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研究:清華大學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報告2017
- 錢小軍
- 2360字
- 2019-12-06 16:26:47
第一節 “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現狀
一、何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the middle-income trap)是過去很多年經濟學界和社會學界熱烈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尤其是隨著近年中國GDP增速趨緩,經濟進入“新常態”,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更加迫切。
早在2007年,世界銀行就發布了《東亞復興:關于經濟增長的觀點》的報告,一般認為是“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最初來源。該報告指出:“與較富和較窮的國家相比較,中等收入國家的增長會相對較慢,因為中等收入國家被主導成熟產業的、低工資的窮國競爭者和主導技術迅速變化產業的、追求創新的富國擠在了中間。”報告同時指出,中等收入國家增長變慢這一事實也說明了20世紀的世界經濟沒有縮小貧富差距的原因。報告還指出,由于“缺乏規模經濟”和“資本的邊際收益率下降”,拉丁美洲和中東地區數十年來未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東亞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之后發生了1997年的金融危機,當時人們預測東亞很可能因此進入拉丁美洲曾經經歷的中等收入陷阱。然而東亞部分地區卻奇跡般地重新獲得了快速增長,包括中國和東南亞多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達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但是經濟前進的步伐并沒有停止,韓國以及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甚至已經擺脫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經濟體。亞洲金融危機發生10年以后的2007年,世界銀行在上述報告中繼續警告,東亞國家并沒有完全擺脫“中等收入陷阱”挑戰,未來仍將承受國際、國內雙重壓力,如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東亞中等收入國家將重蹈拉丁美洲經濟發展停滯的覆轍。
專欄:誰跳出了“中等收入陷阱”?
對于任何國家而言,保持增長都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窮國之所以快速增長,其原因是低成本勞動力和吸收了簡單技術。但是它們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以后,這兩個因素就消失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和工資的上升,技術追趕和工業布局調整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也走到了盡頭。如果不通過創新提升生產率,仍然依賴國外技術,這些國家將掉入陷阱。
拉丁美洲和中東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反面教材。這些國家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但從那以后,它們就停滯不前了。20世紀60年代的101個中等收入國家(地區)中,只有13個在2008年成為高收入國家(地區),它們是:赤道幾內亞、希臘、愛爾蘭、以色列、日本、毛里求斯、葡萄牙、波多黎各、韓國、新加坡、西班牙以及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2013.
2013年,經過多年的研究,世界銀行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共同推出了重要研究報告《中國2030:建設一個現代、和諧、創新的社會》。該報告用專欄的形式再次強調了“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并指出20世紀60年代以來,只有13個國家(地區)跳出了“陷阱”。
二、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研究
(一)人們對“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成因的認識
過去10年,“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高度重視和警覺,人們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很多研究比較了那些曾經落入陷阱的國家和那些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并從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視角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
學者們普遍認為,一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大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收入差距過大導致的內需不足、公共服務短缺、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的產業升級失敗、腐敗問題加劇、環境污染、金融體系脆弱、教育投入不足導致的人力資本不足,甚至民粹主義引發的社會動蕩等。
例如,中財辦主任劉鶴認為(3),南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在于民粹主義盛行,這導致整個社會長期處于無組織、無紀律的混亂狀態,影響了政策穩定性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偉認為(4),腐敗是一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姚洋教授則認為(5),只要提升資本邊際效益、提升生產力水平,中國一定能夠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另外,南開大學杜傳忠等認為,造成拉美國家“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長期奉行“進口替代”戰略造成的工業發展停滯、過高的超出經濟能力的社會福利、“超前”的城市化帶來的失衡、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大量外債,以及腐敗問題引發的社會沖突等,認為“中等收入陷阱”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社會體制機制與經濟發展方式沒能隨著中等收入階段的到來實現根本性調整和轉變”。曾錚對亞洲典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找出了它們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例如,日本通過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實施收入倍增計劃以及構建節能環保型經濟實現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韓國除了依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國內收入格局的調整之外,還大力發展教育,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新加坡在實施“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積累人力資本的基礎上,擴大對外開放交流;我國臺灣地區則以加快產業發展轉型、提升科技水平和人才素質以及推進市場化改革等方式實現了追趕和跨越。反之,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因為它們曾長期過度依賴出口導向型產業的發展導致國內需求不足,另外,金融體系不完善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也是重要誘因。
(二)對中國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認識和建議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正面臨來自國際、國內的挑戰。國際上,世界經濟結構在金融危機之后進行了深度調整,發達國家實行再工業化戰略,鼓勵增加高技術產品出口;比中國擁有更低廉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成本的發展中國家(如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正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出口為導向。這對中國經濟發展形成了“高端擠壓”和“低端擠出”效應。
在國內,中國多年來面臨的體制問題、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等雖然已經有了較大改善,但仍帶來很大挑戰。產業結構不合理、制造業大而不強、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資源環境矛盾仍非常突出。學者們提出了擴大內需、改善收入分配;加大反腐力度、保證社會公平;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法治型政府、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升教育質量、健全創新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種種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