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美同行 清華學子感悟《藝術的故事》
- 過勇
- 1183字
- 2019-12-06 16:33:05
我們對藝術的認識
電子系
劉泰晛
貢布里希的藝術史一開始便頻繁地比較一些不同時代繪制的相同題材的作品。這些比較往往有一方明顯更符合現代藝術審美。然而貢布里希認為這些畫作擁有同等的價值——如果我們考察它們的作者——我們自然傾向于塑造我們審美觀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格,然而更久遠的虔誠藝術家們并不關心他們筆下天使的模樣,他們只在乎天使本身對于信仰的意義。將圣子、圣靈和圣母表現得精致而美輪美奐正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當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正是由于其與之前藝術的這種區別而被歷史所銘記:它在信仰中發現了人的意義與愛憎。
考慮到現代藝術表達的形式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我們很難說這些作品能否算作是藝術。例如,一個后現代主義作品,觀看時我們很難理解作家想表現的內容究竟是什么,有些甚至看起來就像是小孩子的涂鴉,那么為什么它還叫藝術。還有一些發型師做出所謂“殺馬特”的發型來表達個性,可在我們看來并沒有什么用處。這不禁令我們思考,藝術有何共通之處,究竟什么樣的作品才得以成為藝術?這可能還要回到本書引論中的一句話,“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而已。”可能在之前的年代中,藝術的形式與發展不似如今井噴時代的大規模爆發,大眾的審美態度較為統一,故而藝術形式之間的沖突不如現今這么浮于表面。那么如何理解藝術變成為了一個難以顛覆的命題。我們也只能抱持著agree to differ的態度,有自己對藝術的愛好和理解,但保持對不能夠理解的藝術的足夠的尊重和寬容。
我們再討論藝術和科學區別的需求。科學讓我們發現世界,尋找物質的本質;藝術讓我們發現自己,理解自己,表現自己。如若不吝惜加上哲學——它讓我們思考世界,思考自己,我們大可發現,此三者,大致上支撐起我們完整人格的架構。如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熱衷于拉小提琴等,也研究哲學,這三個領域的有機結合往往展現出驚人的能量和深刻的意義。再如達·芬奇一類人很難定義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大師的傳奇人物。
就我們個人而言,某種程度上音樂確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和啟迪。我個人對貝多芬的音樂感觸很深,他譜寫的樂曲,如《英雄》和《命運》,能夠極其高昂地激勵我們的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能認為,正是因為我們和貝多芬契合,我們在他的優秀作品中得到共鳴。同樣地,印象派,尤其是莫奈的繪畫是我們的最愛。有的時候清晨港口的光輝可以輕易將我們帶入不同的境界。文學藝術上的李白、李賀均如此,不再贅述。
作者簡介
劉泰晛,男,來自上海市,畢業于上海市上海中學,2017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電子信息專業。曾獲2017年清華大學新生獎學金,2016年度葉克平獎學金。

母校寄語
致最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你們正在最最浪漫的年華中歡笑,愿這浪漫能陪伴你將走的征途;
你們正在最最無畏的歲月中成長,愿這無畏能護佑你去探索星辰;
你們正在最最偉大的時代中前行,愿這偉大能成為你將來的背影;
記住你們的韶華光陰,記住你們的母校、城市、國度——我們約定不相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