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扶貧:理論與實踐
- 姚慶榮
- 870字
- 2019-11-29 21:55:26
第一章 電商扶貧概論
貧困作為一種社會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困擾著世界上的許多國家,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一個難題,也是各國政府和學術界一直共同關注的重要領域。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財富的急劇增加,貧困依然存在于世界的各個角落。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信息系統的識別認定,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46萬人。這些貧困人口主要分布于我國中西部山區,面積廣,規模大,貧困程度深,各種矛盾交織,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致貧原因也更為復雜。扶貧難度越來越大,扶貧工作已進入了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在這種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于是,中央開始調整扶貧思路,適時提出“精準扶貧”戰略。鑒于電子商務近年來給我國農村地區帶來的巨大變化,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指示精神,2014年,國務院扶貧辦將“電商扶貧”正式納入我國扶貧政策體系,并將其作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從2015年開始實施。
我國的電商扶貧起始于2013年甘肅省隴南市成縣的實踐。成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秦巴山區連片特困片區,為了解決農產品賣難和農民增產不增收問題,當地政府與民眾主動求變,把破解“農民收入哪里來”這一難題作為主攻方向,嘗試以微媒體營銷為主要手段,以核桃網絡銷售為突破口,運用新媒體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改變特色農產品“多而不強,優勢不優”的現象,促進了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與農產品價值增值,在扶貧開發上取得了新突破,逐步探索出一條“電商扶貧”新模式。2015年,隴南市作為全國唯一的電商扶貧試點市,正式啟動電商扶貧試點工作。2015—2016年,隴南市相繼榮獲“2015中國消除貧困創新獎”和“全國電商扶貧示范市”榮譽稱號。2016年9月,國務院扶貧辦在隴南市成功召開全國電商精準扶貧現場會,隨后電商扶貧在全國范圍內鋪開。