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法整體化研究:一個法際整合的視角
- 葉金育
- 1518字
- 2019-12-11 16:07:50
第三章 民法規范進入稅法的立法路徑——公法與私法“接軌”的規范配置技術
法律部門的發展不能齊頭并進,也存在著生態競爭。競爭的結果,便出現了理論層級的差異。考察中國的法律部門,由于開放和重視的先后不同,民法和稅法的發展存在差距。民法相對發達,其理論資源相對豐富。在稅法的發展中,一方面,由于資源難以自給自足,經常借用民法的管制資源。如稅法從民法中吸收了大量的法律制度,包括擔保規范、保全規范以及連帶責任規范等。另一方面,稅法和民法都屬于法律,彼此之間有法律使命與法律目的的不同分工,評價的標準也存在差異,稍有不慎,法域之間及同一法域之間不同性質的規范之間的沖突便成為可能。保持法律價值判斷的統一性是一種解決方法,更重要的在于確立一種協調的技術和機制。不至于沖突出現,各說各話,南轅北轍,敗壞法律的權威與形象,動搖法律的效率與衡平。[269]為此,對稅法借鑒民法規范的配置問題研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稅法和民法屬于兩個不同的法律部門,隨著稅收債務關系研究范式的興起,兩大法域之間的借鑒與融合日漸成為稅法研究的重要論題,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立法。作為整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法不可能完全擺脫民法而自生封閉的系統,在對民法規范的借鑒與融合過程中,稅法固有的法律規范與民法規范的內涵與外延的交叉和重疊無法避免。但亦不可因噎廢食,法律秩序的整體性和法律規范的體系化等均決定了稅法對民法規范的借鑒。目前直接探討“民法規范進入稅法的立法途徑”的研究文獻尚未出現。國外對此類問題的研究涵蓋立法與執法,多從逃避稅的角度切入,深度研究稅法與私法的銜接、配置等問題。[270]我國臺灣地區的研究跨越了簡單分析稅法與私法關系的階段,進入深層次的法域承接與調整研究的新階段。[271]國內此類問題的研究文獻相當匱乏,截止到2016年8月10日,通過中國知網檢索,以“稅法與私法接軌”和“民法規范進入稅法”為主題和篇名的文獻僅各為1篇。以“稅法與私法”為篇名的文獻僅有7篇,以“稅法與私法”為主題的文獻也只不過14篇。相關研究成果可歸為三類:(1)稅法與私法的關系。[272](2)稅法的私法化。[273](3)稅法對私法的承接。[274]總體而言,國外和我國臺灣地區對稅法與私法的研究日漸深入,更加注重法域之間的銜接與調整,立足于稅法與私法的“接軌”。國內對此類問題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對稅法與私法最為關鍵的承接、調整、接軌等領域幾無人涉獵,研究近乎空白。
步入新世紀,國家職能的擴張不僅改變了公法的內涵,間接也使公私法的功能起了變化,傳統的公法與私法應對瞬息萬變的復雜情事捉襟見肘,公私法的工具相互借用成為可能和必須,即作為管制與自治工具的公私法規范相互工具化。在此背景下,對稅法與私法的研究必將走向深度的工具互化時代,對研究者帶來的挑戰即是:稅法與私法互化的界點何在?標準何在?互化后如何與先前的制度相銜接,以整合于憲法機制下等。稅法界對此類問題的研究還基本處于摸索階段,以民法與稅法為例,大多數學者僅僅從“稅法引入民法規范的正當性和必要性”的角度研究,進一步的論述尚屬罕見。尤其對下列問題,稅法理論界和實務界基本沒有作出合理的和應有的回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民法規范包括哪些類型?稅法對不同類型的民法規范的借鑒度?(2)民法規范在稅法中是如何分布的?(3)稅法體系內的民法規范如何恰當地與稅法規范接軌?(4)民法規范可否承擔起公法私法“接軌”的紐帶?(5)稅法對民法規范提供何種技術支撐?(6)稅法中植入私法規范的限度,等等。此類問題可統稱為民法規范進入稅法領域的配置問題,該類問題迎合了公法與私法不斷融合的時代特質,也將是該領域未來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本章在此背景下開展研究,以期探尋稅法與私法接軌的立法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