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療法大健康
- 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
- 993字
- 2021-03-26 17:35:17
005 經絡穴位是中醫的靈魂
作為人體組織結構的重要部分,經絡系統就如同遍布人體全身上下的網狀有機結構,在主管著氣血運行、臟腑關聯的同時,反著臟腑內部的變化。
經絡穴位是中醫診斷病癥、治病祛疾的重要內容;而潛藏于人體體表淺層部位,神經反應與傳輸都相對異常敏感的穴位(也有穴道、腧穴之稱),更掌管著氣血的輸注與進出,將血管、淋巴管、肌肉組織、神經系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外顯露病痛,對內引導治療……這些人體表面看不見的點與線,縱橫交錯、星羅棋布,共同承載著人體生命的延續與健康的維持。
人體經絡是由經脈與絡脈共同組成,前者是人體經絡循行的主要路徑,后者則是前者斜出的旁支。除去統屬于臟腑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外,還有十二經別(即十二經脈的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筋(即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十二皮部(即十二經脈功能在體表分布反射區域)、十五絡脈(即十二經脈、督任二脈各分出的斜行支脈,加入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絡脈)以及其他眾多細小的絡脈分支。
我國的古代先哲將萬事萬物劃分為陰和陽,根據陰分和陽分的多少又將陰陽各分為三,即少陽、陽明、太陽;少陰、厥陰、太陰六種,太陽和少陽兩陽合明為“陽明”,太陰和少陰兩陰交盡即“厥陰”。而這種“三陰三陽的劃分”在古人十二經脈的命名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具體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合稱“十二經脈”。其中,與五臟相連,循行于肢體內側的經脈即為陰經;與六腑相系,循行于肢體外側的經脈則為陽經。而別道奇行,不直接統屬于臟腑的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八條經脈則被合稱為“奇經八脈”。
人體周身共有409處穴位,其中五臟六腑所循行的12條經絡又被稱為“正經”,加之督任二脈共14條經絡上所排列的361個穴位,也被稱為“正穴”。北宋年間,宋仁宗詔命翰林醫官王惟一所造的北宋針灸銅人,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兩面可以開合,體內雕有臟腑器官,銅人表面鏤有364個人體穴位,穴旁刻題穴名??疾烊藛T或腧穴教學演示時,以黃蠟封涂在銅人外表的孔穴之上,銅人內部注滿清水,如果人們技藝精湛、取穴熟練,則針入水出,反之則針刺不入。
經絡系統
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以及從十二經脈分出的十二經別。

十二經脈表里相合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