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對“死記硬背”說不

大部分人認為文科類的知識只需要死記硬背就好。

我是一個文科生,進入大學直到現在,一直攻讀的是法學專業。每當我說起自己的專業時,大多數長輩和晚輩都會好奇地問我是不是記憶力特別好,學法律是不是要背很多內容。

然而實際情況是,只有本科期間為了通過考試,背過一些內容,其他絕大部分上課,我從來不靠背。那些為了應付考試所進行的突擊式的死記硬背,現在的我看來,也是不聰明之舉的。我參加過的所有考試,包括司法考試、碩士入學考試、博士入學考試,都沒有死記硬背,但這些考試我仍然都高分通過了。

所有一切,得益于我找到一種替代“死記硬背”,更為高效的記憶方法。這個方法已經被無數前輩所提倡,它叫做:理解記憶。理解記憶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但是用好的人不多,一旦遇到考試或者考評,又回到了死記硬背的老路子上了。原因在于,大家都搞不懂什么叫作“理解”。

記憶的本質是信息存儲和提取的能力。提取又和存儲相關,存儲結構越合理,越有序,提取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提高記憶力最好的方法是優化存儲結構。存儲結構依賴于兩項條件:一是信息的總量;二是信息之間關聯度的建立,即“鏈接”。

比方說,古人如果看見飛機,他會怎么想?他會說這是一只會飛、會噴氣的大鳥。因為在古人的觀念里,還沒有“飛機”的概念,而只有“鳥”的概念?!傍B”就成為了古人建立“飛機”存儲信息的關聯信息。因為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是類似相同的,比如會飛、有翅膀等。另外,信息本身也是可以做內在層次劃分,有其本身的結構的。比如說人,可以包含男人、女人、變性人、老人、小孩、活人、死人等。如果說“人”是元信息的話,其他屬與種就構成了“人”的子信息,你對子信息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對其他子信息與元信息的理解程度。

那么我們在對一個信息進行存儲的時候,既要把它當作元信息或子信息來理解,分析與其同等層次的事物、概念進行類比,還要對該信息內部進行劃分,掌握其子信息,并建立子信息的相關性。這些行為,都是在有效地建立信息之間的鏈接。

這也就是為什么讀書越多,理解記憶起來越輕松簡單的原因,因為能聯系起有關的信息特別多,即使忘記了該信息本身,也可以回想其子信息或者同等層次的其他信息幫助快速提取相關的記憶。

所有的信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是處在體系之中的。運用我們的前面所提及的“拆分與組合”思維,當我們學會把信息體系的構成拆分成若干環節,搞清楚一個信息在體系中的位置,就不難找到相關的鏈接信息,“理解”就此產生了。

信息體系的第一層次是理論。理論對現實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提煉,所以理論總是抽象的,總是高于生活的。比如,對“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樣的話,如果沒有學過哲學或者政治學的同學可能暫時不明白這兩句話的含義;同樣,對“民事法律行為”“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非法學專業的同學可能并不清楚是什么。以上,都是理論中的基本概念。

要搞清楚這些理論(概念),作為一個門外漢怎么辦呢?很簡單,我們接著去看對有關理論(概念)的作者闡釋。聰明的作者為了闡述理論觀點,降低閱讀的門檻,往往會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和通俗的例子去說明。

比如,毛主席在論述抗日戰爭、國共兩黨斗爭的問題時,就使用了很多生動形象的語言和例子?!敖谢ㄗ硬灰埻醣葘殹薄@是對國共兩黨實力的說明?!敖谢ㄗ印薄褒埻酢钡男蜗笫巧钊肴诵牡?,即便你從未接受過教育,這樣的語言和比喻也是通俗易懂的?!敖谢ㄗ哟蚬罚叴蜻呑摺薄@是對紅軍、解放軍處于弱勢時期的戰術側面概括,同樣是通俗易懂的。通過這種日??谡Z與實例的表達,毛主席為我們的閱讀補充了“情境”,把理論與生活的距離拉近了。

閱讀作者論述的理論時,一定要學會把理論(概念)回歸生活,拉近生活。簡單的例子和通俗的語言,就是最好的方法。當作者沒有進行這樣的闡釋和解讀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自覺地補充上這些例子。

初看“民事法律行為”可能并不理解,但,“合同”大家了解,再簡單一點,“買賣”更容易理解,當你舉出的現實例子越多,你對理論(概念)的理解程度就越深。

信息體系的第二層次是生活經驗。只有把這個層次的內容補充完畢之后,知識才是“活”的,對理論的理解,就有了生活情境的支撐。

這兩個層次內容的鏈接是雙向的,從理論到生活經驗;反過來又從生活經驗到理論。當生活經驗、經歷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就有可能反向去尋找理論,或者自己創造理論(概念)去闡釋生活中的問題。

鏈接也不總在兩個層次之間發生,也可能在同一層次發生。比如,我曾經有過失戀經歷,更能感同身受理解他人的失戀心理,所以更好地幫助失戀的人調整心態,走出失戀的痛苦。還有,我沒有參加過演講比賽、做過節目主持人,但我也可以借鑒類似的經驗、經歷,比如辯論賽,社團活動的組織人等經驗。

再比如同樣是理論,我可能并不理解經濟學上科斯所提出的“產權理論”的意義,但我學過法律,學過法理學和物權法,我非常清楚“所有權”制度的意義。這樣的類比、聯系、聯想都能夠幫助我快速在未知與已知之間建立起鏈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所以,“理解”并不是那么玄妙的詞。關鍵是我們要學會動腦,調動起自己所有的思維素材,從已知的理論到切實的生活實例,建立起有效的鏈接。如果懶得去想,懶得去動腦,死記硬背固然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背下來的知識,因為缺乏足夠的鏈接,所以也不會在你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以說,兩種記憶方法存在根本的區別:死記硬背的方法,永遠是在一個時間點,一個知識點上死磕,強迫自己去記憶,這種記憶也是非常淺層的,缺乏不同層次鏈接的支撐。同樣,因為整個過程缺乏鏈接的刺激,所以會很無趣,無法調動起我們學習的情緒。

而理解記憶的方法,是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知識點、不同的知識層之間反復嘗試建立鏈接。你面對的素材永遠是新鮮的,所有的生活經驗、經歷、例子都可以回歸到某個理論(概念)之下,而理論(概念)同時又可以詮釋無數的生活經驗、經歷、例子。這個過程永遠有新的鏈接等待你建立,永遠有東西值得你去挖掘,因而總是讓你永葆著興趣和好奇心。每一個新鏈接的建立,你對知識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步,你對學習的熱情,又多了一分。

當我自己學習一門嶄新的法律課程時,我會首先瀏覽一遍教材,將我不理解的概念和知識點畫出來。我會去看作者的解釋,去尋找相關的材料,輔助我理解這些概念。其次,我會去找書本上相關的案例,或者回憶我親身接觸過的案例。從這些案例中,看看理論是如何得到貫徹的。當我覺得基本掌握書本上知識點時,才會去尋找相關的習題集做練習,或者采用其他的方式如寫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對知識的總結。整個過程,我覺得不清楚或者記憶模糊的地方,我會再返回到書本或者案例中去,再次閱讀。整個過程非常的有章法,即便是重復,也是在更高的基礎和維度之上,反復建立和強化鏈接。

當然,是不是死記硬背就是完全沒有一點價值和意義的?也不是,至少在我們學習的起步階段或者有特殊要求的考試,死記硬背是有意義的。因為這個階段,我們的信息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所知甚少,對一些東西的理解感悟并不深刻。一定程度的死記硬背,對于未來的學習起到了促進的作用,這是在建立基礎的信息庫。

比如英語單詞,在詞匯量尚且不夠的階段,死記硬背是必須的。隨著詞匯量的增多,就會掌握更多的方法,包括詞根、詞綴、讀音、聯想記憶等方法,這些方法的使用前提是要有相當程度詞匯量的積累。再比如,某些考試要求寫出權威教材的基本概念,核心觀點。這樣的情況下,是需要記住重點和要點的,需要記住它指定的用語而非個人的理解。

但這些與我們所提倡的理解記憶都不矛盾,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針對重點概念進行記憶,效果自然就會好很多。我們所反對的,是一味地死記硬背,不分時間階段,不分場合標準,一背到底——請大家在學習中一定注意把握這個尺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安县| 玛纳斯县| 蚌埠市| 十堰市| 拜泉县| 安塞县| 田林县| 黎平县| 阿拉善右旗| 岗巴县| 壶关县| 安丘市| 资阳市| 冀州市| 聊城市| 错那县| 敖汉旗| 修文县| 南郑县| 滨州市| 新干县| 开化县| 栖霞市| 高邮市| 江门市| 内乡县| 九台市| 乐亭县| 涿鹿县| 新竹市| 岫岩| 眉山市| 班戈县| 瑞昌市| 香河县| 河南省| 平谷区| 建始县| 赤峰市| 兴海县| 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