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扶貧:理論與實踐
- 姚慶榮
- 2976字
- 2019-11-29 21:55:26
第一節 電商扶貧:是什么?
近年來,在電子商務興起之初,就有人將其與貧困聯系起來。如吳敏春認為貧困地區利用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發展貿易,是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差距的有利條件。(1)但由于當時電子商務在我國才剛剛興起,貧困地區,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尚不具備發展的條件,因而電子商務與反貧困的關系沒有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直到汪向東(2)等學者通過對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的持續跟蹤調研,并根據實際案例提出“電商扶貧”的理念,并對電商扶貧的概念、形式、必要性、作用機理以及實施措施等進行概括之后,“電商扶貧”才慢慢進入其他學者的視野。
一、關于電商扶貧的相關研究
隨后,社會各界就電商扶貧進行了熱烈討論。目前,其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3個方面。
(一)關于電商扶貧內涵特征的研究
中國社科院學者汪向東認為:電商扶貧,即電子商務扶貧開發,就是將今天互聯網時代日益主流化的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作用于幫扶對象,創新扶貧開發方式,改進扶貧開發績效的理念與實踐。(3)張鵬認為:“電商扶貧,即要厘清扶貧開發和電商發展之間的關系,以電子商務帶動貧困農戶增加收入,扶貧開發促進電商健康發展?!?a href="../Text/chapter1_0003.xhtml#jz_2_11" id="jzyy_2_11">(4)周克全教授認為:電商扶貧是我國互聯網時代扶貧方式的一種創新,可用“互聯網+扶貧”來表示,其主要內涵是政府幫助扶貧對象通過開辦網店等電子商務的方式達到減貧、脫貧目的的一種實踐活動。(5)另外,周海琴博士就農村電子商務對農村反貧困的機理和效果也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影響農村電子商務形成和發展的要素主要有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2類,其中內部要素包括農村電子商務“領頭羊”和農民組成的人力資源,外部要素包括農村電子商務的硬件、運行的平臺、農村優勢資源與市場需求匹配程度,以及農村的社會政治環境,尤其強調了“領頭羊”的重要性。(6)
(二)關于電商扶貧發展模式的研究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全國各地不斷燃起農村網商創業的星星之火,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和特色商品,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致富道路。基于對“沙集模式”等農村電商成功案例的跟蹤研究,汪向東認為,“近年,隨著以淘寶網為代表的市場化電子商務平臺和電子商務服務業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戶和其他市場主體在此類社會第三方網絡平臺上,依靠自己和社會的資源投入開展電子商務,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自下而上式的農村電子商務”。(7)不久,農村電子商務區域生態開始以以點帶面的態勢涌現,“農戶+公司+網絡”的模式快速延伸,極大地改變著傳統農業經濟和產業形態,改變著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如“隴南成縣模式”“元陽模式”“軍埔模式”“青巖劉模式”“堰下村模式”“東高莊模式”等。通過發展模式的創新和推廣,有助于促進農村內生增長、包容式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轉型,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8)
(三)關于電商扶貧對策措施的研究
從現有的文獻來看,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提出,很多學者將電商扶貧的研究重點放在政策支持、模式推廣、教育培訓、資源投入、市場對接、提供服務等對策措施上。2016年,林廣毅博士就農村電商扶貧的作用機理及脫貧促進機制進行了綜合研究,認為農村電商扶貧的作用范圍并不局限于貧困家庭和電商產業,而是要著眼于所有人群和所有產業,通過對貧困戶的幫扶,讓其直接參與農村電子商務活動或加入產業鏈。(9)與此同時,學者魏延安等對當前電商扶貧面臨的困境措施進行了研究。(10)學者陳亞洲等提出一種基于市場需求驅動的農戶、政府、企業的合力機制。他認為,在農村電商扶貧發展初、中期應該以政府為主,而后期應該由農戶自身主導,市場需求驅動,政府微觀調控,企業彰顯服務。(11)另外,學者李玲芳等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提出農村電商扶貧需要政府、運營商、農民多方共同努力,但各方主體應當界定好各自的責任邊界,在不同階段發揮不同的作用。(12)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電商專家汪向東給出了“15字訣”,即“拓通道、建支點、育網軍、強體系、優環境”的戰略措施。
二、電商扶貧:是什么?
電商扶貧的理念最初是由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教授于2011年在《互聯網時代我國農村減貧扶貧新思路——“沙集模式”的啟示》一文中提出。(13)該文通過對沙集鎮東風村的電商發展在當地經濟發展及減貧脫貧中的積極作用進行具體分析,認為“對于我國農村減貧扶貧來說,‘沙集模式’理論上立得住,實踐上可行且效果明顯”,并建議“國家在謀劃‘十二五’農村減貧扶貧規劃和編制農村扶貧新的‘十年綱要’時,對‘沙集模式’的研究推廣給予應有的重視,并將電子商務納入相應的政策與工作體系中去”。但在當時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后來汪向東教授在全國各地繼續深入調研電商減貧工作,在社會各界的積極推動下,直到2014年10月6日,汪向東教授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發表了博文《電商扶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看,怎么辦?》(14)之后,電商扶貧才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和熱議。汪教授認為在貧困的中西部地區,運用電商這一載體,能有效促進扶貧開發工作。這一呼吁在2014年終于變為了現實,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的《劉永富主任在全國貧困村旅游扶貧試點座談會上講話》中,明確提出把“電商扶貧工程”列為2015年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電商扶貧被正式納入了國家扶貧政策體系。
對于電商扶貧的概念,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譬如,國務院扶貧辦巡視員曲天軍認為,“‘互聯網+’應納入政府扶貧工作體系中”,通過一戶帶多戶、一店帶多村的精準扶貧帶貧機制,對接城鄉廣域的大市場,注重農產品上行,促進商品流通,以此拉動貧困戶的就業增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共贏?!吨袊嗄陥蟆酚浾邚堸i認為:電商扶貧,即要厘清扶貧開發和電商發展之間的關系,以電子商務帶動貧困農戶增加收入,扶貧開發促進電商健康發展。(15)《電商賦能弱鳥高飛——電商消貧報告(2015)》認為:通過建設和安裝新型基礎設施,培育和培養電商生態和電商意識,建立本地化的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從而促進貧困人群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手段開展創新與創業,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最終改變貧困人群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現脫貧致富。周克全教授認為,電商扶貧,是我國互聯網時代扶貧方式的一種創新,可用“互聯網+扶貧”來表示,其主要內涵是政府幫助扶貧對象通過開辦網店等電子商務的方式達到減貧、脫貧目的的一種實踐活動。(16)共青團陜西省委農工部部長魏延安提出:運用電子商務來促進貧困地區家庭脫貧致富,帶動當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17)《人民政協報》的徐艷紅在報道中指出:所謂電商扶貧,就是以電子商務為手段,拉動網絡創業和網絡消費,推動貧困地區特色產品銷售的一種信息化扶貧模式。(18)
當然,類似的理解還有很多,如電商扶貧即電商扶貧開發方式,是指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電子商務中間業務,幫扶貧困地區或貧困戶的創新扶貧開發方式或模式,讓貧困地區或貧困家庭從電子商務業務及其相關產業發展中獲得最大收益,最終達到扶貧脫貧目的。(19)
綜觀上述理解,可以看出,對于電商扶貧的概念,學者們有的是從電商與扶貧的關系進行界定,有的是從實施方式界定,基本上都談到了目的、手段、關系,甚至具體的措施。正如汪向東教授所說,電商扶貧更多的是與開發式扶貧相關,救濟式扶貧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內。電商扶貧的主要載體是電子商務,是要以電子商務來創新扶貧開發方式,改進現有的扶貧開發理念和績效,其最終作用對象是貧困家庭。電商扶貧既可以作用于城鎮貧困家庭,也可以作用于農村貧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