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美同行 清華學子感悟《藝術的故事》
- 過勇
- 1849字
- 2019-12-06 16:33:03
棲居于美
——讀《藝術的故事》有所感
土木系
肖娜
“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土地上”,荷爾德林曾這樣理解生命。而當一個人學會了詩意地棲居,或者說,駐守了詩意,他便至少有發現美的眼睛。每個人都是幸運的,我們生存的家園、走過的日子,點點滴滴都滲透著美,但為什么仍有終日的埋怨和沉重的嘆息?
有的人漠然,得過且過,對美的追求已麻木;有的人悲觀,只盯著丑惡的污點而否定美的存在;有的人荒唐,顛倒是非,以丑為美沉迷不知歸途……人生百年,朝朝暮暮,美麗與否全依你在時光的畫布上的創作,貢布里希不是也清楚地說了“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已”嗎?
我們今天看那些藝術作品,不論是為傳播宗教、樹立偶像、記述功勛、表現故事,或裝飾房屋、美化居所,還是言志達意、宣灑性情、重現風景、追求創新,或諷世喻人、描繪理想,無一不是祖先在漫漫歲月中探尋美的足跡,難怪黑德爾會發出“人一定到過至善至美之境,不然怎會不停地追求完美”的感慨。
一張安靜的書桌,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風挾著斑駁葉影吹過窗臺,翻動書頁,覺得書外與書內皆美。習慣于先看圖,淺淺地在腦海中形成些想法,再去與文字對接,有時為百思不得其解而苦惱,有時又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而欣喜,有時覺得如此剖析一幅風景實在破壞意境,有時又不由為畫家以筆為刀的深刻內涵而嘖嘖稱奇。
初看幾千年前埃及的壁畫,便想起幼兒園時代那些簡單幼稚的圖,然再想想那時的埃及藝術家們追求“從事物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現”,我們還能說那些圖畫幼稚嗎?很多時候我們更喜歡逼真的,即忠實地再現自然、人物與事件的作品,更喜歡理想化了的所謂“完美無瑕”的風格,但我們能說凡·艾克的訂婚式“攝影”就優于塞尚夫人的肖像嗎?(我們還記得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者”的新作現世時,受到批評家怎樣的冷嘲熱諷,然而最終時間證明了它們的魅力。)美的形式是不同的,歷史走到它的每個階段,時代主流縱橫交錯,地域文化異彩紛呈,聚焦在每個人身上,經歷、認知、情感千差萬別,故美的尺度是多元的,但不論哪一種存在的或即將產生的,都需要我們用一切感官至心靈去發掘、去獲得。
當然,我們說要善于發現美,不是倡導忽略丑惡陰暗面,不是假裝與美對立的事物不存在,自欺欺人的行為是極危險的。一個人眼中只有美,就如他只能看到丑一樣,失去了美丑的鑒別力,過度樂觀,一味贊賞,美也就不能稱之為美了。正是因為對丑惡的正視,我們才更加珍惜美,從而要去創造美。
歷代藝術大師將他們所見所感的美用線條和色彩記錄,用刀錘鑿刻,用木石搭建,將其傳遞給我們,如此我們既有了享受美的權利,更有繼承前人,推陳出新的責任。這不是要求我們都成為畫家、雕塑家或建筑師,我們還記得文化節目清流《朗讀者》中的朗讀者,他們的讀音、語氣、節奏并不是專業的,但他們朗讀卻能深深觸動我們的心弦,是因為他們傾注了真摯的情感啊,是他們把文字的內涵融進聲音里了啊。根植三尺講臺、春風化雨立德樹人的老師,身著一襲白衣、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醫生,戍邊的戰士、潛行的礦工、默默的城市美容師……我們都是在進行創造美的事業,有意或無意。我們會習慣于問自己:“我能為我棲居的這片土地做什么?”發現美,也發現不美的地方,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我們的家園美好,其實每個人都是藝術家。
我本不敢奢談對美的理解,其主題宏大,賦予我們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藝術的故事只是美的故事的一部分。同時美的內容又平實近人、細致入微,在每朵春花的柔嫩肌膚中舒展,在每片秋葉的滄桑脈絡上流動,每根看似云淡風輕的立柱,每塊安置妥帖得體的色彩。
當我們沿著時間的線索回溯,小心翼翼地拾起散落在星河里的顆顆明珠,想起貢布里希說的“我們的歷史知識永遠不會完備,永遠有新事實尚待發現,它們可以改變我們對往昔的認識”,我們便更加堅定了步伐,擼起衣袖,為美,向前不息。
作者簡介
肖娜,女,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畢業于鄂爾多斯市第一中學,2017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曾獲評2016年自治區級三好學生,2016年清華大學暑期學校“紫荊學員”,2017年清華大學軍訓優秀個人。

母校寄語
致你我的一中:
最美的年華
見你,就此放不下了
知你
植物園里春苗青蔥
我們親手種下的美夢略狂
懂你
教室窗外夏夜靜謐
我們傾心交換的思想閃光
解你
圖書館側秋葉烈烈
我們肆意潑灑的詩意飛揚
與你
操場上冬雪霏霏
我們無畏競逐的初心難忘
終于,不再迷茫、悵惘
可依然要在離開時回望
背上的“追求卓越”沒有褪色
照片里的“一中加油”沒有泛黃
一些人,你成為他們生命中的永恒
一些人,你與他們共迎挑戰,齊創輝煌
一些人,你在他們青澀的期許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