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 徐明
- 2251字
- 2019-12-06 15:10:27
第二節 研究的主要問題與基本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問題
關于青年社會保障問題的調研內容主要圍繞中國青年發展狀況指標體系展開。課題組經過多次論證并咨詢了多位專家學者的寶貴意見,認為當代中國青年發展狀況指標體系的總體年齡界定于14~35歲,各一級指標年齡范圍根據具體需要有不同的界定。一級指標應包括以下四項。
(1)青年社會保險指標。
(2)青年社會福利指標。
(3)青年社會救助指標。
(4)青年社會優撫指標。
每個一級指標下又可以細分為若干個二級指標及三級指標。另外,根據劃分的不同的青年群體制定了不同的指標體系,即在職青年、在學青年和社會閑散青年對應著不同的指標體系。具體見表1-1~表1-3。
表1-1 在職青年的社會保障指標體系

表1-2 在學青年的社會保障指標體系

表1-3 社會閑散青年的社會保障指標體系

續表

二、研究方法
1. 抽樣方法
青年年齡跨度界定為14~35歲,包括各類青年群體,內部異質性較高。此次青年社會保障項目的抽樣系統的構建選用,以重點抽樣為主、分層抽樣為輔的抽樣方法,輔之以滾雪球式的定性訪談方法。訪談時按照信息飽和度原則確定訪談樣本量,節選主觀問題進行訪談。
2. 樣本總體及樣本量
樣本容量估算公式(Austin, 1983):
n=(σZα/2/E)2|
其中,n為樣本量,σ│為總體標準差,Zα/2│為概率度,E為抽樣誤差。
一般情況下,置信度1-α│設定為0.95,則Zα/2│=1.96。由于未進行過同類調查,總體標準差σ│未知,故采取最“安全”的保守估計法,即取最大值σ/2│=0.25。
則當抽樣誤差E=1%時,n=10 803。
當抽樣誤差E=2%時,n=3 600。
由于社會調查抽樣誤差2%是允許的,加之對抽樣設計經濟性等因素的考慮,北京青年抽樣系統將有效樣本容量確定為2 401。即,在置信度1-α│=95%,總體方差假設最大σ│=0.25,可允許抽樣誤差=2%時,樣本量n=2 401。考慮到部分問卷可能不符合調查的要求,實際抽取樣本數要大于理論值20%左右。
3. 樣本結構
調查總體為常住北京青年,既包括具有北京戶籍且在調查時居住在本地的14~35歲青年,也包括不具北京戶籍但在調查時已在本地連續居住滿6個月的14~35歲青年。
此次青年社會保障調查抽樣系統將北京青年分為在職青年、在學青年、非在職在學的社區閑散青年等三層。
在職青年層,進一步分為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國有和集體企業、三資和民營企業等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個體和自由職業者五層,按等比例分配樣本量。各層內先隨機抽取若干個滿足抽樣要求的單位再在單位內隨機抽取樣本。
在學青年層,進一步分為初/高中(中專、職校)、本科大專院校、碩/博士三層,按等比例分配樣本量。各層內先隨機抽取若干個滿足抽樣要求的學校再在學校內隨機抽取樣本。
社區閑散青年層,以市社區青少年事務辦公室的社區閑散青年名單庫為總體,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抽取樣本。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2015年、2014年、2013年)第二大類人口中按年齡和性別分人口數表計算得出全國青年人口數量2014年、2013年、2012年分別是33 689.5萬人、34 193.4萬人、34 917.8萬人,青年人口總量呈下降趨勢。根據按年齡和性別分人口數表計算得出全國勞動力人口數量2014年、2013年、2012年分別是82 582.1萬人、82 667.6萬人、83 382.2萬人,由此得出青年占勞動力的比例在此三年分別為40.795%、41.363%、41.877%。在北京統計信息網分別查閱了2015年、2014年和2013年北京統計年鑒,在第三大類人口與就業的常住人口年齡構成表中按年齡劃分計算得出2014年、2013年和2012年北京市常住青年人口分別為781.6萬人、855.9萬人、795.7萬人,勞動力人口分別為1726.3萬人、1720.1萬人、1684.4萬人,青年占勞動力比例三年分別為45.276%、49.759%、47.239%。北京市青年比例呈先增長后下降的趨勢,北京市青年占勞動力比例普遍高于全國,北京市青年人口群體數量龐大,青年群體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其中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統計年鑒分地區企業、事業、機關單位在崗職工年末人數表的相關劃分,將在職青年分類為企業、事業、機關、民間非營利組織和其他。在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統計年鑒分地區企業、事業、機關單位在崗職工年末人數表中我們得到北京市勞動力人口在不同單位的人數,并通過青年人口占勞動力人口的比例,估算出2014年、2013年、2012年在職青年在各單位的人數,通過計算各單位人數占總人數比例,可以看出在企業工作的在職青年占了近4/5,他們也是我們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的主要對象。
根據北京統計年鑒第十八大類教育、文化和國家統計局第二十一大類教育的劃分,將在學青年劃分為普通中等學校在學青年、普通本科在學青年、普通專科在學青年、碩士在學青年和博士在學青年五大類,其中普通中等學校在學青年又劃分為初中、高中、職業高中、職業技術學校四類。通過數據加總,得出在學青年三年總人數2014年、2013年、2012年分別為152.050 0萬人、156.160 3萬人、156.624 4萬人,占青年總人數比例分別為41.92%、42.04%、41.60%(這里考慮到在學青年中較大部分青年是擁有北京戶籍的青年,人口基數采用北京市戶籍人口數)。非在職在學青年,即閑散青年,占青年總人口三年分別為14.291%、14.810%、15.810%。
這樣將計算得到的2012年、2013年、2014年的在職青年、在學青年和社會閑散青年人數求平均,最終估算本次抽樣人數(取均值)為:在學青年為1 507人,在職青年為1 554人、社會閑散青年為539人,初次確定總樣本量為3 600人。考慮到樣本回收時的誤差,每個群體的數據加以20%,最終將發放問卷的樣本量定為4 320份,其中通過三類人群三年人口和比例的平均值,將各類樣本數量規定如下:在職青年發放1 865份問卷,其中國有和集體企業304份,三資和民營企業1 191份,事業單位248份,國家機關86份,民間非營利組織19份,個體和自由職業者17份;在學青年發放1808份問卷,其中普通中等學校813份,普通本科和專科687份,碩士和博士308份;非在職在學青年發放647份問卷,見表1-4。
表1-4 問卷發放情況統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