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央民族立法
民族法的立法主體分為全國性民族法的立法主體和地方性的民族立法主體兩大類,全國性民族立法主體制定的民族法在全國內均具有效力。根據我國《憲法》《立法法》的規定,中央民族立法主體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員會和國務院直屬機構,他們分別有權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故中央民族立法主要有憲法、基本法、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F分述之:
一、憲法
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總章程。它綜合性地規定和調整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帶有根本性、全面性的關系或事項,有最高的效力等級,由行使最高立法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特殊的程序制定和變動。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于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制定了四部《憲法》。1954年的《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這部《憲法》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做了比較全面的規定,規定了民族自治機關及其享有的自治權等,應該說1954年《憲法》對我國的民族法制建設起到了典范和指導的作用。1975年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因受左的思想影響,該部憲法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了簡單籠統的規定,對1954年的《憲法》的規定的許多自治權給予取消,只簡單規定自治機關“可以依據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并對其他相關內容做了大幅度的刪減。1975年《憲法》較1954年《憲法》是一個倒退。[83]此外,1949年的《共同綱領》一直被視為重要的憲法性文件,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扮演了臨時憲法的角色[84],其對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礎構建亦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規范功能。1978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1978年《憲法》,1978年《憲法》恢復了1975年《憲法》刪去的內容,調整民族問題的條文有所增加,內容較之更為豐富,但因當時撥亂反正還在進行中,很多問題在政治上、理論上還沒有結論,1979年的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和1979年的第三次會議又對《憲法》進行了部分修改。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并頒布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第四部《憲法》,即1982《憲法》。該《憲法》繼承了1954年《憲法》的正確原則,較前三部《憲法》對民族問題規定的內容更為完善和具體,對我國當前的民族問題、民族關系、自治地方、自治機關、自治權利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在《憲法》的13段序言和138個條文中,有2段序言和26個條文的規定涉及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的內容。
我國1982年《憲法》有關民族問題和民族關系的規定,體現在:第一,《憲法》的原則規定奠定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根本基礎?!稇椃ā纷鳛槲覈母敬蠓?,在總綱部分規定了關于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其序言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并將繼續加強。在維護民族團結的斗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憲法》第4條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第52條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這些規定,明確了我國是多民族締造的統一的單一制國家。第二,《憲法》的具體規定增強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可操作性?!稇椃ā返?條第3款對民族區域自治作了總的原則規定,并明確規定了“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建制。在國家機構的章節中,規定各級國家機關有關民族區域自治的職權和義務。《憲法》第112、113、114條規定了民族自治機關的組織活動原則,第115條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享有同級國家機關的職權。《憲法》第116、117、118、119、120條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多方面的自治權。
總之,1982年的《憲法》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客觀地反映我國的實際情況,吸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憲政實踐探索和憲法發展的成功經驗,是科學和可行的。
二、民族區域自治法
法律是以特定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調整對象,一是民族關系,二是民族區域自治關系。
1.民族區域自治法是調整民族關系的基本法律。民族關系是多民族國家固有的一種社會關系。調整民族關系,可以采取多種手段,如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用法律手段調整民族關系,首先是通過法律形式確認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然后將其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形成一系列的法律規范。然而,調整民族關系的法律,既可以是一個法律規范,也可以是若干個法律規范。無論是哪一種民族法律的立法,都是以調整民族關系為前提,而后是具體規定調整民族關系的某個方面或若干個層面。如果沒有民族關系的存在,就沒有民族法的必要。由于民族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社會關系,所以,調整民族關系的民族法,將由若干個法律去完成,而民族區域自治法,是這若干法律中的重要一部。
2.民族區域自治法是調整民族區域自治關系的基本法律。在民族區域自治關系方面的主體關系,有國家與民族自治地方的關系,即聚居少數民族申請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與國家審批的關系;有自治機關與國家和上級國家機關的關系,實際上是國家利益與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關系。主要體現在國家規定自治機關的自治權限、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與上級國家機關保障自治權的關系;有民族自治地方與非自治的一般地方的關系,包括國家和上級國家機關對待和處理兩者的利益關系、協調兩者的協作和互助關系等。就民族區域自治法調整的民族關系和特定任務而言,其調整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主要是通過以下層面來實現:
第一個層面,國家與聚居少數民族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國家把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從而形成解決民族問題基本原則的權利義務關系問題。這種民族關系,首先是調整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同時也是調整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言,實質上就是調整國家利益與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關系問題,但這種利益調整關系具有一定的民族關系因素。
第二個層面,國家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及少數民族的平等關系。少數民族既有大聚居區,又有小聚居區。這些民族既可以建立大的自治區,也可以建立自治州和自治縣,但是,還有若干小聚居的少數民族,有的民族僅有幾千人,國家為了保障各少數民族平等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利,即使是只有幾千人的少數民族,也可以和其他民族聯合建立自治地方。這就是民族區域自治法調整國家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及少數民族平等關系的具體體現。
第三個層面,民族自治地方內的民族關系。在民族自治地方,相對而言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是主體民族。因此,民族區域自治法專章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內的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范,也就是規定了實行自治的民族與其他民族的法律關系,主要是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民族區域自治若干問題上的關系調整問題。
1.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的法律依據。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1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本條是對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法律依據的規定,即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的法律依據是憲法。制定法律必須依據憲法,這是一切立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這是因為:第一,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依法治國,首先就是要依憲法治國,維護法律的權威,首先就要維護憲法的權威。這就要求一切立法必須根據憲法,而不能背離憲法、違反憲法。第二,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務和國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則,這是一切立法都要遵循的原則。第三,憲法為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制定提供了直接和具體的法律依據。作為制定民族區域自治法直接依據的有《憲法》序言第1、第2和第11自然段,條文有第4、15、30、33、36、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和124條,民族區域自治法中的相當多的內容都直接引用了上述內容,是引用憲法條文最多的一部基本法。
2.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的客觀依據。民族區域自治法制定的客觀依據是我國的民族現狀,即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各民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我國《憲法》序言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法序言的第一句話也作了如是規定,這一方面深刻地總結了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是國家的主人,是平等的,另一方面說明了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以民族問題為由分裂國家的行為。但因歷史發展水平的差異,我國各民族還存在著差距,特別是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切實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我國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制定了民族區域自治法。
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我國除憲法之外第一部有序言的基本法,2001年修訂后的《民族區域自治法》除序言外,共有7章74條?!睹褡鍏^域自治法》系統地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與國家的關系,民族自治地方內各民族關系等,其基本內容主要有:
1.關于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一是規定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條件和形式;二是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名稱的組成要素;三是規定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程序。
2.關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組織。一是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機構組成,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二是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民族組成,包括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民族組成,民族自治地方行政首長的民族成分和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組成人員的民族組成,以及自治機關所屬部門工作人員的民族組成。
3.關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自治權和義務。一是規定了民族自治機關的自治立法,變通或者停止執行上級國家機關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語言文字,培養當地少數民族人才,自主地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方面的自治權;二是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保證憲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執行等方面的義務。
4.關于民族自治地方內的民族關系。一是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處理民族自治地方內的民族關系要遵循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原則;二是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幫助本地方的其他少數民族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的職責。
5.關于上級國家機關的職責。一是上級國家機關領導民族自治地方必須從民族自治地方的實際情況出發,實行分類指導;二是規定上級國家機關要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為自治機關自治權的行使提供便利和條件;三是規定了上級機關要從財政、稅收、投資、信貸、技術、人員等方面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經濟和文化。
《民族區域自治法》修訂的重大意義有:
1.正式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地位。在序言中,將民族區域自治表述為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對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明確指出要“努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制度,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這些原則在有關章、條、款中得到了具體體現。這些規定對民族自治地方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機結合的民族區域自治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3.充分體現了“發展”這個主題,體現了鄧小平同志“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的重要思想。加大了上級國家機關對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力度,強調從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建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加強對民族自治地方的扶持,并在投資、財政、金融、稅收、外貿和利用外資等方面作了新的規定。這些規定對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法律
1.關于少數民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立法。主要有以下幾部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第37條規定:“民族委員會還可以對加強民族團結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建議,審議自治區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報告?!?/p>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議》規定:“全國少數民族應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應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總名額的20%左右。為了保證人口特少的地區、人口特少的民族和各方面代表人士比較集中的地區都有適當的代表名額,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總名額中,應有一定的名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情況分配給有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選舉?!?/p>
《臺灣省出席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協商選舉方案》規定:“協商選舉臺灣省出席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要發揚民主,醞釀候選人時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優秀人物和代表人物,同時要適當注意到中青年、婦女、少數民族等方面的比例。”
2.關于少數民族立法及相關變通權的規定,主要涉及以下幾部法律:
《刑法》第90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適用本法規定的,可以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和本法的規定,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施行?!?/p>
《立法法》第2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钡?條第3項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睆倪@些規定我們不難看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立法地位上的重要性?!睹穹ㄍ▌t》第151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本法規定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特點,制定變通的或者補充的單行條例或者規定。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依照法律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或者備案;自治州、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報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p>
《繼承法》第35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財產繼承的實際情況,制定變通的或者補充的規定?!?/p>
《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p>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49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風俗習慣的具體情況,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變通的或者補充的規定?!?/p>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條規定:“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p>
3.《刑法》中關于侵害民族合法權利,破壞民族關系的規定。第249條規定:“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钡?50條規定:“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情節惡劣,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251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p>
《森林法》第9條規定:“國家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對民族自治地方的林業生產建設,依照國家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的規定,在森林開發、木材分配和林業基金使用方面,給予比一般地區更多的自主權和經濟利益。”第48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適用本法規定的,自治機關可以根據本法原則,結合民族自治地方的特點,制定變通或者補充規定,依照法定程序報省、自治區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施行?!?/p>
《礦產資源法》第10條規定:“國家在民族自治地方開采礦產資源,應當照顧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做出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建設的安排,照顧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法律規定和國家的統一規劃,對可以由本地方開發的礦產資源,優先合理開發利用?!?/p>
《電力法》第8條規定:“國家幫助和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電力事業?!钡?7條規定:“國家對農村電氣化實行優惠政策,對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農村電力建設給予重點扶持?!?/p>
《鄉鎮企業法》第6條規定:“國家鼓勵和重點扶持經濟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鄉鎮企業,鼓勵經濟發達地區的鄉鎮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采取多種形式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舉辦鄉鎮企業。”
《公路法》第5條規定:“國家幫助和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公路建設。”
《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第19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時候,應當為少數民族代表準備必要的翻譯?!?/p>
《民事訴訟法》第11條也規定了少數民族用本民族語言參與訴訟的權利:“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5條:“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應當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第8條:“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依據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文物保護法》第2條規定了受國家保護的文物范圍,其中包括“(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會計法》第22條規定:“會計記錄的文字應當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會計記錄可以同時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民族文字?!?/p>
《行政訴訟法》第9條及《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為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p>
《監獄法》第52條規定:“對少數民族罪犯的特殊生活習慣,應當予以照顧?!?/p>
《義務教育法》第4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钡?條規定:“保障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p>
《教育法》第6條規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钡?0條規定:“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國家扶持邊遠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钡?2條規定:“漢語言文學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學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以本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第56條規定:“國務院及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教育專項基金,重點扶持邊遠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p>
《體育法》第6條規定:“國家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體育,培養少數民族體育人才。”第15條規定:“國家鼓勵支持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整理和提高。”
《科技成果轉化法》第6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定期發布科技成果目錄和重點科技轉化項目指南,優先安排和支持下列項目的實施……(五)加速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p>
《職業教育法》第7條規定:“國家采取措施,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國家采取措施,幫助婦女接受職業教育,組織失業人員接受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扶持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發展?!?/p>
《法官法》第21條規定:“法官職務的任免,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任免權限和程序辦理。在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由民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罷免,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由本院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p>
《勞動法》第12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14條規定:“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12條規定:“國家重視和選拔少數民族女干部?!?/p>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7條規定:“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員會應當教育和引導村民加強團結,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村民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3至7人組成。村民委員會中,婦女應當有適當的名額,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村民委員會不脫離生產,根據情況,可以給予適當補貼。”
四、行政法規
《國務院關于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第8條規定:“各級民政部門分級負責行政區劃的管理工作,在承辦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區劃變更工作時,應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和有關民族的代表充分協商擬定?!?/p>
《地名管理條例》第5條規定:“地名的更名應遵循下列規定:(一)凡有損我國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帶有民族歧視性質和妨礙民族團結的,帶有侮辱勞動人民性質和極端庸俗的,以及其他違背國家方針政策的地名,必須更名?!钡?條規定:“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字譯寫,應當做到規范化。譯寫規則,由中國地名委員會制定?!?/p>
《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第3條規定:“多民族居住地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p>
《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條例》表明我國的民族工作更加具體更加深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第23條規定:“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沿海僑眷比較集中地區的個體銀匠,經縣或者縣級以上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批準,可以從事代客加工和修理金銀制品的業務,但不得收購和銷售金銀制品。”
《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暫行條例》第15條規定:“少數民族地區投資方向調節稅的優惠辦法另行規定?!?/p>
《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第8條規定:“對下列納稅人,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一)民族自治地方的企業,需要照顧和鼓勵的,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實行定期減稅或者免稅;(二)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給予減稅或者免稅的企業,依照規定執行?!?/p>
《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第10條規定:“將外國人已經發表的以漢族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發行的,應當事先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p>
《殯葬管理條例》第6條規定:“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自愿改革喪葬習俗的,他人不得干涉。”
《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4條規定:“國家扶持民族自治地方和邊遠貧困地區發展廣播電視事業?!?/p>
《導游人員管理條例》第12條規定:“導游人員進行導游活動時,應當遵守職業道德,著裝整潔,禮貌待人,尊重旅游者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p>
《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是國務院為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的第一部行政法規?!度舾梢幎ā坟瀼馗髅褡濉肮餐瑘F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明確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類人才的法律責任,并就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若干規定》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法規,是我國民族法制建設的重大成果。《若干規定》的頒布實施,對于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于鞏固各民族大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五、部門規章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辦法》第4條規定:“某一事項泄露后會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應當列入國家秘密及其密級的具體范圍(以下簡稱保密范圍)……(二)影響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庇秩纾瑖颐裎凸膊坑?015年6月頒布的《中國公民民族成份管理辦法》等。
《財政部關于商業企事業實行利改稅財務處理問題的暫行規定》中的第6項規定“對民族貿易企業,繼續實行‘三項照顧’政策”。
《上繳中央外匯額度管理辦法》第4條中規定“少數民族地區外匯確有困難的,國家酌情給予適當補助”。
《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第10條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地區和國務院確定的貧困地區,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批準,其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可按本條規定的金額降低50%”。
《中國農業銀行少數民族地區鄉鎮企業貼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則是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頒布的。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新聞出版署關于廣播電影電視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若干規定》規定:“二、縣市以上(包括縣市)的播音,除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其他特殊情況者外,都應逐步達到全部使用普通話。現在使用方言播音的節目,要根據當地普通話推廣的實際情況,逐步改用普通話播音?!薄傲?、民族地區的廣播電臺(站)除使用當地民族語言播音外,根據當地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可適當增加使用普通話播音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