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從“十二五”看“十三五”
- 徐憲平
- 2445字
- 2019-11-29 17:42:30
本書的結構
本書是筆者結合多年學習、工作,對中國經濟升級轉型問題的一次系統思考。書中既有對重要戰略規劃政策等的解讀,也有個人對經濟轉型升級中一些重點問題的見解,并講述了一些背后的邏輯和故事。書中采用圖表、專欄的形式,引用大量的數據和案例來說明問題,也對一些專用的名詞術語進行了解釋??紤]到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因而在分析問題時,筆者盡可能以全球化思維、國際化眼光做了一些比較,同時,也吸收了部分國外研究機構的觀點。
本書共14章,從內容板塊上來講,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十二五’規劃編制實施的回顧”,包括第1章到第3章;中篇“‘十三五’時期的宏觀背景和基本思考”,包括第4章到第6章;下篇“‘十三五’時期經濟轉型升級的若干戰略重點”,包括第7章到第14章。
第1章對“十二五”規劃確立的方針目標進行回顧。圍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如何設計10個政策導向、24個主要指標、18個重點專項規劃,對其中若干關鍵問題進行說明,比如關于7%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討論,“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方針的提出,能源消費總量的控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和社會信用體系規劃的編制等。通過這些分析和說明,從一個側面向讀者反映“十二五”規劃綱要編制的主要思想和決策邏輯。
第2章對“十二五”前四年取得的主要進展進行總結。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并不是對所有成績展開全面系統的評估,而是選擇了與經濟轉型密切相關、有量化指標比較的八個方面,比如:經濟增長超過預期目標;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和服務業占比提升;糧食產量持續實現“四連增”;交通能源水利建設成就顯著;科技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專利擁有量實現翻番;基尼系數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縮小態勢;改革開放有新舉措、新突破;“十二五”規劃指標預計完成良好等。這些進展對于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起到了積極推動和支撐作用,是調結構、轉方式中的亮點。
第3章對當前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凇笆濉币巹潓嵤┲衅谠u估的情況,著眼“十三五”時期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集中分析了面臨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財政金融風險增大、社會矛盾復雜多發等五大問題。這里面既有老問題,如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不合理等;也有新問題,如大氣污染加重、地方債務攀升、企業債務率過高等。此外,該章還對產生問題的原因以及規劃編制實施中的不足進行了反思。
第4章對“十三五”時期的國際環境走勢進行研判。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融合日益加深,相互作用不斷增強,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影響越來越大。客觀上講,未來五年的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不可預見的因素、難以預見的事情比較多。我們不求全景式的環境分析,而是力圖對一些大的趨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全球經濟在深度調整與分化中艱難前行,世界科技革命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能源格局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大國博弈帶來的競爭合作尖銳復雜。這些走勢在現實中已經不同程度地有所展現,也將是未來各國關注和發力的焦點。在這個充滿變化的世界里,始終是機遇與挑戰、合作與競爭同時并存。
第5章對“十三五”時期的國內環境特點進行提煉。概括為“四個最大”:最大的背景是“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最大的特征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大的挑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大的演進是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八膫€全面”的戰略布局將重構政治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和政商關系;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將從過度依賴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將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為指向,朝著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將使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主體創業、創新、創造的活力。
第6章提出“十三五”時期經濟轉型升級的基本思考。力圖回應當前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順應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的大勢,從導向、動力、路徑、目標四個方向,闡述了對未來經濟轉型升級的基本思考:把提質增效升級作為轉型升級的導向,把改革創新開放作為轉型升級的動力,把推動四化同步作為轉型升級的路徑,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轉型升級的總目標。
第7章到第14章,筆者結合對“十二五”規劃實施的總體分析和對“十三五”時期的宏觀思考,依據黨中央、國務院確立的大政方針,提出了未來五年經濟轉型升級的八個重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統籌區域協調互動發展、完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生態文明美好家園、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挖掘改革新紅利、構建開放新格局。對于這些重點的描述,本書沒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于核心問題,力求既提出方向,也說明道理。
[1] 周其仁,《改革的邏輯》,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周其仁教授在該書中闡述了科斯的思想,認為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制度改革有效地降低了組織成本。
[2] 張五常,《中國的經濟制度(神州大地增訂版)》,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3] 美國在危機后采取了一系列實施再工業化和擴大出口的政策:奧巴馬政府兩度頒布創新戰略;提出出口倍增計劃,白宮專門成立“出口促進內閣”,提出要實現五年出口量倍增;聯邦政府發起力爭上游的競爭活動,對那些制訂并實施教育創新計劃,有效提高教師質量和學術成就的州提供獎勵;奧巴馬呼吁實施“為21世紀重建美國工程”,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私人投資,創造更多就業。
[4]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印度2015年經濟增速預計達到7.4%,2016年預計為7.8%。相關評論稱,這將是印度增長首次超過中國,“龍象之爭”進入新階段。
[5] 厲以寧教授在其著作《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中提出,從1979年起,中國進入雙重轉型階段。雙重轉型是指體制轉型和發展轉型的結合或重疊,體制轉型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轉型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
[6] 劉世錦等,《陷阱還是高墻——中國經濟面臨的真實挑戰和戰略選擇》,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