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經驗分析

一、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的脈搏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歷史,是歷次產業革命改變了世界各國的命運,拉開了強弱貧富的差距。在第一次產業革命實現之前,世界各國經濟處于自然經濟狀態,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為主,經濟區域之間基本相互隔絕,經濟發展水平幾乎相差無幾。但是,第一次產業革命使英國率先崛起,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工業化,獲得了全球性的競爭優勢,繼而成為全球日不落帝國。

德國和美國則抓住了第二次產業革命的機會,引領了化工產業和電力工業革命的浪潮,一躍而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尤其是美國,原本是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但是在1776年宣布獨立以后,不到百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強國,為后來稱霸世界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二戰以后,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臺灣地區等幾個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經濟體的地區,也基本是靠抓住第三次產業革命亦即信息技術革命的機會。而那些跟不上產業革命步伐的國家則基本上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這其中包括南美、中東,甚至中東歐諸國。

更長遠地看,在產業革命中,僅有跟蹤往往是不夠的,如果不努力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只是滿足跳出了中等收入陷阱這一目標,那么一國經濟繼續前進的動力會迅速衰減,經濟也會出現停滯不前的態勢,這也可以說是“發達國家陷阱”,如希臘、西班牙等近年出現經濟衰退的發達國家。而不斷創新、勇立產業革命的潮頭,則能有效抓住新技術產業的關鍵環節,獲得超額利潤,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高效發展。這是迄今為止三次產業革命世界各國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的歷史告訴我們的經驗。

二、產業革命與能源、生產體系、社會系統革命相伴而生

除了能源以外,產業革命往往伴隨著關鍵技術和生產體系的革命,二者缺一不可。眾所周知,第一次產業革命的關鍵技術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普遍應用,機械代替人從而帶動了紡織業、交通運輸業等的大發展,生產方式也由小農經濟發展成為工廠生產方式。第二次產業革命的關鍵技術則是電力、內燃機技術,它帶動了石化產業、機械動力產業及能源產業的新一輪革命。在生產方式方面,大規模生產方式代替單件小批的工廠生產制度。這一系列技術革命和生產方式革命,使人類進入重工業時代。汽車、鋼鐵、石油化工產業得到蓬勃發展。

第三次產業革命主要是信息技術(IT)帶來的產業革命,迄今已經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它也帶來了生產方式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次產業革命還沒有結束,生產的互聯網化、信息化、全球分工合作也是一系列生產方式的革命。

現在已經初露端倪的低碳產業很可能引領人類第四次產業革命。除了關鍵技術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之外,微觀組織體系、社會面貌、城鎮化發展的水平等都會因為低碳產業革命的到來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其中,關鍵技術無疑是最核心的,關鍵技術的突破不僅改變了自己所在的產業,而且使相關產業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無論是蒸汽機、電力還是半導體技術無不如此。關鍵技術的使用和迅速擴散帶來的乘數效應使產業革命的先行者迅速拉大與跟蹤者的距離。這種關鍵技術又被稱為“基因性技術”,它像基因對生物組織及性狀的影響一樣,具有遺傳性、傳導性和放大性,因此低碳領域的基因技術必將影響產業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崛起的經驗仍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二戰以后,在東亞幾個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中,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其經驗仍然值得后發國家學習借鑒。除了日本在戰前就有些產業基礎之外,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在二戰以后可以說是一貧如洗,基本上沒有什么現代產業的基礎,但是在后來的50年里,這些地方都抓住了信息產業革命發展的機會,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這幾個經濟體都已經成為發達經濟體,目前其人均GDP都超過3萬美元。

受到歷史、國情和發展路徑的影響,雖然說每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崛起的經驗不盡相同,但是它們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在崛起的過程中,韓國和日本發展的道路比較相似,它們都注重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同時也比較注重鼓勵大企業的發展,認為只有大企業才能在世界經濟大潮中發揮攻城拔寨的航空母艦的作用。日本的大型株式會社以及韓國三星、現代和LG等財團都是典型的例子。此外,二戰以后,日本和韓國在引進消化西方先進技術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也是后發國家學習的榜樣,它們為了引進技術和高級人才,不惜一切代價,帶動技術迅速跟進,促進產業的迅速發展和轉型。

我國臺灣地區則走了另外一條轉型升級之路,就是從代工、OEM(原始設備制造商)起步,抓住信息產業的脈搏,從OEM到ODM(原始設備設計商),再到OBM(代工廠經營自有品牌),逐漸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IT之島。另外,與日本和韓國的大財團不同,我國臺灣地區的中小企業通過集群式發展,在國際上也形成了超強的競爭力,產業集群競爭力多年來一直高居世界第一位。

無論是日本和韓國的引進技術、學習、消化吸收的經驗,還是我國臺灣地區從代工起步向產業鏈延伸的經驗,都值得后來者認真研究和學習。

另外,從宏觀政策層面,這些國家或地區,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在國內產業發展尤其是產業體系建設的初期,市場開放節奏與國內幼稚產業保護政策相協調,在保護中逐漸開放,而不是過度開放,開放程度與國內產業發展的成熟度相協調,這一點也是值得借鑒的經驗。此外,區別于南美的進口替代政策,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出口導向政策取得了成功,這也是這些地區崛起的重要原因。

四、在抓住產業革命機會實現快速崛起方面,沒有哪個國家比19世紀的美國做得出色

作為新大陸的移民國家,美國的歷史并不長。1620年,102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帆船從英國出發漂洋過海在北美定居迄今不過400年的歷史。最初,北美大陸不僅是英國,而且是法國、西班牙等歐洲諸強的殖民地,直到1774年7月4日,北美十三州發布獨立宣言,才成為名義上的一個獨立國家。當時,那里只有200多萬人。后來,美國歷經多年的獨立戰爭、美西戰爭、向西開拓以及19世紀中葉殘酷的南北戰爭。但是,從宣布獨立開始僅僅過了100年,亦即1880年前后,這個年輕的國家就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更令人驚嘆的是,又過了大約30年,即一戰前的1913年,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不僅GDP總量是英國的2.5倍,法國、德國的3.5倍,而且人均GDP也超過英國、德國和法國。

至20世紀初,美國不僅經濟總量領先,而且經濟結構也展現出強大的活力和競爭優勢,如在鋼鐵、石油及其化工業、機械制造、鐵路運輸、輪船運輸、電報技術及產業、電力、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美國都在全球形成了壓倒性甚至壟斷性優勢。例如,美國僅僅一個卡耐基鋼鐵公司就超過英國一國的產鋼總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更是壟斷了全球90%的石油及石化市場。這些都是二次產業革命的成果,是當時全球的“戰略新興產業”。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濟無論從哪個方面都已經超過西歐諸強,為二戰后美國成為獨一無二的世界經濟、政治、軍事霸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生產力基礎。

很多人認為,美國的崛起得益于兩次世界大戰,或者得益于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移民等。其實,這些都沒有抓住要害。作為殖民地,美國在一個孤立無援、交通不便、遠離當時的世界經濟、政治、文明中心的新大陸迅速發展,利用大約百年時間迅速成為全球經濟強國,甚至引領了全球經濟發展、促進了第二次產業革命加速到來,使20世紀成為美國世紀。其崛起速度之快、發展質量之高、成功代價之小,無不令后人驚嘆。今天看來,美國在19世紀迅速崛起的經驗令后來的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都相形見絀。遺憾的是,眾多發展經濟學家在討論追趕、發展問題的時候,眼睛緊盯著二戰以后的新興經濟體,而忽視了真正最成功的追趕故事。

美國成功追趕、超越的時代盡管發生在一百多年前,但是,迄今其經驗仍然不失時代意義。

(一)利用新發明,率先實現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大眾化

這是美國19世紀經濟發展崛起的最突出特征。美國經濟在19世紀的崛起并不因為其科學技術的領先優勢,相反,直到二戰以前,美國在科學研究上與德國、英國、法國等老牌的西歐科技強國還有差距。文藝復興、科學革命以來,直到二戰,西歐一直是世界的科技中心。

但是,這并沒有影響美國的創新驅動發展。盡管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多是在歐洲,但是新科學、新發明往往在美國而不是在歐洲實現了產業化。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蒸汽機在英國發明,但是美國人率先在汽輪、火車上大規模應用;煉鋼、煉鐵新技術率先在英國發明,但是卡耐基后來居上,將新技術迅速應用于生產力,并改進、優化新技術,引領世界鋼鐵產業的發展;人類對電的現象、原理和規律的認識最初主要是來自英國、德國的一流科學家,但是愛迪生、薩繆爾、特斯拉等創業天才和企業家率先在美國將電力引入千家萬戶,使美國迅速實現了電氣化。再如,20世紀初,美國的空氣動力學研究遠遠落后于德國同行(8),但是,美國的萊特兄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造出了內燃機動力驅動、可人為操控、長時間飛行的飛機,使人類進入了航空時代,而不是在德國或者法國,更不是在英國。最引人注目的是亨利·福特,無論是內燃機還是汽車的發明者都來自德國、法國等歐洲強國,但是福特通過大規模生產方式將汽車送到千家萬戶,并帶動美國公路、機械制造、石油化工等戰略性產業的迅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產業生產能力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產業的創新、經濟的發展從來不是取決于誰最先發現了科學原理,而是取決于誰最先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這方面,19世紀的美國為后來者提供了很多經驗,尤其是其將科技成果標準化、規模化、大眾化的經驗和做法值得稱道。科技成果僅僅停留在論文和實驗室階段最多是增進了人類的知識,對生產力而言是沒有多少價值的。在19世紀下半葉美國崛起的過程中,是美國的創業者、企業家、銀行家聯合起來奏響了創新、創業協奏曲,他們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成生產力并大規模推廣。

另外,與歐洲不同的是,在很多新興產業,美國不僅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革命,而且實現了生產體系革命。例如,被后人稱為美國特色的生產制造體系的主要特征是:以大市場為導向,迅速地、大規模地生產物美價廉的商品;大規模工廠設計;高效物流;建造廉價的機器。美國生產方式既實現了高標準、高質量,又實現了規模效應,達到低成本,從而在新興產業形成全球壟斷性優勢,促進綜合國力提升和國際競爭優勢的形成。

(二)企業家精神及全民創新活力是美國崛起的根本保證

歐洲在文藝復興以后逐漸覺醒,地理大發現、宗教革命乃至后來的科學革命、產業革命促使整個歐洲社會煥發了生機和活力,領先于世界。但是,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和清教徒向往和云集的新大陸,美國在創新活力方面更是領先歐洲一籌。

19世紀的美國是一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國家,是一個創業英雄輩出、企業家精神涌現的新時代,無數創新、創業的精彩故事迄今仍讓人嘆為觀止。富爾頓、惠特尼、辛格、范德比爾特、卡耐基、洛克菲勒、愛迪生、J.P.摩根、薩繆爾、萊特兄弟、亨利·福特……是這些人創造了美國,引領了時代進步,不僅改變了美國的命運,而且影響了全球產業發展和競爭力的格局。

更令人矚目的是,這些創業英雄中的絕大多數最開始都幾乎身無分文、白手起家,最后通過創新、創業獲得了成功,實現了“美國夢”。正是這些來自平民的創業英雄擁有的樸素的創新大眾化的理念,才使創新成果迅速社會化。無論是辛格、愛迪生,還是薩繆爾、亨利·福特,他們的夢想就是用新技術和新產品改善普通民眾的生活,電力大王薩繆爾的名言“電不應該只有少數人享用”成為美國創新理念的典型寫照,這與歐洲的社會等級分明、貴族奢侈品消費文化格格不入。

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平民化,19世紀美國的創業英雄們的故事和經驗深深影響了一代代的美國創新、創業者,并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美國創新文化,即創新不是“陽春白雪”,更不僅限于大學的象牙尖塔,創新很簡單,它就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技術發明就是為了解放人、減輕人的負擔,為人所用。

(三)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

除了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活力之外,19世紀的美國不斷探索有利于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如公司制度的推廣、專利制度、資本市場的推動等。例如,最初在美國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可以申辦有限責任公司,它原本是被政府控制的一種“牌照”,只有與政府有關的業務和公司才允許申辦有限責任公司,很多創業企業是以家族企業或者合伙制的形式存在,它們承擔無限責任。但是后來,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這種制度逐漸在美國推廣,大大降低了創新、創業者的失敗風險。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后來的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促使全社會來承擔創業、創新的風險,因此,全社會創新的步伐大大加快。

另外,19世紀美國很多創新都是建立在專利基礎之上的。專利制度并不是美國發明的,但是這種制度在美國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有效保護了發明者的合法權益。19世紀,很多創新者通過轉讓發明專利成為富翁,而不是親自把它們做成產品。而且,大多數創新成功者后半生奔波在專利維權的道路上,這也成為美國創新的一道風景。

另外,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資本市場的發展對美國創新、創業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創新、創業最終需要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否則企業生產能力大規模擴大將不可能。新技術企業股票也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資本和技術、資本家和創業家很好地得到了結合,極大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各行業的不斷升級。這方面,J.P.摩根和愛迪生的合作,以及后來GE公司的誕生和發展就是典型的案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观塘区| 门源| 葫芦岛市| 卢氏县| 手游| 临澧县| 综艺| 含山县| 北流市| 清水县| 襄垣县| 漳平市| 信阳市| 南开区| 滨海县| 廉江市| 石棉县| 六盘水市| 泾川县| 班戈县| 长子县| 德州市| 宜州市| 宜兰县| 镇宁| 临沧市| 营山县| 龙山县| 沅江市| 抚顺市| 香港 | 阳东县| 庆云县| 万盛区| 永定县| 武穴市| 松阳县| 黄平县| 深圳市| 柯坪县|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