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身心蛻變:打破固有思維,重建合一身心

身心究竟是怎樣結合到一起的?

1.身是心的形

一元論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其中,唯物主義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對于非哲學出身的我們,深究世界本原問題可能沒有太大現實意義,可是探討身心問題,實現身心合一,卻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物質是真實存在的。大千世界千奇百態,有人瘦小精干,有人高大強壯,有人大腹便便,有人體態勻稱……之所以會出現這些不同,與遺傳、生活習慣和年齡等都有關系。可是,在某種程度上,身體也是心靈的一種外在顯現。

行走在路上,總會看到一些雖然不再年輕,但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魅力的女士,她們身材勻稱,衣著得體,給人一種淡淡的清新和書香氣。同時,我們也會看到一些頂著啤酒肚的男人,無論衣著如何,總給人一種想要躲得遠遠的感覺,甚至還會在心里默默告誡自己:一定要節食,不要像他們那樣。

有些人吃飯就像餓狼一般,不懂節制,每天恨不得吃上三四個冰激凌。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身體素質好,從未吃過揮霍的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對儀容儀態沒有過高要求。但隨著年齡增長,見識越來越多,讀書越來越多,心也變得越來越寧靜,對自己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包括飲食、身形等各方面的要求。

身是心的形,某些時候外在的呈現就是內心的追求。許多人認為自己自制力差,終極原因在于心氣兒不高,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得更好。生活中,我們雖然不提倡太強迫自己,心態寧靜、順其自然固然也對,但若沒有一點追求,也著實可怕。況且,整天頂著啤酒肚,無論如何也跟“寧靜致遠”沾不上邊,因為寧靜的人一定是自律且自制的。

2.心是身的靈

二元論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身是物質的,心是精神的。關于二者關系的探討,也是哲學的重要內容,例如:我思故我在、靈魂獨立于身體等。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可能受桎梏更少,擺脫了外表的束縛,就能高山流水,海闊天空,所以,我們相信,許多行動也是由心而發,遇到困難和問題,也會隨心而動。

這樣的說法固然沒有對錯,但拋開深奧的哲學思辨,要想證明自己的存在,也要通過精神的自由流淌來實現嗎?沒有了精神,無法感受到自我實體,何談其他?

心是身的靈,不可見,不可度量,無影無蹤,沒有褒貶之分。只不過,與物質身體相比,精神世界顯得更加虛無縹緲,令人捉摸不定。

生活中,心是問題的來源,也是解決問題的終途。自作聰明,自我意識強,心思重,就會出現各種工作和生活問題;秉承道家思想“避世”,想要落個清閑自得,可是功底不足,也只能徘徊于現實與理想中患得患失,丟了自己。因此,把握好度、協調好身心更加重要。

3.身心合一才能走得更遠

哲學家巴魯赫·斯賓諾莎認為:心與物是一體兩面,能夠進行融合。舉個簡單的例子:

現實生活中經常能感受到,身體疲憊了,會導致心情不愉快,煩躁不安;心情不好,就會放縱身體,或休息偷懶,或吃喝玩樂。雖然每個人的方式不同,身心相互影響卻是一致的。可是,也正是由于人類主觀意識的存在,身心調和不再是一種被動地等待,完全能夠通過主觀能動進行調整、磨合和成長,實現身心的互促互進和協調統一。例如,當心情不好時,動起來,就能用身體分泌的荷爾蒙帶動心情的轉變。這也是許多人喜歡運動的原因之一。運動前是陰云一片,運動后可能所有的煩心事兒就沒有了。

身體疲憊至極、心情跟著下滑時,靜靜地與自己交流,問問自己:為什么不高興,煩心事兒是剛剛出現的還是一直都在?累了就不要太要強,否則就給了煩惱可乘之機,因為煩惱之事最愛在身體抵抗力弱時侵擾。這時候問題根本解決不了,它的出現只能帶來困擾,只能讓我們變得更加消沉。所以,“放下”是當務之急,只要身體好了,恢復了常態,心情也會跟著陽光起來,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了。

當然,身心合一是一個辯證的漸進過程,只有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意識到身心互相影響的方式方法,才能在不和諧時努力調整,盡快恢復。其實,問題根本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試一試就會有出路。

成長需要過程,身心協調需要不斷摸索,慢慢地,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岛县| 汕尾市| 鄂伦春自治旗| 鹤岗市| 虹口区| 莱芜市| 滁州市| 巨鹿县| 稷山县| 策勒县| 定安县| 常山县| 互助| 横山县| 张掖市| 西峡县| 涿鹿县| 江津市| 临潭县| 宜都市| 大埔区| 蓬莱市| 晴隆县| 鞍山市| 金沙县| 曲周县| 通城县| 山阳县| 宁海县| 渑池县| 弥渡县| 礼泉县| 大港区| 通榆县| 清徐县| 和龙市| 孟连| 巴林左旗| 清水河县| 灵寿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