法的角度進行綜合性研究”。[11]比如,當稅收立憲成為議題時,稅法不可避免地與憲法發生交集;當經濟交易出現時,稅法又不得不與民商法、刑法等法域發生交集;同樣,當納稅人發生違規行為時,也時常導致稅法與行政法之間的沖突與協調。凡此種種都敦促稅法不斷回應社會現實,逐漸形成以問題為中心,旨在匯集多種法律手段、尋求學科內部和學科之間的協作,整合性地解決日漸復雜的專業問題。
誠如學者所言:“財稅法學既關注宏觀的財政立憲、財稅民主和法治,又重視財稅法律手段對經濟、社會、文化的調控,還深入到財稅執法和各種稅費關系,視野開闊,研究領域寬廣。它既是治國安邦之道,也是納稅人保護之法,是一門經世濟用的應用性學科。經過三十年的演進,財稅法學成長為一門新型的、交叉性的‘領域法學’,這是社會的客觀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12]“不過,在大好的發展形勢面前,如果我們靜下心來深思,不難發現繁榮景象的背后也隱藏著學科研究的可能‘瓶頸’”。[13]比如,目前稅法學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其對稅收學的長期依賴狀態”,諸多學術成果鮮見法律思維和法律方式的獨特貢獻。稅法學研究如果不能與稅收學研究相分離,必然導致稅法學自身地位的消融,它所研究產出的稅法知識無非是對稅收學知識在更換了包裝的基礎上的另類重述。[14]
之所以出現如此困局,固然與稅法學研究起步較晚、成果相對欠缺、學界話語權等因素有關。更為重要的原因恐怕還在于,“領域法學”之根基闡釋并不清晰,說理并不充分,應用性分析成果太過有限等深層因由。“稅因其‘取之于民’的特點而使稅法成為公法與私法交匯的場所,同時,私人社會的迅猛發展與政治體制的間或變遷,使稅法不僅僅變得有些復雜,還有些蕪雜了。”[15]在稅法領域,已經很難找到傳統法學那樣涇渭分明的所謂“調整對象”,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都是“問題”。然而,“問題”向來都有多維面紗,而非單向運行。“問題”的解決,時常既需要運用不同法律學科的思路和方法,又需要仰仗不同法律部門的協力互助。為此,理想的稅法學研究應該是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
追根溯源,稅法學由傳統法學的“調整對象”轉向新型法學的“問題意向”,與學科特質不無關聯。從稅法的定位上看,復合性是稅法與生俱來的特征,即從征稅主管部門的角度來看,稅法是有關行使征稅權的法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疑是公法;而從納稅人的角度來看,稅法是進行經濟交易時必須考慮的重要規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稅法也具有交易法[16]的性質。其中,作為公法的稅法是以規定并控制征稅主管部門行使征稅權為目的的法律自不待言。另一方面,由于征稅基本上是以經濟交易為對象,如果不考慮征稅效果,則任何經濟活動都無法開展。正因為在進行經濟交易的同時需要時常考量征稅效果,所以,大體可以認為,稅法和民商法一樣,具有交易法的性質。不僅如此,實際上,稅收債權也具有和私債權一樣的債權性質,并且征稅對象基本上是由私法進行規范的經濟活動,考慮到這兩個因素,說稅法植源于私法也非言過其實。[17]
本書正是在這種法際整合視角下探討“領域法學”,馳騁于公法與私法、稅法與企業法、稅法與婚姻家庭、稅法與勞動法、稅法與環境法、稅法與行政法、稅法與刑法等疆域,展示了稅法學“領域”特質的“來龍去脈”和學術魅力,這和以往的就稅法論稅法的單線條研究思路有很大不同。秉持稅法理論與實務的交互融通,是本書的寫作方向和指導基準。總體來說,本書并非有石破驚天的理論創新,而是立足于稅法精細化與整體化這一矛盾統一體的內在調和和外在拓展。也因如此,本書所作的嘗試和努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開拓性,期待可以為日臻成熟和完善的財稅法學研究注入新思路和新活力,推動財稅法學之“領域法學”研究的“精耕細作”。
本書共分十一章:第一章以二維正義為中心,探討稅法走向“領域法學”的根由;第二章以稅收之債的法域語境為起點,深究稅法對私法的承接與調整策略;第三章以民法規范進入稅法的立法路徑為切入點,研習稅法與私法“接軌”的規范配置技術;第四章以預約定價安排、稅務和解協議和稅收遵從協議為樣本,整體化考量稅務契約這一偏離稅收法定的獨特現象;第五章以稅務和解為對象,微觀解剖稅務契約;第六章以轉讓定價為工具,厘清私法自由與稅法干預的邊界;第七章以企業型態為依托,度衡企業自治與稅法選擇;第八章以婚姻家庭的稅法保障為依歸,討論稅法面對婚姻家庭的應有立場;第九章以關聯勞務轉讓的整合規制為目標,展示勞動法與稅法的交錯融合;第十章以環境問題的解決為主旨,觀測環境法與稅法的價值沖突與協調;第十一章以稅法、行政法與刑法融合為視角,檢視稅收法律責任的整合。
中國財稅法研究以往側重于理念和框架,研究思路具有從宏觀到宏觀的特點,無法展示財稅法特有的精致內涵,容易給人虛無縹緲、空中樓閣的感覺。[18]其實,財稅法是一個豐富多彩的領域,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每一個話題都蘊藏著深刻的法治要義[19],都考量著不同法律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近十年來,筆者一直熱衷于法際整合研究,秉持稅法整體化理念,思量著稅法與其他法域的沖突與協調,終成此書。盡管本人竭力構思、數易其稿,但因作者能力所限,書中免不了出現錯誤和遺漏,敬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